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9篇
  免费   332篇
  国内免费   1853篇
安全科学   125篇
废物处理   120篇
环保管理   290篇
综合类   2978篇
基础理论   494篇
污染及防治   556篇
评价与监测   197篇
社会与环境   67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142篇
  2021年   184篇
  2020年   147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52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175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降雨──产流过程与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于桥水库流域为例,通过人工降雨模拟实验与天然降雨径流过程监测,对所获主要营养盐物质──氮、磷的监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验证,得出氮、磷随径流过程的输出特征,变化趋势、共性与差异,以及主要影响因子对氮、磷流失的影响过程与原因分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
天然沸石吸附技术防治暴雨径流氮磷污染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介绍了滇池流域水污染现状,阐明了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了沸石优良的吸附和离子交换性能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在控制暴雨径流氮磷污染的现场实验,指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考察了振荡时期温度、PH吸附效果的影响,通过吸附热力学实验,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吸附效果的主要因素;等温吸附规律可用Freundlich模式和Langmuir模式较好地描述;可能的吸附机理为:一是NH分子通过偶极力和氢键方面吸附,二是NH4通过离子交换面吸附。  相似文献   
74.
对两铢以铺代谢方式降解酚和离体固氮的根瘤菌(代号为:101-3,97-1)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其耐酚能力在1200ppm内,五天内能在完全培养基中把300ppm苯酚降解完;在含酚培养基中多次传代后,生长周期加快、产气,而结瘤特性丧失,但离体固氮酶活性比原菌株略有增加。经60ppm的吖啶橙处理后,获得的无质粒菌株,其降解酚的能力和结瘤特性完全消失,TTC(3-苯基-4-氮唑化氯)还原性增加,而革兰氏染色反应、运功性不变。  相似文献   
75.
生物陶粒流化床-污泥滤层脱氮工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陶粒流化床-污泥滤层工艺对含氮有机废水处理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可固着生长不受抑制的硝化菌种群,氨氮去除率可以达到93% ̄95%;三相分离区形成稳定的污泥滤层,可使总氮去除率得以显著提高;当HRT为1.5h,曝气量为0.25m3/h,BOD容积负荷为9.2~10.4BOD5/m3.d,总氮容积负荷0.65kgTN/m3.d条件下,可得到BOD5的去除率85%,总氮去除率74%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6.
全国土壤侵蚀量估算及其在吸附态氮磷流失量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应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根据我国土壤水力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建立了大尺度区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模型;基于GIS技术平台,利用土壤普查数据,构建了全国表层土壤氮磷含量数据库,完成了2000年全国境内水土流失影响下吸附态氮磷的流失量估算.经数据合理性分析验证后得出以下结论:(1)全国因水土流失引发的吸附态氮素和磷素的流失总量分别达到104.22×104t和34.65×104t;(2)长江、珠江和黄河三大流域的吸附态氮、磷流失量之和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3%和89%,单位面积(1km2)吸附态氮、磷的流失量分别介于6.0×10-4~0.53t和2.1×10-4~0.13t之间;(3)吸附态氮的重点流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水土易蚀区、黄河中游沟壑区、西辽河上游区、珠江流域红水河、西江等上游区以及怒江、澜沧江下游区.  相似文献   
77.
MAP法处理氨氮废水最佳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MAP法是一种比较新颖有效的处理氨氮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化学沉淀的方式使废水中的氨氢浓度降到很低。而且沉淀反应不受温度、水中毒素的限制。由单项试验以及正交实验的方法对MAP法处理氨氮废水的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pH=8.5,反应时间为3h,Mg:N:P=1:3:1.0:1.1时为较佳反应条件;氨氮的去除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随着Mg:N比值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78.
首次提出一种新型循环冷凝萃取(CC-SPME)方法,并以乙硫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检测。实验优选条件得出CC-SPME法的萃取时间,溶液加热温度和解吸时间分别为25min,75℃,4min。该方法的重现性,检测限以及回收率分别为7.54%,0.010mg/L,97%。实验表明,此方法的线性很好,而且与传统的浸入萃取法和顶空萃取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故而CC-SPME法是一种简单且灵敏的分析检测方法,值得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9.
生活污水回用作循环冷却水补充水处理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自来水及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的水质指标,计算了水质判断指数,结果表明两者均为腐蚀性水质。通过静态缓蚀实验筛选合理的药剂,结果表明HEDP,ATMP,PBTCA的最高缓蚀率均高达90%以匕,HEDP,PBTCA与Zn^2+复配的协同效果较好,复配后最高缓蚀率提高到98%以上。研究了考虑阻垢问题时的水处理药剂配方,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药剂浓度配方为:T-325:PBTCA:Zn^2+=8:4:3。  相似文献   
80.
ABSTRACT: Ground water contamination by excess nitrate leaching in row‐crop field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Giant cane and forest riparian buffer zones were monitored to determine each cover type's ability to reduce ground water nitrate concentrations. Ground water was sampled at varying distances from the field edge to determine an effective width for maximum nitrate attenuation. Ground water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nitrate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chloride concentrations, which were used as a conservative ion to assess dilution or concentration effects within the riparian zone. Significant nitrate reductions occurred in both the cane and the forest riparian buffer zones within the first 3.3 m, a relatively narrow width. In this first 3.3 m, the cane and forest buffer reduced ground water nitrate levels by 90 percent and 61 percent, respectively. Approximately 40 percent of the observed 99 percent nitrate reduction over the 10 m cane buffer could be attributed to dilution by upwelling ground water. Neither ground water dilution nor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forest buffer. The ground water nitrate attenu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cane and forest riparian zon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During the spring, both plant assimil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were probably important nitrate loss mechanisms, while in the summer nitrate was more likely lost via denitrification since the water table dropped below the rooting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