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2篇
  免费   429篇
  国内免费   553篇
安全科学   1053篇
废物处理   124篇
环保管理   941篇
综合类   2485篇
基础理论   341篇
污染及防治   302篇
评价与监测   271篇
社会与环境   127篇
灾害及防治   20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80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213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306篇
  2011年   390篇
  2010年   268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37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44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6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5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邀山阁是一座4层砖石结构楼阁,目前西北角墙体倾斜严重且墙体、石柱存在竖向裂缝。基于保护邀山阁的需要,应用等效体积单元(RVE)进行墙体的有限元分析,通过调整弹性模量和优化有限元模型来模拟砌体带裂缝时的工作状态;在应力值及其变化值比较大的关键部位选取了26个控制点,进行应力包络分析;在合理的安全系数和游客荷载最不利工况下,得到了邀山阁游客的合理控制数量。本研究将有益于古建筑的长期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42.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研究了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联用控制底泥中磷释放的效果及机制.结果发现,在缺氧条件下,底泥中磷会先释放出来进入间隙水中,而后穿越底泥-水界面扩散进入上覆水中,导致上覆水中溶解态活性磷(SRP)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有效态磷浓度较高.但是,联合使用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可有效控制底泥中磷释放出来进入上覆水中,导致上覆水中SRP和DGT有效态磷浓度处于很低的水平.此外,该组合技术还可有效降低底泥中间隙水SRP和DGT有效态磷浓度以及最上层底泥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含量,这对于其控制水体内源磷释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单一的硝酸钙添加技术相比,组合技术对上覆水中SRP的去除效果较优,对底泥间隙水中SRP及底泥-水界面SRP扩散速率的削减效果较佳,对最上层底泥中BD-P的削减率也较高.与单一的锆改性膨润土覆盖相比,组合技术在底泥修复后期对上覆水中SRP的削减效果较佳.另外,组合技术对底泥中间隙水SRP和DGT有效态磷的削减率要高于单一的锆改性膨润土覆盖技术,前者对底泥-水界面SRP扩散速率以及表观磷扩散速率的削减效果也好于后者.硝酸钙添加/锆改性膨润土覆盖组合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水体内源磷释放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943.
城市污水中的一些微量有机污染物(TOrCs)具有浓度低、风险高和去除难等特点,是污水再生处理研究的热点,但其控制面临"四难"问题.首先,TOrCs浓度低,其化学检测面临结构定性难和浓度定量误差大等问题;其次,TOrCs的风险评价结果受评价物种、毒性终点等影响,优先控制TOrCs种类及浓度限值确定难;再次,TOrCs占总有机碳比例小于0.01%,其处理过程面临选择性弱和效率低难题;此外,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变化大,TOrCs处理工艺运行面临调控难及时、处理效率评价和管理困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难题,本文提出利用TOrCs非靶向筛查和"指纹图谱"克服TOrCs浓度检测和处理效率评价难题的新思路,发展去除能力标准、处理技术标准和替代性指标体系支撑TOrCs处理技术开发和工艺运行管理的新体系,指导TOrCs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944.
结构抗震控制的动态仿真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结构抗震控制的仿真分析方法:将设置阻尼器的结构看作一受控系统,运用状态空间方法描述受控结构的运动微分方程,采用MATLAB中的SIMULINK工具箱进行动态仿真,得到整个受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反应。文末给出了仿真分析算例,其分析结果表明采用SIMULINK能够有效、准确地分析设置非线性阻尼器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相似文献   
945.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继娟  魏世强 《四川环境》2006,25(3):104-108,112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很多空气污染问题。20世纪70年代期间,煤烟型污染排放成为中国工业城市的特点;80年代,许多南方城市遭受严重的酸雨危害;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的NOx、CO及随后形成的光化学烟雾,使得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城市空气污染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发展。为控制空气污染和保护大气环境质量,我国政府已经实施了许多规划。本文概述了当前中国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描述一些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物包括总悬浮颗粒、PM10、PM2.5、SO2、酸雨、NOx/NO2的特点。尽管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但目前我国城市的空气质量依然不容乐观,文中还讨论了未来城市空气污染控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946.
危险源辨识是煤矿风险预控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一步。为提高煤矿危险源辨识的准 确性和效率,确保煤矿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危险源能够及时处理,提出了基于三维可视化 危险源和危险源反馈闭环处理的解决思路,应用Java 技术,MySQL 数据库和Android Studio开发工具,构建了基于C/S架构的三维可视化危险源风险预控智能手机管理系统 。通过煤矿风险预控管理系统的实施,能够使煤矿危险源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减 少或避免煤矿事故的发生。这种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为提高风险预控管理工作的效率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使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向科学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47.
中国的空气污染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关系密切.燃煤电厂是中国煤炭消费量最大且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部门,因此,也必然成为污染物排放控制的主要对象.针对最近公布的电厂超低排放政策,本文采用成本有效性评估方法对燃煤电厂污染物减排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面进行超低排放改造以实现污染物减排的成本高昂,其中,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的脱硫、脱硝、除尘的单位减排成本分别为:4.46万元/t,2.35万元/t,0.43万元/t.现有燃煤电厂实施超低排放的行业成本较高;鉴于其他燃煤部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排放标准宽松,现阶段是否首先针对燃煤电厂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需要更为全面的环境经济评估.基于本文的分析,以度电成本为衡量指标将会误导超低排放改造的减排路径选择.研究结论表明:燃煤电厂行业最低成本超低排放改造,应从规模较小、煤质水平较差的机组开始.  相似文献   
948.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仪控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仪控系统逐步在大型控制室得到应用,主控室信息界面随之也出现了 “巨量信息与有限显示”的矛盾。通过分析数字化主控室信息显示的特点,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实验研究 信息显示率、信息提供率、数据更新率对操纵员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操纵员信息捕获绩效影响最主 要的因素是信息显示率,其次是信息提供率,最后是数据更新率;信息显示率与信息提供率对被试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数据更新率的变化对被试信息捕获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信息显示的最佳匹配组合是信息显示率 为56.4 bit,信息提供率为9.4 bit,数据更新率为3 s。研究成果可为数字化主控室信息显示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49.
天然气进入井筒并溶解于油基钻井液会对钻井安全产生潜在威胁,溶解气随钻井液运移到井口附近突然发生析出 并膨胀,使气侵早期监测及预警的难度显著增加。为了降低井喷发生概率和钻井作业风险,针对水平井油基钻井液溶解 气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气液两相流模型,模拟了不同初始气侵速率情况下甲烷溶解气和游离气随钻井液在水平段 和垂直段的运移过程,得到环空中钻井液的流速变化、甲烷析出过程、井筒环空气液两相流流型变化、泥浆池增量随时 间变化和截面含气率沿程分布等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油基钻井液发生气侵时的初始进气率存在临界值;在小气侵速率 情况下,侵入环空的甲烷将以溶解气的形式运移到井口,在井口分离释放,对钻井安全构成的威胁较小;而当气侵量超 过临界值时,在环空上部发生气体分离,分离点迅速下移,如不及时控制,在极短时间内便可演化为井喷,危险性极大 。  相似文献   
950.
地球系统模式CESM模拟的ENSO变率与中国东部降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球系统模式(CESM)的千年控制模拟试验结果,以Niño3.4区的逐月海表温度变化为指标,辨识了212次El Niño事件、226次La Niña事件;分析了El Niño和La Niña事件发生当年及次年中国东部5-9月降水异常的空间格局;探讨了ENSO与华北、江淮、江南和华南4个区域旱涝的关系。结果表明:El Niño事件发生的当年5-9月,华北和华南地区降水减少2%~10%,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略有增加(0~2%);次年,江南地区转为降水增加(2%~10%),华北北部降水继续减少。在La Niña事件发生的当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多(增加2%~10%);次年,江淮地区降水显著减少(2%~5%)。ENSO增强会导致降水变幅加大。在El Niño衰减并向La Niña快速发展的年份,江南地区出现洪涝灾害的概率较其他年份高1倍以上。这些认识为深入揭示气候系统内部年际变率对中国东部降水格局变化与区域旱涝的影响作用、理解2016年长江中下游发生重大洪涝灾害提供了异常天气气候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