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5篇
安全科学   2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3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采用自制的煤大样量吸附实验装置测定了常温常压条件下煤对每种烟道气体成分 的饱和吸附量,并根据电厂烟气流量与工作面配风量的计算对井下注入烟气的安全性进 行了分析。实验数据结果显示,煤是一种多孔性物质,将电厂烟气注入井下采空区,每 吨煤可封存烟气中CO2约1.2 m3, N2约0.26 m3,其中烟气中SO2和NO2可全部被煤样封 存,揭示了利用烟气替代传统N2及CO2预防煤炭自燃的可行性;根据对电厂烟气流量及 回采工作面配风量的计算发现,在假定注入采空区的烟气与煤、岩没有任何吸附的情况 下,按照规定流量注入烟气未造成工作面回风巷中CO2、SO2气体浓度超标,NO2则超出 规定允许最高浓度,因此应对注入井下的烟气进行进一步脱硝处理。  相似文献   
92.
探索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对于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20个植物群落样方,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纬度、海拔的升高,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显著递增趋势,但在经度梯度上呈递减趋势;热带区系成分所占的比重在地理梯度上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地形格局较好地反映了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的比值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区系过渡性的低值主要出现在滇西北地区和包括滇西南、滇东南与滇南在内的云南南部地区,而高值主要出现在云南中部地区和中海拔地区,这可能与区系迁移过程和海拔梯度有关。热带区系成分在云南地区基带植被中占主导地位;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占云南土地面积的60%左右,而温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海拔的北部地区,占土地总面积的40%左右。本研究从基带植被的区系性质和温、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土地面积的构成证实了云南地区可能是一个“热带山原”的假说。区系过渡性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单峰格局。当年均温在13.1℃左右时,出现区系平衡点。相对水平分布而言,云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可能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3.
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滨海湿地的维管束植物区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滨海湿地维管束植物区系中有56科117属155种维管束植物,有蔷薇科、菊科、禾本科、蓼科、豆科、唇形科、香蒲科、眼子菜科、莎草科等9大科51属76种,9大科的属数、种数占区系总属数和总种数的43.59%、49.03%;区系内小科、单种属多,说明科、属的分化程度较高。区系中有15种盐生植物、25种水生植物、34种湿生植物、79种中生植物和4种旱生植物,湿地植被的优势种和建群种均为盐生植物、水生植物和湿生植物,这表明保护区内滨海湿地植被的形成不仅受海水、土壤盐渍化影响,更受辽河径流淡水的影响。区系中有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72种,占总种数的46.45%,说明冷湿气候对保护区内滨海湿地植被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区系中有世界分布属31属,占区系总属数的26.50%,这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有温带分布属57属、热带分布属23属,分别占区系总属数的48.72%、19.66%,这分别表明保护区滨海湿地植被具有一定的地带性特征,雨量充沛、冬季气温较高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对湿地中起源于热带的维管束植物生存限制较小。  相似文献   
94.
分析了镁合金熔液爆炸的持点和机理,提出了在镁合金熔铸(压铸)时的安全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5.
好氧堆肥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及其细菌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好氧堆肥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探究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和细菌群落演替现象,了解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菌群,通过筛选强降解菌种改善堆肥工艺、提高堆肥效率,采用Biolog法和宏基因组法分析了玉米秸秆和牛粪联合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碳源代谢能力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第2次翻堆(第14天)时,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初次建堆时(0 d)和其余翻堆时(第8、20、26天)次之,发酵结束时(第34天)最弱.Simpson、Shannon-Wiener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表明,建堆时及翻堆时的菌群优势度、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极显著优于好氧堆肥结束.不同好氧发酵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对同一碳源代谢有差异,同一好氧发酵时间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率不同.糖类、酸类和醇类是区分好氧堆肥不同时间微生物碳源利用差异的敏感碳源.好氧堆肥不同时间细菌的种类和丰度不同,共享的优势菌门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第0、8、14、20、26、34天这6个时间内它们的相对丰度之和分别达90.27%、90.34%、94.26%、84.21%、84.31%和77.61%,且6种门类在不同发酵时间的丰度表达存在消长变化状态.研究显示,参与好氧堆肥不同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在碳源代谢能力上存在多样性,在细菌菌群的种类和丰度上也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96.
针对机械系统广义可靠性中极限状态方程的模糊参数向等价正态随机变量转化时其均值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将具有任意有界论域的模糊变量转化成随机变量的方法,以该法所得的随机变量的均值作为等价正态随机变量的均值,得到模糊变量的更为准确的等价正态随机变量表达式,使含有模糊参数机械系统可靠度能在正态空间内确定.并在算例中以水平截集法作为准确值,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相似文献   
97.
针对造成隧道塌方事故影响因子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基于云模型理论,选取影响隧道塌方风险的10项因子,建立了4个风险等级的隧道塌方风险评价模型。根据云模型的数字特征计算规则计算各因子隶属于不同风险等级的云模型数字特征,结合正向正态云发生器和各项评价因子的权重,获得云模型的综合确定度,最终由最大综合确定度确定隧道塌方风险等级。工程实例样本应用中,构建的隧道塌方风险评价云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相符,同时与相应的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结果相吻合,表明该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体现出云模型中定性语言描述和定量数值间不确定转换的优点,且结果便于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98.
为获得荆南长江干堤的安全特性,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一致理论的基础上,考虑堤防工程水、土两相系材料的特点,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系统结构模型。通过正态型模糊隶属函数,结合两种权值理论实现了对堤防工程的安全综合评判。在模糊综合评判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模式识别的间接方法,提出了广义多维加权模糊识别模型,实现了对典型堤身段的安全模式识别,并对模型指标体系作了敏感性分析。所得成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干堤在复杂运行条件下的综合安全特性,对指导工程现场管理与监测有现实意义。对于复杂堤防系统,模糊综合评判是实现全面风险分析的有效手段,而广义多维加权模糊识别模型可以为工程安全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99.
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公共性出发,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选择,促成了以淡视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均衡策略,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形成"坏"的纳什均衡,而新常态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达成好的纳什均衡提供了改革保障、法制保障和经济保障,因此,新常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解套环境保护的"囚徒困境",最重要的任务是借助政府这一外力制定新的"游戏规则",以打破原有的"纳什均衡",通过建立健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政策措施和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政绩考核机制实现对绿色发展的激励等措施,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达成理想的"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100.
Olive mill wastewater (OMW) is a problematic by-product of olive oil production. While its high organic load and polyphenol concentr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troublesome environmental effects, its rich mineral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represent valuable nutrient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valorization of this waste biomass as a potential soil conditioner and fertilizer in agriculture. OMW was assayed at three doses 50, 100, and 200 m3 ha−1 year−1) over three successive years in olive fields. The effects of the effluent on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of soil-layers were assessed.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pH of the soil decreased bu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sodium, and potassium soil contents increased in proportion with OMW concentration and frequency of application. While no variations were observed in phosphorus content, slow increases were recorded in calcium and magnesium soil contents. Compared to their control soil counterparts, aerobic bacteria and fungi increased in proportion with OMW spreading rates. The models expres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gress parameters and OMW doses were fitted into a second degree polynomial mod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soil mineral elements and microorganisms. These parameters were not related to phosphorus and p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