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9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856篇
安全科学   332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176篇
综合类   1508篇
基础理论   265篇
污染及防治   238篇
评价与监测   166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对羟基苯甘氨酸废水属于高浓度难处理有机废水,针对生产工艺的特点,采取了废水分类处理的新路线.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废水经过物化处理后,苯酚的回收率达到95%,每日回收硫酸铵约6t;低浓度废水采取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沉淀-活性炭吸附工艺是可行的,COD、BOD5、NH3-N及挥发酚的总去除率分别为95.6%、94.6%、93.7%和99%.  相似文献   
152.
预处理后的活性污泥对锌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剩余活性污泥处理是当今的热点问题,从活性污泥资源化的角度出发,将活性污泥加工成为锌离子的生物吸附剂,比较了8种方法预处理后的活性污泥对锌的吸附效果,分析了这8种方法对污泥吸附能力的影响机理.对经过NaOH和H2O2处理的污泥的吸附特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Psemio-seconal Order吸附动力学模型及Freunomch吸附等温模型,低pH不利于吸附,适当提高温度可以增强吸附效果,增加污泥吸附剂浓度可以增加金属离子去除率,但是单位质量吸附剂吸附金属离子的量减小.用红外光谱对比的手段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污泥颗粒表面一些含氮氧的基团对zn.'的络合作用是主要的吸附机理.该研究在污泥资源化和废水中锌离子的去除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3.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并比较了染料废水的两大因子(染料浓度和盐度)对黄孢原毛平革菌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染料或盐胁迫下,黄孢原毛平革菌均表现出应急产酶的响应,虽然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带数量未发生增加或减少,但谱带强度受到较大影响,活性艳红X-3B浓度≤200mg/L或NaCl浓度≤15g/L时均能诱导过量产酶,继续提高染料浓度或盐度将导致产酶抑制,染料浓度对酶带的影响作用高于盐度。  相似文献   
154.
试验结果表明,以甲壳素为载体的复合式膜生物反应器,在进水氨氮浓度为2100mg/L,氨氮容积负荷为2.19kg/(m3.d)时,氨氮去除率接近100%,系统运行稳定。载体投加量为2.778g/L时,膜通量可维持在87%左右。  相似文献   
155.
采用单级A/O程序复合膜生物反应器(HSMBR)处理高氨氮废水,研究在低DO浓度下系统对有机物、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低DO浓度下,CODCr、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4%和92.8%。由于进水CODCr/TN值仅为2.01,则使得总氮平均去除率仅为69.4%,但是当系统亚硝化累积率从60.5%~67.1%提高到83.5%~86.4%时,系统总氮去除率提高了17.7%。另外,维持低DO浓度可以实现亚硝酸型同时硝化反硝化反应。  相似文献   
156.
Effects of calibration on L-THIA GIS runoff and pollutant estimation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rbanization can result in alteration of a watershed's hydrologic response and water quality. To simulate hydrologic and water quality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the Long-Term Hydrologic Impact Assessment (L-THIA) system has been used. The L-THIA system estimates pollutant loading based on direct runoff quantity and land use based pollutant coefficients. Th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direct runoff is important in assessing water quality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An automated program was developed to calibrate the L-THIA model using the millions of curve number (CN) combinations associated with land uses and hydrologic soil groups. L-THIA calibration for the Little Eagle Creek (LEC) watershed near Indianapolis, Indiana was performed using land use data for 1991 and daily rainfall data for six months of 1991 (January 1-June 30) to minimize error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different temporal land use data and rainfall data. For the calibration period, the 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 was 0.60 for estimated and observed direct runoff. The calibrated CN values were used for validation of the model for the same year (July 1-December 31), and the 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 was 0.60 for estimated and observed direct runoff. The Nash-Sutcliffe coefficient was 0.52 for January 1, 1991 to December 31, 1991 using uncalibrated CN values. As shown in this study, the use of better input parameters for the L-THIA model can improve accuracy. The effects on direct runoff and pollutant estimation of the calibrated CN values in the L-THIA model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LEC. Following calibration, the estimated average annual direct runoff for the LEC watershed increased by 34%, total nitrogen by 24%, total phosphorus by 22%, and total lead by 43%.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e L-THIA model should be calibrated and validated prior to application in a particular watershed to more accurately assess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hydrology and 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157.
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将以两种方式影响作物的代谢、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一是通过温室效应“加热”气候,改变降水类型,进而影响作物;二是浓度变化本身对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在与CO2浓度有关的作物生理实验方面取得的进展及其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58.
硝化悬浮填料塔中氨氧化细菌群落稳定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DGGE分析技术,对于化学生物絮凝处理工艺中悬浮填料塔的氨氧化细菌(AOB)群落进行了研究。主要考察了曝气强度和水力停留时间2个运行参数调整的情况下,系统AOB群落结构的变化。生物膜样品直接取自硝化填料塔,多维尺度(MDS)方法用于DGGE电泳图谱的分析,分析结果以二维图形向量的方式显示,结果表明,曝气强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均对AOB群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的AOB种类在运行过程中基本不变,系统对于运行条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9.
长江河口硅和磷生源要素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根据近年来长江河口区域内大通水文站的记录和近期在长江入海河口区上海段多个采样点的生源要素质量浓度实测数据,比较水中可溶性硅酸盐和磷酸盐的质量浓度,分析在长江入海河口区水中硅和磷元素含量的主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水中的硅酸盐和磷酸盐从长江入海河口进入大海的过程中,其质量浓度有降低的趋势,它们在长江入海河口的多年的质量浓度变化趋势是相反的.长江入海河口区域上游的磷酸盐质量浓度升高幅度较大,而硅酸盐变化不大,硅酸盐、磷酸盐质量浓度在长江河口区进入海洋的过程中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60.
磷对云龙湖富营养化优势藻及混合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氮磷等营养盐的增加和藻类的过度增殖是富营养化的主要标志。大多数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受磷元素的制约。研究表明富营养化水体的不同藻类对磷含量的依赖性各不相同。通过研究在相同氮浓度,相同温度条件下,不同磷浓度对纯种小球藻和硅藻以及天然混合藻生长速度的影响,发现在氮浓度充足的情况下,磷含量高促进小球藻生长;对硅藻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天然水体混合藻生长速度与磷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