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347篇
安全科学   84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175篇
综合类   755篇
基础理论   315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中国沿海风暴潮灾害的历史变化及未来趋向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中国是全球少数几个同时受台风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危害的国家之一,风暴潮灾一年四季,从面到北均可发生,本文基于中国沿海近50年风暴潮灾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着重探讨了近500年全国及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的历史记录和近50年实测风暴潮灾发生频次的变化及其与气候波动的关系,并对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沿海风暴潮灾的变化趋向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近500年来,中国沿海的风暴潮灾的气温较高的偏暖时段  相似文献   
962.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丘陵区水稻土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依托千烟洲生态站,利用1998年建立的红壤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土壤碳及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碳、 氮、 磷含量,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达到16.8 g·kg-1,全氮(TN)含量达到1.5 g·kg-1,速效氮(AN)含量达到153.8 mg·kg-1,速效磷(AP)含量达到43.3 mg·kg-1,而土壤速效钾(AK)含量仅达到23.0 mg·kg-1,低于施用化肥的各个处理;②施用氮、 磷、 钾肥减缓了红壤水稻土酸化趋势,显著增加土壤AP(12.3~47.1 mg·kg-1)、 AK(22.3~54.5 mg·kg-1)含量;③秸秆还田可以提高稻田红壤SOC(10.8 g·kg-1)、 TN(1.1 g·kg-1)含量。因此,建议在红壤稻田施入适量有机肥,提倡秸秆还田,提高土壤碳含量,同时配合施用钾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化肥、 有机肥施用量需要考虑其对水体氮、 磷污染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963.
臭氧(O3)污染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城市区域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由于其生成与前体物之间呈现高度非线性的关系,O3生成机制的识别对前体物的减排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针对常规方法难以较好对机制的长期演化特征进行识别问题,基于常规观测数据(O3、NO2)和温度(T)与挥发性有机物活性(VOCR)之间的关系,从NO2T两个维度对珠三角区域O3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识别并做校验,分析了2006~2020年期间O3的趋势变化规律和原因,研究了机制的长期演化特征.结果表明,O3浓度随NO2T水平的升高呈现升高、稳定、下降和再次升高的趋势变化规律,当ρ(NO2)处于0~35、35~45、>45 μg·m-3T处于>30、25~30、<25℃时,机制分别处于NOx控制区、过渡区和VOCR控制区.不同时间段,随着T升高VOCR随之升高,推动了O3浓度上升.由于前体物排放趋势变化和O3生成机制状况不同,O3浓度在不同时间段和T条件下的趋势变化规律不同.整体上,珠三角区域西部偏VOCR控制区,东部偏过渡区,两个维度机制的识别结果具有较高一致性.随时间变化,西部区域的过渡区向VOCR控制区转变,东部区域的VOCR控制区向NOx控制区转变.在不同时间段,随着T升高O3生成对NOx的敏感性增强,随时间变化,高温和低温条件下O3生成分别对NOx和VOCR的敏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964.
研究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沙漠化过程中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响应过程,并对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降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呈降低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沙漠化过程破坏了土壤酶的活性,三种酶活性能较为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的变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三种酶活性之间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性.且三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之间同样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表明三种酶在相互作用过程存在共生关系,且能够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可作为衡量沙漠化环境变化的重要指示性指标,并可为进一步揭示沙漠化的生物学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5.
966.
尾叶桉营养元素动态和循环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福建平和天马林场,对尾叶桉生长过程中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进行了为期5a的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平均每年胸径增长2.46cm,树高增长2.50m,枝,叶,干(干村和干皮)和根中5种主要营养元素的总量(N+P+K+Ca Mg)分别为17.11gKg^-1,33.38gKg^-1,9.66gKg^-1和12.75gKg^-1,平均每年吸收5种主要营养元素量338.31kghm^-2a^-1,平均每年纯吸收5种主要营养元素量188.21hm^-2a^-1,平均每年归还5种主要营养元素量150.10hm^-2a^-1,平均循环率为44.37%。表4参6  相似文献   
967.
汤雷雷  万开元  陈防 《生态环境》2010,19(7):1744-1749
施肥被看作是一项潜在降低农田杂草对作物干扰的有效农作管理措施。不同施肥处理可形成具有不同养分状况的土壤条件,而土壤条件的差异是导致杂草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论证养分管理可显著改变农田杂草发生状况和杂草生物多样性,强调了深入开展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农田杂草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影响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利用养分管理措施调节农田杂草,在控制杂草对农业危害的同时,保持一定农田可控杂草生物多样性的科学问题。长期N、P和K平衡配施,可维持杂草群落和杂草种子库的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兼顾杂草控制和杂草多样性保护,实现平衡施肥的经济效应与生态效应的统一。同时,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同养分管理措施条件下的地表光辐射变化特征、不同光辐射变化对杂草种群种子萌发及植株建立的影响、优势杂草种群的确定及其生理生态和遗传进化规律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68.
香蕉枯萎病(Fusarium oysporum f.cubense)是当前严重威胁我国华南地区香蕉生产的重要土传病害,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于2010年采集了3个典型香蕉枯萎病患病样地(尖峰、冲坡、十月田)和2个健康样地(临高、广州)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样品共46份,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了19项土壤理化指标含量。旨在从农艺措施的角度考虑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健康蕉园的大多理化性状和养分含量高于患病蕉园。尤以土壤粘粒、有机质、CEC、全N、全P、有效P、有效Cu、有效Fe、有效B和交换性Ca含量表现更为明显,其在健康蕉园中的含量均为患病蕉园的1.5倍以上。同一患病蕉园根际土壤中的pH值随植株感病级别增加而上升,而有效P和有效B含量随植株感病级别增加而降低。由此可以推论,在蕉园适当增施P肥和B肥有助于抑制香蕉枯萎病发生。  相似文献   
969.
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郭智  肖敏  陈留根  郑建初 《生态环境》2010,19(7):1622-1627
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江苏稻麦两熟农田稻季养分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稻季径流水量可达5705.55m3·hm-2;常规施肥(T0)条件下,稻田径流流失全N(TN)、全P(TP)和速效K(AK)的总量分别为11.29、0.19和13.22kg·hm^-2,流失率分别为3.8%、0.21%和9.8%;径流水中全N和速效K质量浓度随距施肥时间的延长而呈逐渐下降趋势;较常规施肥处理而言,秸秆还田(T1)和还田减肥(T2)处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径流水中TN、TP和AK质量浓度,而且能够减少稻季养分径流流失总量,分别减少13.48%、17.55%,25.00%、31.25%和22.69%、53.48%,并降低养分流失率,分别达13.16%、-2.63%,23.81%、14.29%和22.45%、41.84%。  相似文献   
970.
从1997年开始,对荔枝叶片和土壤常量有效养分质量分数、pH值的年周期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统计学分析,初步探明叶片各元素质量分数季节性变化的模式及其特点,以及土壤有效养分质量分数、pH值年周期变化的趋势;分析了年周期变化中叶片与土壤分析值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