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1篇
安全科学   395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297篇
基础理论   11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本文以某发射场为例,通过主要危险源辨识、作业单元划分、现场调查和监测统计,利用风险指数评估法对液体推进剂职业中毒风险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液体推进剂作业存在极度和高度职业中毒风险,发射场液体推进剂作业职业中度风险主要来源于液体推进剂及氮气;液体推进剂设备维修、应急救援及进罐作业存在极度职业中毒风险,转注/加注、取样为高度风险,化验及"三废"处理属于中度风险。根据评价结果并借鉴以往事故经验教训,指出职业中毒伤害与工程控制、个体防护措施和安全意识密切相关,不使用或不能正确使用呼吸防护装备是引发职业中毒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2.
三峡库区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解三峡库区人群近7年来主要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病水平和流行趋势,在选出的15个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监测点,按照《三峡库区疾病监测方案》,每月收集传染病发病资料及鼠、蚊类等媒介生物监测资料。结合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的有关发病资料,分别进行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发病趋势的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显示,甲类传染病鼠疫未发生,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以病媒生物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累计报告病例157例,其总体发病呈下降趋势。疟疾、出血热发病水平明显低于全国,而钩体病和乙脑发病水平则高于全国,除疟疾外的其余3种疾病均伴有小的发病高峰出现,但仍以散发为主。表明这些与环境变化关系较为密切的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随着工程施工、移民新址建设和移民搬迁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由于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复杂性,仍需长期连续地开展监测,密切关注发病趋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93.
根据武钢自身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提出了一套以科学的方法、务实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开展以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危险控制为核心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思路,从而使生产环境、职工素质、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较大改善和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4.
随着国家安全生产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成为许多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大同市煤气化总公司结合企业清洁生产实践.建立职业健康安全咨询委员会。在该委员会协助下.通过文件分析、现场观察、与职工交流和对比分析,在全公司范围内识别出26项职业健康安全问题,并对其中主要问题实施简要评估,以此作为该公司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的基准。  相似文献   
95.
企业在建立OSHMS中危害辨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害辨识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动力.如何进行有效的危害辨识是企业在体系建立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本文从某钢铁企业实例出发,对企业如何进行危害辨识进行系统的讨论,包括危害辨识范围的确定、危害因素的分类、作业活动的划分、危害辨识方法的选择等。本文实例是冶金行业的危害辨识,但对其它行业危害辨识问题同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6.
通过应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建立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数据库,实现了用人单位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数据的申报、传递、编制、审核、报告打印、统计等功能。信息化模板的建立,降低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难度,方便了检测方案和报告编辑,统一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生成格式,并自动生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提高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的质量。本系统具有操作简易、处理功能强大、内部监督管理完善等特点,实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尤其适合现阶段基层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97.
对某市区重点行业15家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对普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家企业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卫生现状情况良好,但噪声危害程度较大;在6个重点行业中,电子制造行业有害因素合格率最低,为84%,其次是纺织行业,有害因素合格率为85%,其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工、木制家具、石材加工四个行业合格率均较高;市直以上企业职业卫生现状情况优于区属企业,300-2000人之间较大规模的企业职业卫生现状情况优于300人以下的企业。同时,对企业提出了职业危害现状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8.
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企业作业场所中的职业病危害呈现出高发性、复杂性和持续性等特点.通过针对建筑企业员工的实际状况设计调查问卷获取第一手资料,并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得知建筑企业作业场所员工遭受职业病危害的可能性与对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从业时间、性别及文化背景这四个因素的线性相关性.通过对建筑企业作业人员职业病危害的调查与分析,辨识出影响职业病危害的人为因素,提出相关的建议措施以改善建筑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局面,提高建筑企业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增加其职业病危害防护知识,减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
当前我国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存在薄弱环节、监管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形势的需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职业卫生监管,可有效提高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阐述了职业卫生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框架,分析并论述了具体建设内容以及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0.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hysical activity (PA) program on weight control, physical fitness, occupational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overweight and sedentary employe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Methods. Participan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n?=?37) were instructed to carry out a PA program at moderate intensity for 60?min/session, 3 sessions/week for 12 weeks.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n?=?38) received no PA program and were asked to continue their routine lifestyle. Evaluations were performed at baseline and at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 of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and blood biochemistry tests and evaluations of physical fitnes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PA program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risk factors for metabolic syndrome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and improved physical fitness such as flexibility, 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 and 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The intervention also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levels of serum triglyceride, total cholesterol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work contro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t work, global job satisfa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also demonstrated.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 PA program can be helpful in improving physical,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for overweight and sedentary employe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