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9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828篇
安全科学   261篇
废物处理   51篇
环保管理   147篇
综合类   1463篇
基础理论   258篇
污染及防治   252篇
评价与监测   167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87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48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北京PM2.5背景值定值方法及其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气团识别方式,确定了较强气团判别指标,定量评估了较强气团对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PM2.5浓度影响.结果显示,偏北风过程中PM2.5的背景值介于10.3~13.5μg/m3,平均值为(11.7±1.3)μg/m3;偏南风过程中PM2.5的背景值介于60.2~92.6μg/m3,平均值为(76.2±12.8)μg/m3.偏北风过程中,PM2.5背景值变化趋势不明显;偏南风过程中,PM2.5背景浓度呈线性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5.5μg/(m3×a).2009~2012年期间,区域本底站观测到的PM2.5年均值变化不大,这与北京地区的局地产生的二次PM2.5逐步增大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区域背景值下降的影响.当出现系统性偏南风时,北京以南区域输送对北京当地PM2.5浓度增加的平均贡献接近60%,但是自2009年开始逐步下降,截止2012年该贡献降低到44%.  相似文献   
942.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的上游阻挡建筑布局下,行列式和错列式街谷内气流速度和污染物浓度场特征.结果指出,阻挡建筑的存在改变了街谷内的二次流,从而对流场和浓度场均有明显影响.在行列式街谷中,无论上游建筑以何种布局存在,都会减小街谷内污染物浓度.若不考虑上游建筑的存在,将会过高估计行列式街谷内污染程度;在错列式街谷中,与街谷建筑并列的上游阻挡建筑会减小街谷内污染物浓度,而与街谷建筑错列布置的阻挡建筑会增大街谷内污染物浓度;数值模拟结果还表明,街谷内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效果受气流速度和涡流特性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43.
以强化生物除磷(EBPR)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初始乙酸浓度条件下富磷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磷及相关指标的变化,并探讨释磷机制.结果表明:初始乙酸浓度对污泥最大释磷量影响不大,(73.1±2.2)%的污泥总磷量(TP)以磷酸盐的形式释放到液相中,其主要来自聚磷的分解.聚磷的分解途径包括:1)聚磷菌(PAOs)通过吸收乙酸贮存聚β-羟基烷酸酯(PHA)的厌氧生物释磷机制释放磷酸盐;2)PAOs的维持作用导致的聚磷直接分解过程.当初始乙酸浓度不充足时,生物释磷过程受限制,聚磷以相对较慢的速率直接分解;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大,生物释磷速率增快,同时随之增加的PHA含量能促进污泥的水解酸化.上清液中PO43--P和Mg2+浓度在达到最大值后出现了下降的现象,其可能形成鸟粪石等沉淀.根据试验数据,本文提出了从富磷污泥中回收磷的策略,即可在厌氧消化开始前向污泥中投加一定量碳源,并在发酵24h内分离上清液进行磷回收,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大量地从上清液中回收磷并减少沉淀引起的管道堵塞等问题,还可消除高浓度磷酸盐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4.
利用Li-8150系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了冬季近地层(£6m)CO2浓度数据收集,结合同步气象资料,分析了近地层CO2浓度变化特征,土壤呼吸速率及气温、风速等气象因素对其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层CO2浓度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结构,白天浓度高于夜晚.沙漠腹地冬季近地层大气CO2浓度主要集中分布在371.6~387.1μmol/mol,日平均最高值出现在12:00,最低值出现在凌晨;近地层CO2浓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响应程度较好;不同高处气温与CO2浓度均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近地层(31m)的CO2浓度受风速变化影响较大,而风速对0.5m及以下高度CO2浓度分布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小;流动沙漠腹地,土壤呼吸和微弱的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和控制着近地层CO2的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945.
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恶臭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现场采样检测,研究了生活垃圾收运链中氨、硫化物、萜烯化合物、芳香烃、醇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酸、醛酮类化合物等7类恶臭物质的组成特征;分析了收运链不同环节中恶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操作方式对其影响;依据恶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评估了生活垃圾转运场所职业暴露人员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并对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收运过程中,末端垃圾码头的恶臭污染物比前端的垃圾箱房高1个数量级以上,与生活垃圾在收运过程中降解程度逐渐提高相对应;不同类别恶臭污染物中,醇类化合物随收运链的延伸而稳定上升,挥发性有机酸(VFAs)和芳香烃化合物则呈阶跃增加,分别在集装箱码头和散装码头处达到峰值(分别为131, 711μg/m3).收运链前端,垃圾箱房的主要致臭化合物为醛酮类化合物;收运链末端,垃圾码头的主要致臭化合物为硫化物和挥发性有机酸.生活垃圾散装运输操作方式,对作业人员和周边人群可能造成较大健康影响.散装码头处恶臭污染导致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值最高,致癌风险值LCR总为2.64×10-5,超过生活垃圾收运链中的其它作业点,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非致癌风险值HI总为3.01,集装箱码头处的HI总为1.22,超过了USEPA推荐的可接受范围,其余作业点的非致癌风险值HI总<1,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46.
采用自主研制的一种次毫米过滤组件,实现高浓度污泥的折衷分离,考察了ρ(污泥)(10~30 g/L)、组件孔径(0.10~1.00 mm)及压差(水头差:30 cm H2O,90 cm H2O)对次毫米过滤通量和平均通量的影响;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因素主次分析方法,探讨了三因素对平均通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不同的ρ(污泥)、组件孔径及压差条件下,过滤通量随时间均呈负指数形式衰减;三因素对平均通量的影响程度为ρ(污泥)>组件孔径>压差,ρ(污泥)与平均通量呈负相关,组件孔径、压差与平均通量呈正相关.同时,通过解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次毫米平均通量的表达式,为试验设计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7.
以油田两处污油池为研究对象开展VOCs浓度监测,结合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PSS)的Pearson相关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面浓度反推法核算污油池的VOCs排放源强,将结果与排放系数法计算值进行对比;最后对下风向不同距离采样线监测数据反推源强逐渐减小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污油池B各采样线监测数据间的相关性好,反推出的源强较为准确,VOCs年排放量为17.6 t/a;而污油池A监测数据间的相关性不佳,可能是由于其他无组织排放源相距较近影响所致,不适合直接应用地面浓度反推法计算其源强,需要结合其他排放源的情况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948.
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调试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绩溪污水处理厂在低浓度进水条件下的生物启动和调试运行,通过外加碳源虽然可以暂时缓解培养初期活性污泥增长缓慢的问题,但不是长期的运行方式。可以引入部分工业废水至生物处理系统,以提高进水有机底物浓度。但要特别注意避免冲击负荷对系统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949.
以蒸发浓缩-焚烧法处理化工厂高浓度医药中间体废液,介绍了蒸发浓缩-焚烧法处理工艺流程、主要设备与运行经济成本。该技术可有效处理超高浓度有机废水,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50.
利用GC-MS对2008年5月至11月淮南市5个采样点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样品进行分析,总结了研究区内PM10及其中16种PAHs的浓度特征、季节变化规律和来源解析.结果表明,不同采样点PM10浓度均偏高,超标率为14%—238%;PM10浓度水平为谢家集田十五小大通三小淮化集团理工校园.研究区内16种PAHs浓度总量的范围在15.20ng.m-3—111.58ng.m-3之间,平均浓度为64.36ng.m-3,4环以上的稠环芳烃占总浓度的86%.PAHs总量的季节变化与采样时环境温度显示出较好的负相关性,即秋季春季夏季.运用多环芳烃比值综合判断,淮南市大气PM10中PAHs主要以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混合来源为主,石油源和木材燃烧来源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