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7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306篇
安全科学   400篇
废物处理   151篇
环保管理   513篇
综合类   1101篇
基础理论   181篇
环境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221篇
评价与监测   69篇
社会与环境   58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71.
管道运输是油气运输的主要方式,为了研究油气管道本质安全的影响因素和薄弱环节,通过分析美国和加拿大油气管道的事故原因,识别了3种影响因素和7个薄弱环节;通过统计管道工程各阶段的事故和影响因素的数量,分析了每个阶段存在的本质安全问题。结果表明:施工阶段的事故和影响因素的数量远多于其他阶段;施工和制管阶段的影响因素种类多,事故原因分散,本质安全提升难度较大;设计和运营阶段的影响因素种类少,事故原因相对集中,本质安全提升难度相对不大;各阶段都存在技术和管理的不足。根据油气管道本质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得出管道本质安全5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972.
CO2驱油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导致内外扰动对输油管道的威胁大大增加,为指导企业发现输油管道的薄弱点从而预防事故发生,提出CO2驱油藏输油管道脆弱性概念及研究思路。将脆弱性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各级脆弱性的取值范围。深入分析脆弱性要素,从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害响应3个方面建立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等级脆弱性对应的指标范围。利用MATLAB R2013a的SVM回归方法,构建脆弱性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模型训练的输出与期望输出拟合较好,均方误差为9.98052×10-7;训练好的SVM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和较高的准确性,其对检验样本脆弱性进行预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0.027。利用模型得到研究区域某输油管道的脆弱性值为0.381,其脆弱性程度为不太脆弱。  相似文献   
973.
范超  李萍  陈东景  彭昌盛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953-1962
在国际上通行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的基础上,以黄河三角洲石油资源开发为研究案例,根据黄河三角洲2003-2008年石油开发利用等数据,经过计算和统计依次建立了石油资源的实物型账户、价值型账户和综合账户。计算和统计结果表明:2003-2008年,黄河三角洲石油资源因开采而造成的价值折耗分别为154.0×108、111.3×108、121.6×108、104.9×108、106.0×108、83.0×108元,考虑了资源价值折耗的石油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和地区GDP的比例,以及因价值折耗造成的工业经济和地区GDP损失比例都有减小的趋势,平均分别为59.1%和42.0%,以及14.3%和9.8%。巨大的价值折耗带来了石油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下降,但是在当地的整体经济中,黄河三角洲石油开发带来的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74.
采用热重差热分析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联用的方法(TG-FTIR)研究淬火油泥(QOS)的热解过程,解析了热解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了其中的矿物油(MO)和残渣(SR)在QOS热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QOS热解过程包含油分热解阶段和矿物质分解阶段;低温段热解温度为150~520 ℃,高温段热解温度为800~980 ℃;SR的热解过程分为油分热解反应和残渣中Fe2O3的还原反应;MO的热解过程只有轻质油分的挥发和重质油分的热解。FTIR表征结果显示:QOS热解过程析出的气体主要为CO2、CO和有机化合物;SR热解过程中CO2的特征峰强度高于其他气体的特征峰强度;MO热解过程中烷烃的特征峰强度高于其他气体的特征峰强度,且MO主要以轻质油分为主。在QOS的热解过程中,初温~480 ℃时,SR所含的Fe2O3对MO的热解起促进作用,300 ℃左右时促进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975.
The unstable nature of biocrude oils produced from conventional pyrolysis of biomass is one of the properties that limits its application. In the disposal of poultry litter via pyrolysis technology, the biocrude oil produced as a value-added product can be used for on farm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bedding material (wood shavings) on the storage stability of biocrude oils produced from the fast pyrolysis of poultry litter. The biocrude oils produced from manure, wood (pine and oak), and mixtures of manure and wood in proportions (75:25 50:50, and 25:75 w/w%) were stored under ambient conditions in sealed glass vials for a period of 6 months and their stability were monitored by measuring the changes in viscosity over time. The manure oil had the lowest rate of viscosity change and thus was relatively the most stable and the oils from the 50:50 w/w% litter mixtures were the least stable. The rate of viscosity change of the manure biocrude oil was 1.33 cP/day and that of the 50/50 litter mixture was 7.6 cP/day for pine and 4.17 cP/day for oak.The spectrometric analyses of the biocrude oils showed that the presence of highly reactive oxygenated functionalities in the oil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instability characteristic of the litter biocrude oils. The poor stability of the biocrude oil from the 50:50 w/w% litter mixtures was attributed to reactions between nitrogenous compounds (amides) from protein degradation and oxygenated compounds from the decomposition of polysaccharides and lignin. The addition of 10% methanol and 10% ethanol to the oil from 50% manure and 50% pine reduced the initial viscosity of the oil and was also beneficial in slowing down the rate of viscosity change during storage.  相似文献   
976.
氮气气提法去除油田废水中的H2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向平  曲虎  刘静 《化工环保》2012,32(1):35-38
以氮气为载气,采用气提法去除油田废水中的H2S.实验结果表明,氮气气提法去除油田废水中的H2S效果显著,在水浴温度为45℃、氮气流量为3 L/min、通气时间为30min、油田废水pH为5.0的条件下,废水中H2S的去除率可达98%以上,升高水浴温度和降低废水中的含油量有助于提高H2S去除率.经氮气气提法处理后废水pH提高到7.5,碳钢的腐蚀速率降至0.02 mm/a,废水达到SY/T5329-1994《碎屑岩油藏注水水质推荐指标及分析方法》的指标.  相似文献   
977.
润滑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HVI 500润滑油为唯一碳源进行选择性富集培养,从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3株菌,分别命名为SN0901,SN0902和SN0903. 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含HVI 500润滑油培养液的ρ(CODCr),用以评价分离菌对润滑油的降解能力. 结果表明,由于润滑油降解而使培养液ρ(CODCr)降低,即3株菌均为HVI 500润滑油降解菌. 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初步确定3株菌分别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和博德特氏菌属(Bordetella). 采用倾注平板法对不同温度下降解菌的菌落计数,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不同pH下培养液的ρ(CODCr). 结果显示,温度和pH对菌株降解作用影响显著,3株菌最适宜的降解温度为30~34 ℃,pH为6.0~7.8,但每株菌的最适宜降解温度和pH稍有不同.   相似文献   
978.
四川土荆芥精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元  廖颖  严伟  马丹炜 《生态环境》2010,19(5):1176-1181
以植物病原真菌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a、玉米弯胞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lk)Boed、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ezeae(Schw.)Petch和松赤枯病菌Pestalotia funerea为实验菌,检测了四川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L.精油的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培养基给药时,土荆芥精油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0.734μL·mL-1,0.342μL·mL-1,0.435μL·mL-1,0.370μL·mL-1和0.332μL·mL-1;熏蒸给药时,精油剂量为1μL,土荆芥精油对松赤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玉米纹枯病菌和玉米弯胞病菌具有促进作用,高剂量给药对菌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半抑制体积分数的土荆芥精油作用于植物病原真菌,菌丝DNA不发生改变,菌丝体结构被破坏,原生质体聚集,蛋白质缺失或增加。  相似文献   
979.
张红  贾贵芳  王亚男  李群  马丹炜 《生态环境》2010,19(8):1872-1875
采用悬空气法和土培法,研究了加拿大蓬(Erigeron canadensis L.)挥发油对蚕豆(Vacia faba L.)根尖细胞经不同载体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加拿大蓬挥发油对蚕豆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显著抑制了幼根的生长,使根尖细胞产生了多种类型的染色体畸变,导致微核率升高。综合分析表明,加拿大蓬挥发油经土壤载体的化感作用大于经空气载体的化感作用,推测可能是土壤对挥发油的滞留作用增大了化感效应。  相似文献   
980.
炼油废水中乳化态石油的生物处理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炼油废水中乳化态石油进行了生物除油研究.分离筛选了一组降解石油的微生物,并培养形成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菌剂,在2 L的好氧反应器中用6 ~10 h 时间把废水中140 mg L- 1 的乳化态石油降解到30 mg L- 1 以下,同时去除60 % 左右 C O D;整个处理过程不产渣、不排泥,处理效果良好.本研究为生物除油代替絮凝浮选除油提供了实用方法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