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28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1135篇
安全科学   2116篇
废物处理   132篇
环保管理   1366篇
综合类   4243篇
基础理论   80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79篇
评价与监测   484篇
社会与环境   750篇
灾害及防治   53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88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257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308篇
  2016年   342篇
  2015年   343篇
  2014年   400篇
  2013年   496篇
  2012年   683篇
  2011年   697篇
  2010年   547篇
  2009年   579篇
  2008年   411篇
  2007年   611篇
  2006年   592篇
  2005年   492篇
  2004年   446篇
  2003年   402篇
  2002年   364篇
  2001年   234篇
  2000年   264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59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331.
Abstract: The links between species–environment relations and species’ responses to protection are unclear, but the objective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are most likely to be achieved when those relations are known and inform MPA design. The components of a species’ habitat vary with the spatial resolution of the area considered. We characterized areas at two resolutions: 250 m2 (transect) and approximately 30,000 m2 (seascape). We considered three categories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ubstrate type, bottom complexity, and depth. We sought to determine at which resolution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were a better predictor of abundance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fishes and whether the relations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t either resolution affected species’ responses to protection. Habitat features accounted for a larger proportion of spatial variation in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abundances than differences in protection status. This spatial variation was explained best by habitat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eascape level than at the transect level. Species’ responses to protected areas were specific to particular seascape characteristics, primarily depth, and bottom complexity. Our method may be useful for prioritizing marine areas for protection, designing MPAs, and monitoring their effectiveness. It identified areas that provided natural shelter, areas acting as buffer zones, and areas where fish species were most responsive to protecti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such areas is necessary for cost‐effective establishment and monitoring of MPAs.  相似文献   
332.
河流CO2与CH4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锋  袁兴中  陈槐  何奕忻  罗珍  刘恋  何宗苡 《环境科学》2017,38(12):5352-5366
河流作为连接海-陆两大碳库的主要通道,其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与甲烷(CH_4)排放构成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不容小觑.明确河流水体CO_2与CH_4产排过程、时空特征以及控制因素是认识河流生态学功能以及其对变化环境响应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河流CO_2与CH_4排放研究进展,构建河流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内源代谢、陆源输入),并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流域尺度综述了河流碳排放时空变异性特征以及存在的研究不足.在理解碳排放动力学概念框架和时空变异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河流CO_2与CH_4动力学控制因子分层框架(内部因子:有机质、温度、营养盐;外部因子:水文、地貌、人类活动),深入探讨了河流碳排放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根据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河流碳排放应将纳入区域陆地碳平衡过程,今后研究重点应包括流域尺度上河流CO_2与CH_4内源产生与陆源输入相对贡献的量化研究、不同界面CO_2与CH_4产生与排放过程研究、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数据的补充以及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干扰下河流碳排放的响应过程等,为理解河流生态学过程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同时为我国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33.
刘莹  于影  石宝友  刘书明  吴雪 《环境科学》2017,38(12):5090-5096
供水管网的铁释放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影响供水管网铁释放的因素众多,本研究选取了pH、溶解氧(DO)、碱度(Alk)、硬度、氯离子(Cl~-)、硫酸根(SO_4~(2-))、温度(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这8个影响因素,利用逐步回归和偏相关分析,建立了铁释放的非线性幂指数模型,并用标准化回归系数和偏相关系数比较了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铁释放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用标准化回归系数衡量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时,SO_4~(2-)、HRT、Cl~-和T是相对重要的因素,相对重要性排序为SO_4~(2-)≈HRTCl~-T;用偏相关系数衡量时,HRT、SO_4~(2-)、Alk、Cl~-和T是相对重要的因素,排序为HRTSO_4~(2-)AlkCl~-T.综合两种系数的分析结果,HRT、SO_4~(2-)和Cl~-是本研究条件下相对重要的因素,T和Alk的相对重要性视实际情况变动.  相似文献   
334.
通过接种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采用连续流反应器启动亚硝化系统并改变进水磷酸盐的浓度,研究了不同磷酸盐浓度对亚硝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4 d的运行,亚硝化系统启动成功,氨氮转化率达到92.2%,亚硝酸盐累积率为73.66%,亚硝酸盐产生速率达到14.42 g·(m~3·d)~(-1).磷酸盐浓度在10~30 mg·L~(-1)时对亚硝化系统的影响并不大;随着磷酸盐浓度持续提高,氨氮转化率在不断降低.当磷酸盐的浓度为80 mg·L~(-1)时,系统的氨氮转化率为13.6%,亚硝酸盐累积率仅18.19%,亚硝酸盐产生速率仅0.54 g·(m~3·d)~(-1),亚硝化反应受到严重抑制.将进水磷酸盐浓度降低到0,经过14 d运行,亚硝化系统获得恢复,且氨氮转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亚硝酸盐累积率达到86.96%,亚硝酸盐产生速率为15.63g·(m~3·d)~(-1).  相似文献   
335.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交通隧道施工期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针对岩溶地区隧道的施工特点建立了隧道施工期对水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研究了施工中含污废水排放对地表水体污染以及地下水疏排给隧道周边水资源流失两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指标数量随施工进展与现场情况变化进行增减,以满足施工期不断变化情况对水环境影响大小的准确评估;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到"木桶理论"的原理,明确施工过程中对水环境影响最严重环节,有助于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36.
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五分制综合评分法,构建了危险废物焚烧厂环境污染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选址、技术和管理的角度,制定了31个评价指标,并归纳为8个准则层指标群,通过计算权重和对评价指标的赋分,实现对危险废物焚烧厂环境污染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的量化评价。应用结果表明:华南某市两家危险废物焚烧厂的环境污染控制与风险管理水平分值分别为3.34和4.38,分别处于良好和先进的水平。  相似文献   
337.
以2014—2015年双台子河口滨海湿地植被修复20个站位调查资料为基础,对湿地修复结构指标、功能指标和环境指标进行研究,结合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理论,构建湿地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对各个指标赋予权重,将健康评价分为3个等级,确立了生态健康评价方法,对近岸破损湿地翅碱蓬修复生境进行评价。进一步引用评价净影响值(EI)方法判断生境修复前、后的健康对比状态,从而确定翅碱蓬对该破损湿地的修复效果显著。从景观生态学和健康评价角度分析来看,建立此评价方法是可行的,可为今后湿地的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8.
徐秉声  林翎  黄进 《环境工程》2017,35(7):180-184
采用系统论及系统工程方法论,结合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标准制定情况,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支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包含4个子体系及22个专业领域,体系的建立可为形成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相关的共性技术、管理与服务标准提供理论参考。通过标准梳理工作,确定未来迫切需要制定一整套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绩效评价的相关标准。该研究成果能够强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效果,完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体制,对规范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技术与服务市场化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9.
为了科学评估京津冀区域燃煤发电行业特别排放限值和超低排放相关要求实施后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效果,以行业调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2013年和2015年京津冀区域燃煤发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了装机容量与SO_2、NO_x和烟尘排放量的时空耦合关系,讨论了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区域内2015年燃煤机组装机容量与2013年相比略有下降,SO_2、NO_x和烟尘排放量分别下降75.95%、83.09%和71.20%,减排效果明显。2015年100 MW以下等级机组3种污染物排放总量位居各机组首位,建议通过多种合理方式压减小型燃煤发电机组数量和排放浓度。  相似文献   
340.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difenoconazole (DFZ), a triazole fungicide, on the hepatic biotransformation system and its bioaccumulation in marine medaka (Oryzias melastigma). Fish were exposed to DFZ (1, 10, 100, 1000 ng/L) for 180 d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mRNA levels of hepatic CYP1A1, CYP1B, CYP1C1, CYP27B and CYP3A40 were up-regulated, but those of CYP3A38 and CYP27A1 were down-regulated. (2) The activity of ethoxyresorufin-O-deethylase (EROD) and the content of reduced glutathione (GSH) in the liver were increased in the DFZ-treated groups, and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activity was increased in the 100 and 1000 ng/L groups. (3) DFZ was accumulated in the muscle and the biological concentration factors in the 10, 100, and 1000 ng/L groups were respectively 149, 81 and 25.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long-term exposure to DFZ at low concentrations would result in a bioaccumulation of this compound and disturb the biotransform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