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26篇
  免费   1286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安全科学   702篇
废物处理   87篇
环保管理   411篇
综合类   2039篇
基础理论   498篇
污染及防治   413篇
评价与监测   65篇
社会与环境   224篇
灾害及防治   210篇
  2025年   35篇
  2024年   166篇
  2023年   252篇
  2022年   272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193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硝酸盐是水体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 本文以新型盐酸叔胺大孔树脂(TAHMR)为吸附剂,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Zeta电位等手段表征了其结构. 系统研究了TAHMR树脂投加量、溶液pH、离子强度和共存组分等因素对水中${rm{NO}}_3^{-} $静态吸附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TAHMR在较宽的pH4.0—10.0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当pH为6.0时吸附量最大. 吸附平衡时间在25 min内,${rm{NO}}_3^{-} $在TAHMR上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TAHMR对溶液中${rm{NO}}_3^{-} $的吸附过程,最大吸附量为2.94 mmol·g−1(pH=6.0 和25 ℃). 吸附热力学结果表明,在TAHMR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物理吸附过程,说明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过程,属于物理吸附. 经FTIR和XPS表征,TAHMR上的叔胺基团参与${rm{NO}}_3^{-} $吸附,并存在离子交换作用力. 脱附再生实验发现,1.0 mmol·L−1 NaOH 溶液脱附效果优于其他脱附液. 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经5次循环后其对${rm{NO}}_3^{-} $的去除率没有明显下降. 因此,TAHMR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吸附剂,可为树脂吸附法去除饮用水的${rm{NO}}_3^{-} $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2.
土壤重金属污染成为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农林废弃物生物炭来源广泛,成本低,已被广泛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本文综述了农林废弃物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及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并重点探讨了利用农林废弃物生物炭钝化土壤典型重金属的作用机制。发现木质、竹、秸秆、稻壳和动物粪便等材料被广泛用于生物炭制备,热解温度、热解停留时间以及原材料种类均会影响生物炭的性能,其中植物生物炭比表面积的增加、吸附性能和重金属固定性能的提高均高于牛粪生物炭,在300 ℃高温热解制得的生物炭含有更多的含氧官能团,而在500~700 ℃高温热解制得的生物炭含有更多的微孔和更大的表面积,高热解温度下适当的停留时间有助于生物炭结构的形成。此外,生物炭还可以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种类来提高吸附能力,通过络合沉淀固定汞(Hg)、镉(Cd)和铜(Cu),通过静电吸附、络合作用和阳离子交换来固定铬(Cr)、砷(As)、锌(Zn)和铅(Pb)。最后,为确保生物炭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3.
土壤重金属污染因其隐蔽性、滞后性及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已引起广泛关注。生物炭因具有较大的孔隙率、比表面积及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常用来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秸秆作为农业废弃物,将其制备为生物炭是其资源化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综述不同秸秆生物炭的原料、制备技术和改性方法等对吸附重金属的影响,探讨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以及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实际应用效率与影响因素,包括:(1)秸秆种类及制备温度对生物炭特性和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影响;(2)秸秆生物炭吸附/钝化土壤重金属的过程与机理;(3)可提高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率的改性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效率和影响因素。并结合秸秆生物炭制备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展望,以期为提高秸秆生物炭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4.
Tomowo Hirasawa 《Disasters》1983,7(4):251-254
The Japan Sea earthquake of 1983 took place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Japan Sea, which is a marginal sea situated west of the island are of Japan and the Japan trench in the Pacific Ocean. Its magnitude of 7.7 is the largest among earthquakes which have been known to occur in the seismic belt along the Japan Sea coast of Northeast Honshu, Japan. Since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belt is not so high, the earthquake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geophysical interpretation of tectonic process in the region. The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and the focal mechanism reveals that the earthquake is a thrust fault on a plane dipping eastwards by about 30°. The waveform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arthquake can be regarded as a double shock to a first approximation. Interestingly, there was a 10-second intermission between the two events. These are preliminary results, and more detailed studies are under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05.
深入探究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有利于解决目前中国大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城市病频发,而中小城市发展潜力不足,对人口吸纳能力有限,城市发展规模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从探究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入手,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的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发现中国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尤其是城市科层制的层级结构直接决定了城市规模大小,政府财政分权行为更加剧了城市规模两极分化趋势。市场机制对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作用方向和效果明显依赖于政府调控水平,且科层制的城市等级结构弱化了市场机制对城市规模影响效果的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的影响效应不同。市场机制在东部城市产生涓流效应,而在中西部则发挥着聚集极化作用。市场机制在特大和大城市已产生涓流效应,加之政府抑大崇小的城市发展战略使得这种效应愈加明显,中等城市则处于极化效应和涓流效应更替中,小城市则表现为更多的聚集极化效应。为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的城市体系,其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政府应指导城市发展方向,为其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市场则应在微观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议根据城市发展和市场经济需要,对现有的行政区划进行适时调整和变动。调整公共资源在特大及大中小城市传统分配政策,实现公共资源由按行政级别配置向按照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同时,建立跨区域的相应的协调机制,以市场力量突破行政界限探索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6.
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是串联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纽带,也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2℃"乃至"1.5℃"温控目标的关键支撑。多年来,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是否依据历史责任划分履约义务上存在根本分歧,公约资金机制面临多渠道并行、运行规则多样化、资金使用分散、运行效率偏低、绩效评估欠缺等问题。本文对气候变化公约缔结20余年来各资金机制的产生和运行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存在的不足以及在全球气候融资体系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并基于《巴黎协定》资金案文描述和履约要求,围绕气候资金从筹集到最终绩效产出全过程,就如何构建未来气候变化公约资金机制进行了统筹规划和设计。在机制建设层面,通过出资分摊机制以及公约下集中式管理平台的构建,确保气候资金的充足性、可预见性以及对公约的责任性;在运行操作层面,通过各渠道重点业务领域及国别资金分配体系的优化,推动气候资金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在资金使用层面,通过受援国气候资金统一管理实体和监督评估体系的建立,提高气候资金的国家主导性和环境效益。未来,公约资金机制仍将是全球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主要渠道,在《巴黎协定》达成、绿色气候基金正式运行、国际气候制度重新构建的背景下,利用资金机制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公约义务,切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对确保公约各要素的全面性和平衡性,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强化发展中国家集团统一立场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下,产业扶贫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承担起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成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本文将其概括为"产业精准扶贫"。与已有研究不同,文章以产业精准扶贫与传统产业扶贫的区别以及产业精准扶贫怎样发挥作用这一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从微观尺度研究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与传统产业扶贫停留在村一级或者大户层面不同,产业精准扶贫将产业透过村庄到农户,而且与贫困户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2)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是通过利益相关方共同对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匹配的过程。产业精准扶贫突显了贫困户的主体性作用,着重强调贫困户自身拥有的土地、劳动力要素的参与,真正建构了多主体、多要素参与的长效机制。(3)产业精准扶贫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农户或是入股、务工或是自己发展产业,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中,通过政府引导、企业管理、村两委参与,促进贫困户参与在生产过程中,就产业过程中的事项达成共识,促进了贫困户的公民精神培育、实用技术掌握和思想观念转变。(4)产业精准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增收发展的有效路径,但仍需注意风险防患。扶贫信息发布、帮扶单位责任人等扶贫利益相关者的组织和传播,为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贫困村奠定基础,但是,也相应地增加了产品销售问题和产业自然灾害的风险,产业贴补和金融扶持政策的稳定性也会影响产业精准扶贫的运行和成效。因此,要相应地加强对扶贫产业风险的预警,规避和降低产业扶贫风险。  相似文献   
108.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进及跃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以及环境治理的复杂状况,对中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治理的研究是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关键。文章测算1997—2015年中国大陆30个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ESTDA)方法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集聚特征及其时空跃迁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借助分位数回归与时空跃迁嵌套模型,揭示在时间和空间推移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各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时空跃迁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30个省区的碳排放强度在时空分布上并不是完全随机状态,各个省区碳排放强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会受到其相临近省区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省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时空演进特征。(2)中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趋势增强,具有高度的凝固性和较低的流动性,10个高碳排放强度省区碳排放强度的稳定性将成为制约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重点省区,相关省区的跃迁性将成为驱动中国碳排放强度整体跃迁的关键省区。(3)各省区的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过程中存在时空跃迁的驱动模式和制约模式,分位数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各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的驱动机制,不同响应阶段的驱动因素的分位数与碳排放强度时空跃迁类型之间具有很强的嵌套性。(4)根据各省区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及其跃迁机制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加强对关键省区碳排放强度的有效监测与治理,加大碳排放的约束力度等差异化的碳减排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9.
长江沿江区域空间结构系统调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长江沿江区域“点-轴-集聚区”空间结构等级系统主要由三级点型式、三级轴型式和三个集聚区组成,形成机制在于其开发条件,中心一边缘疚以及区位和政策因素等,相应的调控措施主要包括:(1)正确处理沿江轴线和三级轴线(省域主要轴线)之间的关系,扩大参与沿江开发开放的地域范围,构筑与沿江轴线相交的新一三级轴线,重点发展一、二级轴线的节点港口城市;(2)加快沿江综合交通运输网建设,特别是沿江铁路建设;(3)优化  相似文献   
110.
    
A membrane unit in pilot scale is operated to provide a CO2‐enriched product stream from flue gas of a natural‐gas‐fuelled heating system. The CO2 stream is fed to a cultivation medium of photobioreactors that are integrated in the façade of the building project ‘BIQ – The Algae House’ (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 2013/Hamburg), where CO2 is required as the carbon source for the growth of algae, which are cultivated in the bioreactors. This work presents a long‐term field test. Furthermore, a possibility for the usage of CO2 separated de‐centrally is given. The operational conditions for the membrane module cause additional mechanical stress on the membrane material since the pilot plant is operated with periodic start‐ups and shut‐downs. The occurrence of acidic water on the membrane generates additional potential damage of the material. The field test is planned to be carried out for several years to 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is membrane technology in flue gas treatment. © 2015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and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