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3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677篇
安全科学   557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550篇
综合类   2098篇
基础理论   634篇
污染及防治   145篇
评价与监测   319篇
社会与环境   426篇
灾害及防治   20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75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238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185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5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61.
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水质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05—2010年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以及采取方差分析对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对京杭大运河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京杭大运河苏州高新区段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氨氮浓度在2006—2010年间虽有明显下降,但仍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水质要求,为劣V类水,总磷亦有明显下降,但在2008—2010年3年间其浓度略有波动,在IV类和V类水质之间浮动;2005—2008年间其水质处于污染状态,2009—2010年水质较好,为轻污染。该研究结果可为苏州高新区河流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2.
近年来,废弃产品回收处理行业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而回收处理企业是实施回收处理活动的主体,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对回收处理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概括梳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废弃产品回收处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回收处理企业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降低环境负荷、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和企业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以适应国家政策要求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3.
针对城市垃圾箱最佳间距的研究不够精细的现状,本文通过建立排队论模型得到了可供不同城市参考的城市垃圾箱最佳间距参数表。通过对部分城市街道的垃圾箱摆放间距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影响垃圾箱间距分布的多重因素转化为单因素;建立了基于指数分布的教学模型,利用排队论分析单因素状态下的垃圾箱间距分布,得到了求解城市垃圾箱最佳间距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64.
珠江下游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为了解珠江下游出海河道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及各污染物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了21个样点沉积物中13种元素的总量,及对底泥中主要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珠江下游河道总Fe、总Mn含量分别为41 658.73 mg.kg-1和1 104.73 mg.kg-1,微量元素Cr、Co、Ni、Cu、Zn、As、Se、Cd、Sb、Pb和Hg的平均值分别为86.62、18.18、54.10、80.20、543.60、119.55、4.28、10.60、20.26、104.58和0.520 mg.kg-1,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为:Cd〉As≈Zn〉Hg〉Pb≈Cu≈Cr,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大小顺序:Cd〉Hg〉As〉Cu〉Pb〉Zn〉Cr,Cd是该水域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最大的元素,单项潜在生态风险与区域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一致.珠江下游河道底泥Cd、Hg和Pb污染受输入影响北江大于西江和东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站位潜在生态风险可分5类,基本反映了站位分布及沉积物环境污染变化特征.总体而言,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程度较高的江段有陈村-沙湾段、陈村-顺德港段及外海-虎跳门段,北江及相关河道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于区域其他江段.  相似文献   
165.
生态城市特征性指标的辨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是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城市.基于生态城市内涵建立的城市特征性指标对城市特征性要素的量化和评价,是将生态城市个性这一主观观念变为可操作性目标的主要途径.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城市"健康、安全和发展"内涵,探讨了生态城市特征性指标的辨析方法.以厦门为例构建了厦门生态城市特征性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揭示了厦门城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总体状态为亚健康状态(0.69)、比较脆弱的中警状态(0.39)和一般持续的发展状态(0.63).与现实的分析调研结果相符.这表明生态城市特征性指标有助于研究者辨识和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定复合特征,更有针对性地明确城市生态规划和建设的重点行动领域,从而为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6.
农村环境安全是近年来国内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研究成果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小尺度水平上,建立了农村环境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由大到小、由点到面、逐层分解的方法,把整个评价体系分3个层次,21个具体指标,强调人口素质与人均耕地2个基本要素,突出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环境安全的影响.建立的农村环境安全评价体系具有层次简单、数据容易获得、运算方便、评价结果合理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7.
基于熵权的改进密切值法在地面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了简化传统密切值法运算,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各样本的优劣情况,尝试采用目标差值率法进行初始矩阵的规范化处理,引入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传统密切值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将两种不同密切值法对某区域水体水质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表明: 两种密切值法评价水质得出了一致的水质优劣排序,但改进后的密切值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各评价指标在量纲、数量级及指标优劣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更简便; 改进后的密切值法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更客观; 改进后的密切值法评价结果中各样本的差异性放大了,对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8.
文章试图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导下,运用"环境友好"的理念,研究和阐述了"环境友好城市"的内涵。并以上海为例,提出了环境友好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建设方向,选用构建指标体系的方式,对城市的环境友好程度进行评估,提出了推进和实施环境友好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69.
定量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地区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影响对区域实现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计算了江苏省苏锡常地区1991-2008年能源消费碳足迹,采用岭回归函数对STIRPAT模型进行了拟合,采用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碳足迹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91-2008年能源消费碳足迹平均增长速度为15.30%,能源消费碳足迹分配率以煤炭为主,石油所占比例呈波动下降趋势,天然气所占比例上升较快,能源消费碳足迹产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②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碳足迹的主要影响因素,两者关系模型拟合未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③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足迹之间处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的波动状态,从另一侧面验证了目前两者之间不存在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0.
1982-2006年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植被覆盖变化时空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被覆盖变化在新疆山地-绿洲-荒漠系统(MODS)共存、平衡演变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1982-2006年GIMMS/NDVI数据,提取新疆地区年最大植被覆盖指数(fvc),针对新疆MODS的基本格局,通过先地理分区再因海拔而异讨论,划分出山地、绿洲、荒漠子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分区不同子系统下fvc变化趋势、变率、变幅、变异性等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新疆植被覆盖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可分为1982-1995年的剧烈波动期和1996-2006年的相对平稳期,不同分区和子系统差异显著;在变幅和变异性上,东、南疆地区>北疆、伊犁地区,荒漠>山地>绿洲,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显著改善的地区位于绿洲内部、绿洲的周边地区及部分山地,显著退化的地区大多位于东、南疆的荒漠区;不同植被覆盖度下植被覆盖变化具有不同特征,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植被退化趋势明显,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植被改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