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25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44篇
综合类   323篇
基础理论   91篇
污染及防治   51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81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Contaminated sites pose a significant threat to groundwater resources worldwide. Due to limited available resources a risk-based prioritisation of the remediation efforts is essential. Existing risk assessment tools are unsuitable for this purpose, because they consider each contaminated site separately and on a local scale,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compare the impact from different sites. Hence a modelling tool for risk assess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s on the catchment scale has been developed. The CatchRisk screening tool evaluates the risk associated with each site in terms of its ability to contaminate abstracted groundwater in the catchment. The tool considers both the local scale and the catchment scale. At the local scale, a flexible, site specific leaching model that can be adjusted to the actual data availability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mass flux over time from identified sites. At the catchment scale, a transport model that utilises the source flux and a groundwater model covering the catchment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transient impact on the supply well. The CatchRisk model was tested on a groundwater catchment for a waterworks north of Copenhagen, Denmark. Even though data scarcity limit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the sites that most likely caused the observed contamination at the waterworks were identified. The method was found to be valuable as a basis for prioritising point sources according to their impact on groundwater quality. The tool can also be used as a framework for testing hypotheses on the origin of contamination in the catchment and for identification of unknown contaminant sources.  相似文献   
132.
自催化法合成聚天冬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来酸酐和乙酸铵为原料,在微波条件下用自催化法合成了聚天冬氨酸(PASP)。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合成条件:n(乙酸铵):n(马来酸酐)=1.2,微波功率为1200W,反应时间为10min。在最佳合成条件下,PASP的收率为91.6%,PASP的黏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5×10^4。经红外光谱表征和核磁共振氢谱测试结果表明,PASP的各种主要官能团表现明显。当Ca^2+质量浓度为250mg/L、PASP加入量为3mg/L时,PASP的阻垢率达到95%,表明PASP具有较好的阻垢性能。  相似文献   
133.
大空间尺度上物种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由于全球性保护行动的开展和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把物种多样性研究推向大时空尺度方向发展,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得到拓展.本文综述了物种多样性在大空间尺度上的经典研究(包括梯度变化格局、个体大小频次分布格局和物种-面积关系),同时着重探讨了经典研究的新认识及一些新领域内所揭示的新格局,主要有:生物类群间物种数的协同变化、物种和高级分类阶元的关系、局域物种多样性与区域物种多样性关系以及全球变化影响等等.参79  相似文献   
134.
中国工业SO2排放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工业SO2减排工作的重点。经济增长、经济空间结构变化、技术进步是影响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分析我国工业SO2排放量、排放结构、排放强度等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增长、结构变化、技术进步这3个因素对工业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SO2排放量年均增长48.7×10^4 t,年均增长率为3.2%,且2002—2006年增速加快;(2)分地区看,1991年以来,东部地区SO2排放量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中部地区略有上升,而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增加显著;(3)单位产值工业SO2排放强度在研究期内迅速降低,年均下降幅度为8.4%,对减缓SO2排放量的过快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4)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促进SO2排放量增长183.7×10^4 t,技术进步则平均每年使SO2排放量减少134.2×10^4 t,空间结构因素平均每年减少SO2排放量0.8×10^4 t。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虽然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经济规模的扩张使中国工业SO2排放量持续增长,对中国环境压力形成了巨大压力,同时,经济总量在不同地区的分配对SO2排放量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中。  相似文献   
135.
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已迫在眉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永斌 《四川环境》2007,26(1):112-114
针对目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几项措施。并着重分析了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中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6.
Studies that evaluate determinants of residential water demand typically use data from a single spatial scale. Although household‐scale data are preferred, especially when econometric models are used, researchers may be limited to aggregate data. There is little, if any, empirical analysis to assess whether spatial scale may lead to ecological fallacy problems in residential water use research. Using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we compare the results for the relationship of single‐family water use with its determinants using data from the household and census tract scales in the city of Phoenix. Model results between the household and census tract scale are similar suggesting the ecological fallacy may not be significant. Common significant determinants on these two spatial scales include household size, household income, house age, pool size, irrigable lot siz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We also use city/town scale data from the Phoenix metropolitan area to parameterize the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 The difference in the parameter estimates of those common variables compared to the first two scales indicates there is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family water use and its determinants among cities and towns.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le‐family house density and residential water use suggests that residential water consumption could be reduced through coordina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and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37.
为深入了解保定市空气质量状况,揭示保定市空气污染变化趋势、多尺度变化特征和突变特性,综合利用Morlet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保定市2013~2019年秋冬季PM10、PM2.5、SO2、NO2、CO和O3-8h 6种常规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和秋冬季污染特征逐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O3-8h外保定市其它各污染物年均浓度逐年下降,全年重度污染天数占全年天数的比例从31%下降到6.6%,整体呈好转趋势,但2013~2019年秋冬季重度污染天数占全年重度污染天数的81%~97%,秋冬季污染依然需要重视;小波分析结果显示,保定市秋冬季各污染物浓度存在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周期震荡主要在20d准双周、50~90d左右的季节内震荡和90~110d的季节震荡3个时间尺度范围,污染物浓度存在的低频震荡与大气中存在的低频震荡密切相关;历年各污染物污染最严重的月份多集中在12月、1月和2月,主要与污染源排放强度和相对静稳的大气条件有关;各污染物污染序列突变点多集中于10月和3月;2019~2020年秋冬季NO2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且突变点较往年提前1个月,这与疫情期间车辆排放大幅降低有直接关系;SO2和CO在2013~2014年和2015~2016年秋冬季的突变点时间相近,这可能与冬季居民取暖散煤的不完全燃烧有关,2015年后保定实施了煤改气、煤改电,劣质散煤专项治理等措施后,2种污染物突变点时间存在差异,说明清洁取暖措施对降低SO2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8.
在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中,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动态估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采用分类决策树(CART)分类算法对研究区内1998、2003、2008、2013及2018年的Landsat TM/OLI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得到5个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并定量分析1998~2018年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再利用生态服务价值(ESV)当量估算方法定量估算京津冀地区的ESV并结合15 km×15 km尺度格网探明其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1998~2018年间,京津冀地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增加16. 67%)及草地(减少13. 73%)面积占比变化幅度最大,水体(减少0. 2%)面积占比变化幅度最小.②京津冀地区ESV总价值在1998~2003年间出现短暂增长(增加91. 97亿元),2003~2018年间持续降低(减少239. 07亿元),主要与建设用地面积在除1998~2003年的其余3个时间段扩张较快有关,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提供的ESV最高,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土地提供的ESV最低.③基于15 km×15 km尺度格网的ESV时空分析表明,1998~2018年间京津冀地区ESV中等区逐渐较少,ESV较低区及较高区逐渐增加,且ESV较低区增速高于较高区.④1998~2018年间,京津冀地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对价值系数的敏感性系数(SI)范围为0~0. 40,且均低于1,表明本文ESV对修订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证明本文定量估算ESV的结果是可靠的.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京津冀地区应合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加强对林地、草地、水体及耕地的保护.研究可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9.
基于熵权的改进密切值法在地面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了简化传统密切值法运算,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各样本的优劣情况,尝试采用目标差值率法进行初始矩阵的规范化处理,引入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传统密切值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将两种不同密切值法对某区域水体水质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表明: 两种密切值法评价水质得出了一致的水质优劣排序,但改进后的密切值法可以有效地消除各评价指标在量纲、数量级及指标优劣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更简便; 改进后的密切值法利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更客观; 改进后的密切值法评价结果中各样本的差异性放大了,对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0.
对污泥基生物炭提升活性污泥系统处理性能进行探讨,将活性炭和污泥基生物炭分别投入A2O工艺厌氧池活性污泥,发现其对COD削减率最高分别为72.9%和41.1%,均能有效削减,生物炭对TN削减率最高为74.1%,优于活性炭.表征显示污泥基生物炭上更易附着活性污泥且比表面积更大.在A2O小试厌氧池中以"1次/污泥龄"为频率投加活性炭、污泥基生物炭和脱脂污泥基生物炭,结果发现:投加污泥基生物炭对COD、TN、TP的削减均优于活性炭,投加脱脂污泥基生物炭对COD、TN的削减与投加活性炭相当,对TP平均削减率高达85.6%,优于活性炭,表明生物炭处理(BT)工艺比粉末活性炭处理(PACT)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能力更强,脱脂污泥基生物炭作为污泥脂质提取后的副产品更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