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61篇
综合类   230篇
基础理论   8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1.
本文论述了奶牛基地发展与红黄壤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分析奶牛基地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多元统计的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奶牛基地发展的因素及区域发展对策作了定量分析,并预测奶牛基地发展趋势,提出奶牛生产不同区域的红黄壤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这为合理开发利用红黄壤资源种草养奶牛提供理论和实际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2.
霍山震群的前兆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70年以来霍山地区14次震群资料,对其单项及综合指标作了计算和研究,根据《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及其它文献,判断其前兆性.另外,对前兆震群与未来中强震距离和分布区域以及间隔时间进行了统计,并对其预报效能作出评估,为安徽及华东地区中强地震震情判定提供一个较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3.
兰州西固地区气溶胶污染源的鉴别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实验测定了兰州西固地区气溶胶中13种元素含量。用主因子分析(PFA)和目标转移因子分析(TTFA)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分辨出细粒子六个源和粗粒子四个源,并计算出各源对总悬浮颗粒物(TSP)的贡献,发现煤飞灰是当地的一个主要污染源。  相似文献   
114.
降雨径流污染主要是通过雨水的冲刷和淋溶作用携带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造成水体黑臭化或富营养化.了解和掌握降雨径流污染特征是有效控制径流污染的前提.全面分析廊坊市城区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和各污染物相关关系,通过在市区设置14个采样点采集了7次降雨径流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悬浮固体(SS)、化学需氧量(COD)、N、P、粪...  相似文献   
115.
为解决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中利益博弈问题,探究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共生形成过程,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以管理者和员工为主体的共生决策博弈模型,并通过稳定性分析和数值仿真探究各主体共生决策的影响因素和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博弈主体的共生决策与共生效益、收益分配系数、共生成本、机会主义收益、问责惩罚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分析16种不同参数情形,得到4个演化均衡点;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检验模型准确性,为促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共生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6.
研究了全国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区划,选择了13个指标:(1)枯水年径流深,(2)降水量,(3)大气污染系数,(4)森林覆盖率,(5)人均耕地面积,(6)县级环境管理机构人数,(7)人口密度,(8)人均国民收入,(9)乡镇企业经济密度,(10)乡镇企业行业结构的环境效应,(11)污径比,(12)原煤消耗密度,(13)乡镇企业技术进步。以模糊聚类数学方法作数量区划,把全国分为4个区、7个亚区。所作区划结果能基本满足国家级分区环境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7.
118.
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辨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资源再生产业是解决资源危机、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区域产业集群特征凸显.因此,本文采用产业集中度和区位商法,对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在省域层面的集群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集群特征非常明显,2007年产业集中度CR_4达到71.15%,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已形成资源再生产业集群,2007年三省的区位商分别达到1.781、1.987、8.491;同时还发现重庆、湖北、天津、江苏、上海也初具集群雏形,为从产业集群角度探索我国资源再生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依据.此外,在对广东、浙江和湖南三省产业集群进行深入分析和验证时还发现:广东、浙江模式与湖南模式具有明显不同,前者是再生资源禀赋和地方需求主导模式.而后者则是交易成本、区位交通优势和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9.
基于聚类分析和水质标识指数的水质评价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一种适用于大尺度、多断面和长时间的水质评价方法,用层次聚类分析将2006~2008年海河5个监测断面的165个水质样本分为20组,并用方差分析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表示水质样本的综合特征,与单因子评价法相比,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最差水质因子的影响,避免了单因子评价法以偏概全的缺陷,且分辨率高。将评价结果分解到各断面,结果表明: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和于桥水库的水质处于II~III类水之间,可满足作为饮用水水源水的要求,三岔口断面大部分时间为IV~V类水,张家口八号桥断面全年有6个月以上水质属于劣V类。  相似文献   
120.
Climate change strongly affected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of natural ecosystems,e.g.the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decreased in the Northeast permafrost region due to the higher temperature and less precipitation,whereas in the Tibetan Plateau,the vegetation productivity increased,owing to the improved thermal resource.Climate change led to reduced precipitation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and thus the reduced surface runoff.The public needs for energy were changed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e.g.the shorter heating period in winter.Climate change profoundly influenced human health,pathophoresis and major projects by increasing extreme events,including frequency and magnitude,and causing more serious water shortag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change,although the improved thermal resources can be helpful for extending the crop growth period,more extreme events may resulted in more instability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Not only did climate change indirectly affect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through the impacts on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but also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measures,such as carbon tax,tariff and trading,had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presented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The impact had its pros and cons,while the advantages outweighed the disadvantages.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w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n coping with climate change.First,scientifically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will need to seek advantages while avoiding the disadvantages of climate chang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rderly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which is characterized with"Overall best,long-term benefit."Second,quantitative adaptation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e.g.proposing operational schemes and predictable goals and using uncertainty analysis on adaptation measures.Third,more active coping strategy should be adopted to enhance China's future comprehensive competitiveness.The strategies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gradually adjust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ntensifying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of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and actively responding to the influence of carbon tax,tariff and trading o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