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46篇
  免费   931篇
  国内免费   4131篇
安全科学   344篇
废物处理   417篇
环保管理   715篇
综合类   6928篇
基础理论   1418篇
环境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1380篇
评价与监测   420篇
社会与环境   452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62篇
  2022年   452篇
  2021年   455篇
  2020年   420篇
  2019年   435篇
  2018年   431篇
  2017年   440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547篇
  2014年   546篇
  2013年   912篇
  2012年   865篇
  2011年   851篇
  2010年   584篇
  2009年   520篇
  2008年   429篇
  2007年   509篇
  2006年   510篇
  2005年   346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311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企业内部碳交易市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企业逐渐认识到将气候变化问题上升到企业战略高度的重要性.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企业自主减排的动力不足,这不仅需要外部激励,更需要企业具有内生性动力.而只有依靠企业运行机制的修整和改良才能在根本上激励企业减排的自发性.企业内部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就能起到这个作用——它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基于“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理念,建立企业内部碳交易市场,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温室气体排放权的重新分配和交易.它具体包括三个互为联系的子市场,即碳信用市场、碳项目市场和现碳交易市场,各子市场的良好运作也需要三重保障,即减排基金的合理构建、产权的明晰和监督机制的完善.通过构建内部碳交易市场,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权在企业内部的市场化运作,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保障企业抓住气候变化带来的战略机遇,规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2.
中国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的冲击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煤炭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柱,一方面推动着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也对中国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强度提出了挑战,因而准确认识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之间的交互冲击作用机理,为挖掘碳减排路径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选取1990 - 2008年间中国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指标,采用EG协整检验证明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以此建立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考察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之间的长期动态影响特征.冲击响应分析结果表明:(1)煤炭消耗比重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影晌具有一定滞后性和波动性,但冲击作用长期持久;(2)碳排放强度对煤炭消耗比重的冲击影响在短期内较剧烈,但长期冲击影响不明显;(3)煤炭消耗比重的降低在长期内会促使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因而可以通过降低煤炭消耗比重来达到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目的.最后,从结构性降低、产业传导性降低以及技术性降低等角度,提出减少煤炭消耗、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相关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省际碳排放极化格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室气体减排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由于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差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碳减排的潜力也各不同.文章在计算中国雀际碳排放的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的方法,刻画了1990年到2007年中国省际碳排放时空分布格局和聚集程度,有利于设立合理的长期减排目标和战略,实现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表明,碳总量和碳强度都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局部空间上出现了高值的聚集现象.碳强度的极化现象比碳总量更加严重.文章最后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碳排放聚集等,因地制宜地提出了碳排放区划方案.区划结果显示出资源丰裕程度与碳强度的关系,有利于实施差异化的减排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相似文献   
994.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测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使用投入产出法,利用1999 -2008年中国海关货物出口商品分类数据,研究和测算了中国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是隐含碳的出口大国,出口贸易是中国CO2排放量逐年增长的重要原因.1999 - 2008年,我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由1999年的3.8亿t上升至2008年的11.9亿t,在此期间,中国CO2年排放量的12% -24%是因生产满足国际市场消费的产品而产生的.中国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主要集中在5大类行业,分别为:纺织业及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医药制造业、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及专用机械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5大类行业的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在中国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总量中占到80%左右.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碳的主要流向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国际社会应从生产者负责制和消费者负责制相结合的角度界定各国的碳排放责任和减排目标;同时建议我国应提高生产技术,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强度,并限制能源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利用DEA的方法从全要素生产率中分解出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三个指标,然后基于1998-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的工业规模效率及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影响的程度及差异化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来看,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有抑制作用,而规模效率则与CO2排放呈正向关系,但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东中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则对单位GDP的CO2排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东中部地区的规模效率对单位GDP CO2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小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与我国区域间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所属的种类不同有关,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可能属于节能型技术进步,而西部地区则属于耗能型的技术进步;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规模效率的提升可能更多地依靠能源消耗,中东部地区则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96.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潜力的技术,有望实现化石能源使用的CO2近零排放,被认为是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最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开展CCUS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将为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减排提供一种重要的战略性技术选择,受到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CCUS技术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出发,概括了该技术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同题,总结了当前中国CCUS技术政策,介绍了中国CCUS技术研发、试点示范、国际合作等的开展情况,并通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CCUS技术发展与示范活动现状的对比,初步分析了中国CCUS技术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不足.为进一步推动我国CCUS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文章提出应加强国家层面的技术政策指导和宏观协调、引导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建设行业间的CCUS技术合作平台;重视CCUS来来技术应用软环境建设等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在气候问题倍受关注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如今低碳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的全球博弈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立足国情分析我国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策略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98.
Carbon emission is the current hot issue of global concern. How to assess various contributing factors for carbon emiss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find out the key factors and promot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nstructs an identical equation for carbon emission, based on the economic aggregate, the economic structure, the efficiency of energy utilization, the structure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coefficient of carbon emission; by applying to LMDI decomposition technolog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rbon emission of China from 1995 to 2007 at industrial level and regional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ansion of economic aggregate is the main reason for China’ s rapidly increasing carbon emission and the increase of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s the key factor that can hold back the increase of carbon emission. In addition,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r regional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 of traditional energy structure have limited influence on the carbon emission, and their potentials have not yet been exploit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proposes the efforts that China should make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  相似文献   
999.
Levying carbon tax is conducive to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The author firstly reviewed some relevant empirical studies on carbon tax both home and abroad,and then established the CGE model and simulated levying carbon tax in China.The study found that levying carbon tax would have little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in a short-term,China’s GDP might decrease by 0.51%,while in a long-term it might decrease by 0.08%;however,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would be substantially reduced.Meanwhile,levying carbon tax has som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output of each industry in the very economic structure;of this,the mineral extractive industries would be influenced the most.Then the author summarized experience of levying carbon tax in foreig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000.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theory,the authors choos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in 1990 2007 and adopt pane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ing method to study whether there i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hina’s carbon emission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of the eastern region and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fit into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but that of the western region does not.On this basis,the authors carry out scenario analysis on the occurrence time of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carbon emissions per capita of different regions,and describe a specific time pa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