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50篇
安全科学   76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43篇
综合类   227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11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PM2.5的健康危害、毒理效应与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尤其是细粒子(PM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因粒径小、成分复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PM2.5的毒理效应与作用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分析其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能更好地把握其核心领域并开展更进一步的研究。基于文献检索与分析,系统梳理了PM2.5危害导致的疾病类型;介绍了PM2.5毒理研究的主要实验手段;讨论当前认知的PM2.5毒理效应(包括PM2.5不同组分、不同来源、不同季节的影响);汇总PM2.5毒理作用机制研究方法的原理、特点、检测指标与测定方法,解析目前研究认为的五种主要的PM2.5毒理作用机制。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就PM2.5毒理实验、方法和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讨论,并提出今后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以期为PM2.5健康危害的准确评估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2.
针对渗透系数反演结果不唯一问题,以扬压力和渗流量2类渗流监测效应量为反演目标,建立了基于正交设计、有限元正分析和GA-BP相结合的渗透系数多目标反演分析模型。结合水口大坝2009—2018年渗流监测时间序列数据,开展了大坝坝体、坝基岩体渗透系数反演研究,并对反演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渗透系数反演模型可较好地解决渗流单目标反演的缺陷,反演结果为绝对渗透系数,且反演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43.
碱/超声预处理对头孢菌素菌渣破壁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头孢菌素菌渣的厌氧消化利用率,采用碱解与超声波破碎联合处理方法对头孢菌素菌渣进行细胞破壁,并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pH值、含水率、声能密度和反应时间对破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条件为:pH值为11.5、含水率为94%、声能密度为2 W/mL、反应时间为30 min,处理后SCOD溶解率为265.26%,总氮溶解率为155.28%,破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4.
四川盆地一次污染过程的WRF模式参数化方案最优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准的气象场是空气质量模型的基础,本文对中尺度气象模式WRF(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微物理过程方案、陆面过程方案、行星边界层方案以及积云参数化方案进行组合,设计了24组参数化方案,对2014年5月初四川盆地内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中的气象场进行了模拟,将模拟输出的10 m风速、2 m温度、2 m相对湿度、水汽混合比廓线及位温廓线与研究区内14个气象站及1个探空站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Mellor-Yamada-Janjic(MYJ)边界层方案能更好的模拟出盆地内风速的变化趋势,而Yonsei University(YSU)边界层方案模拟的2 m相对湿度效果更优.第16组参数化方案(由WRF Single-Moment 3-class(WSM3)方案,热扩散(SLAB)方案、Mellor-Yamada-Janjic(MYJ)方案及Grell-Devenyi(GD)方案组合)能够较好地模拟盆地近地面风场的水平分布及风速的日变化规律,模拟的温度日变化规律更贴合实际情况,同时能够模拟出边界层内水汽混合比及位温的垂直分布特征,对边界层内逆温层和混合层的模拟也更加贴近实际,尽管该方案对2m相对湿度的模拟并不是最好,但基本能够模拟出四川盆地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因此认为第16组参数化方案(WSM3,SLAB,MYJ及GD)适用于模拟此次重污染过程的气象场.  相似文献   
145.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N共掺杂TiO_2膜电极(Fe,N-TiO_2/Ti),并设计三因素五水平正交试验对电极制备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影响主次顺序为:煅烧温度Fe掺杂量N掺杂量;最优制备条件为:煅烧温度550℃,Fe掺杂量0.3%(质量分数),N掺杂量0.3%(质量分数);共掺杂电极光催化活性优于单掺杂和未掺杂电极.紫外-可见漫反射和光电性能测试表明,催化剂有可见光响应;XRD表征结果表明,Fe、N共掺杂细化了晶粒,有效抑制了金红石相的形成,其晶型为锐钛矿型,粒径为11.48 nm.利用Fe,N-TiO_2/Ti与Cu阴极组装成斜置双极液膜反应器,可见光激发光催化降解苋菜红,考察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最佳条件为:初始pH 2.50,废水流量5.1 L·h~(-1),在此条件下处理20mg·L~(-1)苋菜红80 min,脱色率达到91.6%.电极重复使用10次,每次60 min,脱色率下降了12.99%,说明电极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6.
为提高双氰胺甲醛型脱色絮凝剂的脱色性能,以尿素、三聚氰胺为交联剂,以双氰胺、甲醛为原料制备了改性脱色絮凝剂,并用其处理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不同染料的初始浓度、p H值、投加量、无机盐以及与聚合氯化铝(PAC)复配使用等条件对脱色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改性的脱色剂具有较好的脱色性能.相同投加量条件下,未改性脱色剂的最大脱色率为89.7%,而改性脱色剂的脱色率能达到94.6%.红外光谱图表明染料分子和脱色剂发生了相互作用.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单独使用改性脱色剂时,最佳投加量为120 mg·L~(-1),单独使用PAC时,最佳投加量为60 mg·L~(-1).正交试验法确定了最优适用条件为:改性脱色剂加入量70 mg·L~(-1),聚铝加入量为50 mg·L~(-1),改性脱色剂和PAC的复配使污水处理成本下降约20%.脱色剂的改性和改性脱色剂与PAC的复配显著提高了脱色剂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47.
拟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复配一种有机阻垢分散剂,通过实验方法制备出药剂,在同等温度、pH等条件下,测得对Ca^2+的去除性能。实验表明,在制备条件下,水杨酸钠、单宁、木质素磺酸钠的质量比分别为45%、30%和35%时,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8.
洪水作用下汽车的起动流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洪水作用下汽车的起动条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分析部分淹没状态下汽车的受力情况,结合滑动平衡的临界起动条件建立相关方程,导出了洪水中汽车起动流速公式;然后在室内水槽中对三款模型车进行了一系列的起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同一款模型车,平行于水流方向放置时,起动流速与水深的相关性较好;并且水深越大,起动流速越小。接着运用试验资料率定了起动流速公式中的相关参数。最后采用模型相似率及率定后的计算公式估算了原型车辆在不同水深下的起动流速,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较为接近,故预测结果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49.
为了研究谷物粉尘燃烧特性影响因素,以可食用玉米淀粉为研究对象,通过ZY6243锥形量热仪(CONE)进行了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粉尘粒径、惰性介质CaCO3质量分数、热辐射通量对玉米淀粉燃烧特性的影响效应。应用直观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定性地研究了各因素对玉米淀粉热释放速率峰值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了排序,2种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玉米淀粉热释放速率峰值的影响程度依次为:CaCO3质量分数>粉尘粒径>热辐射通量;其中惰性介质CaCO3对热释放速率峰值和引燃时间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0.
The ETEX 1 data set has been used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K Met Office’s long-range dispersion model NAME. In terms of emergency response modelling the model performed well, successfully predicting the overall spread and timing of the plume across Europe. However, in common with most other models, NAME overpredicted the observed concentrations. This is in contrast with other NAME validation studies which indicate either no significant bias or a tendency to underpredict concentrations. This suggests the reasons for overpredicting are specific to the ETEX situation. Explanations include inadequate vertical diffusion or transport, possible venting by convective activity, and experimental errors. An assessment of a range of advection schemes of varying complexity indicated no clear advantage, at present, in using more sophisticated random walk techniques at long range, a simple diffusion coefficient based scheme providing some of the best results. A brief look is also taken at a simulation of the more problematical ETEX 2 rel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