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8篇
  免费   403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306篇
废物处理   55篇
环保管理   232篇
综合类   843篇
基础理论   192篇
污染及防治   155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39篇
灾害及防治   142篇
  2025年   14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oachim Ruther 《Chemoecology》2004,14(3-4):187-192
Summary. Field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the garden chafer, Phyllopertha horticola (Coleoptera: Scarabaeidae) to known scarab attractant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rap colour and height on the number of captured beetles. Both sexes were attracted by a lure mixture composed of geraniol, eugenol, and 2-phenylethyl propionate (PEP) (ratio 3:7:3). When testing floral volatiles individually, only geraniol, eugenol and methyl anthranilate but not PEP was attractive. Response of garden chafer to (Z)- 3-hexen-1-ol was strongly male-biassed. Both the response to floral volatiles and (Z)-3-hexen-1-ol was increased by using funnel traps with yellow instead of grey vanes. Traps positioned at 50 and 125 cm above ground captured significantly more garden chafers than those at 200 cm. The strongly male-biassed response to (Z)-3-hexen-1-ol suggests that in P. horticola (subfamily Rutelinae) orientation towards plant volatiles emitted upon mechanical damage of plants is part of the male mate finding strategy as recently demonstrated for cockchafers of the genus Melolontha (subfamily Melolonthinae). Possible application of plant volatiles for control of P. horticola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
依据《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中的预测模式,分析不同技术参数对输电线路周围环境工频电磁场强度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输电线路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及优化输电线路的架设方式。  相似文献   
3.
青岛地区边界层特征及酸雨成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青岛地区边界层风场与温度场垂直分布很特殊,在1500m高度以下风场,近地面层风速较小,300-400m高度风速较大,500m以上风速减小,1000m以上又逐渐增大。温度层结早晚稳定,午后200m以下不稳定,混合层不高,一般在400m左右,有时可达700m,低空经常出现多层逆温。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并经常受江淮气旋和黄淮气旋影响,气旋经过青岛地区时,流场经常出现上、下辐合气流。引入平直和上、下切变两种气流,应用平流扩散方程,对青岛地区连续点源所排放的污染物作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在单一平直气流时,污染物传输较远,但浓度轴线也在一定距离上与地面相交。尤其是在雨天,污染物只在局地散布,浓度较大。当风向出现上、下层切变时,污染物传输范围受限制,这些污染物质在雨天经过化学变化即在近距离形成酸雨。  相似文献   
4.
固定燃烧源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固定燃烧源颗粒物排放特征,研制开发了稀释烟道采样系统,该系统能模拟高温烟气排放到大气中的冷却、稀释、凝结等物理化学过程,捕集燃烧源排放的一次颗粒物.详细阐述了采样系统的结构并对系统进行了检验.整个采样系统稳定度高,测量结果可靠,操作简便.采样系统小型化设计,适合于现场应用.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典型燃烧源颗粒物排放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5.
种植密度和降水对冬小麦田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种植密度对农田N2O排放的影响和探讨N2O排放季节性波动的原因,于1999~2000年小麦生长季在南京市郊江宁县进行了不同播种量(0、90、180和270kg/hm2)的大田试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气象条件和田间管理下,播种~越冬阶段的N2O排放不受播种量的影响,返青~成熟阶段的N2O排放通量与播种量成正比.裸地条件下的N2O排放与播量为90kg/hm2下的排放无明显差异.造成该生长季内N2O排放季节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返青~成熟阶段的N2O排放通量随观测日前6d的加权平均降水量呈指数增加.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交通事故对道路通行效率的影响,提高事故路段的通过能力,利用车路协同系统中车与车、车与路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出一种高速公路突发交通事故下基于安全势场理论的车辆协同换道引导策略。首先,针对单向双车道和多车道等不同车道下发生交通事故的多种场景,将协同换道的引导区域划分为事故保护区、引导过渡区、协同换道引导区和自由换道区4个区域,并确定换道引导阈值,以便更新车辆状态;然后,构建交通事故的安全势场,针对不同场景提出相应的车辆协同换道引导策略,并给出引导过程中车辆换道安全距离和最晚换道位置的计算方法;最后,基于城市交通仿真(SUMO)软件进行多种场景下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单向双车道场景下,当车辆协同引导率在75%时优化效果最明显;在多车道场景下,引导率在50%时的优化效果最明显;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采用换道引导策略后,车辆通过事故路段的平均速度最高提升了6.3%,车辆延误最高减少了14.6%。  相似文献   
7.
利用杰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原地异位建堆热脱附设备对新疆某地区506 t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修复处理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原地异位建堆热脱附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应用的相关技术问题。通过温度场模拟,为设备投入及修复堆体的搭建提供了参考数据;通过项目现场温升曲线,分析了升温效率与物料属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含水率越低的物料升温速率越快。此外,通过对设备投入、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修复过程运行能耗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了原地异位建堆热脱附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本研究可为原地异位建堆热脱附技术在石油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沼气罐内有一个相对均匀的温度环境、提高沼气的产气效率,通过改变沼气罐内的加热位置,找出能使沼气罐内温度场均匀的加热位置,减小罐内温度梯度过大对发酵造成的影响。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沼气罐内的温度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中部加热较上部加热和下部加热能取得良好的罐内温度场,温度梯度较小,使罐内上、中、下各部分温度分别维持在33.95、34.02和33.6℃,比传统的采用下部换热能取得更好的温度场。  相似文献   
9.
格鲁班(Glubam)胶合竹材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研究其耐火性能并与木材进行比较,对胶合竹材单板及杉木单板分别进行了恒温及ISO 834标准升温条件下的单面受火试验,测得了其炭化速率及不同受火条件下试件内部的温度-时间变化曲线。结果表明,胶合竹材的炭化速率低于杉木,其炭化规律与木材相似,即在受火初期炭化层厚度增加较快,炭化速率较大,随时间延长炭化速率逐渐降低,且受火温度越高,材料的炭化速率越大,同时试验测得在标准火灾条件下,胶合竹材受火20 min的平均炭化速率为0.64 mm/min。此外,通过温度场数据的分析比较发现,胶合竹材的传热速率明显低于杉木,其具有优于杉木的隔热性能,且能够满足相关规范对建筑构件隔热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施肥措施对棉田土壤磷细菌的数量、分布、动态变化及磷转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合理配施N、P、K肥能有效的促进磷细菌的生长发育,磷细菌数量及活性增加,从而增强磷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的供磷性能,有利于棉花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