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1篇
  免费   508篇
  国内免费   1525篇
安全科学   615篇
废物处理   121篇
环保管理   312篇
综合类   2746篇
基础理论   386篇
污染及防治   415篇
评价与监测   343篇
社会与环境   94篇
灾害及防治   262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61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185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290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256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16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09年秋季利用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机载气溶胶粒子探头(PCASP-100X)和前向散射滴谱探头(FSSP-100-ER)在石家庄市上空进行了多次气溶胶观测.选取2009年9~10月间的7架次雾天、1架次小雨天及1架次密卷云天观测资料,重点研究雾天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直径的垂直、水平分布特征及粒子谱分布,并与密卷云天和小雨天的探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较高,近地面最大值达11910个/cm3.气溶胶粒子数浓度主要受天气条件影响,逆温层是影响粒子垂直输送的主要因素,在逆温层下粒子累积形成粒子数浓度的高值区,逆温层以上气溶胶粒子数浓度迅速减少,雾天和密卷云天粒子数浓度随高度多呈负指数分布;雾天多伴有逆温层和较大空气湿度,有利于气溶胶粒子累积,数浓度一般可达104个/cm3以上,容易形成低能见度污染天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在无降水日有累积效应,降雨对气溶胶粒子有明显清除作用;粒子数浓度和粒子直径在水平方向上呈不均匀分布,随着高度增加粒子数浓度和直径的水平绝对偏差减小,相对偏差往往增大;不同天气下尺度谱型类似,多呈单峰分布,在0.11μm左右处出现峰值,但在雾天、密卷云天、小雨天气下的气溶胶粒子峰值依次变小,并且随高度增加,尺度谱峰值数密度值降低,谱变窄.  相似文献   
992.
1991—2004年东亚温室气体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NOAA Earth System Research Laboratory提供的1991─2004年Tae-ahn(韩国),Ulaan Uul(蒙古)以及瓦里关(中国)的大气温室气体CO2和CH4的数据,对东亚地区大气温室气体的浓度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4年来东亚地区大气中φ(CO2)和φ(CH4)月和年平均值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3个监测站的φ(CO2)年线性递增率比较接近,平均值为1.91×10-6a-1,季节变化较一致;从沿海到内陆这2种温室气体的浓度均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993.
隋立华  黄益宗   《生态毒理学报》2011,6(5):507-514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人类活动导致近地层O3浓度不断提高,O3浓度升高将对植物、动物和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采用开顶式气室(OTC)原位实验方法,研究O3浓度升高对不同生长期冬小麦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进而分析O3对植物的伤害机制.结果表明,O3浓度升高可导致冬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  相似文献   
994.
一次污染物对臭氧生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OZIPR模式模拟研究一次污染物对φ(O3)的影响,研究设计3组比较方案:VOC和NOx初始浓度比,VOC和NOx排放比以及VOC排放中各组分所占比例的变化对臭氧生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OC与NOx初始浓度比和排放比的增大,φ(O3)增长速率提高,其最大值出现时间提前,并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结合O3等浓度线分析认为,深圳市O3污染属于VOC敏感型,控制VOC是控制φ(O3)的有效途径.改变VOC组分的研究表明,控制VOC排放时应重点控制含乙烯、二甲苯、三甲苯较多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995.
上甸子本底站地面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利用TE Model 49C型臭氧监测仪,于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上甸子本底站进行了地面φ(O3)的连续在线监测.分析了全年φ(O3)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并对φ(O3)高值日的个例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上甸子本底站地面φ(O3)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并且与同期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主要特征:①夏初φ(O3)较高,6月的平均值达到最高,小时平均最大值可达129.7 μL/m3;而冬季φ(O3)较低,12月的平均值达到最低,小时平均最大值仅为32.7 μL/m3.②日变化趋势较为明显,在4:00-7:00出现最低值,在15:00-18:00出现最高值,变化幅度为夏季最大、冬季较小.③气温与φ(O3)呈显著正相关,夏季相对湿度与φ(O3)呈显著负相关,风向和辐射强度也与φ(O3)及其变化规律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6.
研究了焦作市工业燃煤量与大气SO2污染的关系,建立了适合于焦作市城区大气SO2污染的解析模型.在模型中尝试性地将面源污染产生的浓度贡献转化到背景值中计算,简化了解析模型.利用该模式计算了1996~2000年焦作市城区大气中的SO2浓度,并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适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基于该模型实现了焦作市城区大气SO2浓度的动态预测.  相似文献   
997.
IntroductionChlorobenzoic acids ( CBAs ) are important chemicalproducts and extensive used as the intermediate and analysisreagent in many industrial fields(Zhang, 2001). Therefore,CBAs may directly and constantly release into environment,and it was a…  相似文献   
998.
IntroductionWiththedepletionofspaceforlandfillingofmunicipalsolidwasteandtherisingpricesforrawmaterials ,moreandmorefluidizedbedincineratorshavebeenusedtotreatMSWduetotheprimaryadvantagesofhygieniccontrol,volumereductionandenergyrecovery .BecausetheMSWhas…  相似文献   
999.
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生成过程分析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建立了二维空气质量模式模拟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体积分数,模拟结果和实测值吻合较好.并以常熟地区为例分析了臭氧生成过程.结果表明:干沉降对大气臭氧有明显的去除作用,平均为2.1 μL/(m3·h);水平输送过程对臭氧的影响和化学臭氧生成速率P(O3)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总体来说,水平输送对臭氧有净的去除,平均为1.9 μL/(m3·h);化学生成过程则增加臭氧体积分数,净生成速率为5.3 μL/(m3·h),表明该地区大气有较强的氧化性;计算了该地区的臭氧生成效率,结果表明1分子NOx从排放到去除期间可以生成7.5分子O3.   相似文献   
1000.
灰色理论在城市生活垃圾量预测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武汉市1993~2002年的垃圾清运量数据,运用灰色系统的预测方法,建立了GM(1,1)模型,预测武汉市到2010年垃圾产生量的水平。根据关联度的大小对影响垃圾产生量e的主要因素进行排序,并分析影响垃圾产量的三大主要因素,对于加强垃圾管理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