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81篇
  免费   1581篇
  国内免费   6499篇
安全科学   2144篇
废物处理   407篇
环保管理   1116篇
综合类   10747篇
基础理论   2173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685篇
评价与监测   605篇
社会与环境   532篇
灾害及防治   349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502篇
  2022年   756篇
  2021年   840篇
  2020年   816篇
  2019年   789篇
  2018年   609篇
  2017年   628篇
  2016年   689篇
  2015年   783篇
  2014年   705篇
  2013年   1170篇
  2012年   1251篇
  2011年   1301篇
  2010年   879篇
  2009年   988篇
  2008年   816篇
  2007年   1017篇
  2006年   986篇
  2005年   732篇
  2004年   601篇
  2003年   502篇
  2002年   390篇
  2001年   340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233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3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直链烷基苯磺酸盐促进剩余污泥产生短链脂肪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苏  陈银广  周琪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8):1300-1304
采用批试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12-LAS)对剩余污泥在厌氧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结果表明,C12-LAS的投加极大地提高了剩余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的SCFAs产量.当C12-LAS加入量低于0.1g·g-1时,SCFAs产量随着C12-LAS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当C12-LAS加入量高于0.1g·g-1时,SCFAs产量反而有所降低.从污泥产酸量以及经济成本考虑,C12-LAS的最佳投加量为0.02g·g-1,此时剩余污泥的SCFAs最大产量出现在第6天.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12-LAS不仅促使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脱离污泥颗粒并溶解到液相中,而且抑制了产甲烷菌的活性.尽管剩余污泥经历着酸化过程,但由于其释放出大量的NH4 -N,污泥在整个厌氧发酵过程中的pH值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982.
烟束曲霉菌丝球对Cr(Ⅵ)的去除-还原与吸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隽  胡勇有  仲海涛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0):1585-1592
采用投加烟束曲霉(Aspergillus fumisynnematus)菌丝球的方法去除含铬废水中的Cr(Ⅵ),通过研究模拟含铬废水中Cr(Ⅵ)与总Cr浓度及pH值的变化规律来确定烟束曲霉菌丝球对Cr(Ⅵ)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烟束曲霉菌丝球对Cr(Ⅵ)的去除作用包括还原与吸附,以还原作用为主,兼有一定程度的吸附.适宜条件(30℃,150 r·min-1,pH=1.30,投加量10.0 g)下菌丝球能在48 h内将100 mL浓度为10~200 mg·L-1Cr(Ⅵ)溶液中的Cr(Ⅵ)全部去除,其中对总Cr的吸附率为30%~50%,对Cr(Ⅵ)的还原率则达到了99%以上,吸附平衡后解吸出来的Cr的形态95%以上为Cr(Ⅲ).考察了溶液初始pH值、Cr(Ⅵ)初始浓度、菌丝球投加量及温度对菌丝球去除Cr(Ⅵ)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球只有在低pH值时才能达到对Cr(Ⅵ)较好的去除效果.溶液初始pH值及Cr(Ⅵ)初始浓度的降低、菌丝球投加量及温度的升高均能提高菌丝球对Cr(Ⅵ)的去除率,溶液初始pH值的降低及菌丝球投加量的增加均可提高菌丝球对总Cr的吸附率,温度则主要通过改变菌丝球的结构形态来影响菌丝球对总Cr的吸附作用.菌丝球对Cr(Ⅵ)及Cr(Ⅲ)均存在吸附作用,吸附在菌丝球上的Cr(Ⅵ)在酸性环境下易被还原成Cr(Ⅲ).  相似文献   
983.
为探明酸雨和臭氧(O3)对作物是否存在复合影响,运用田间原位开顶气室研究了pH4.0模拟酸雨(SAR)和O3对冬小麦气体交换、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该实验包括3种处理:CF处理采用经活性炭过滤后的空气,作为对照;CF100处理采用经活性炭过滤后的空气加人恒定浓度为100 nL·L-1的O3;CF100 SAR处理为在CF100的基础上对冬小麦喷施pH 4.0模拟酸雨,喷施量为150 mL·m-2,每10d一次.结果表明:①CF100和CF100 SAR组冬小麦叶片细胞膜系统受到破坏,光合色素含量和气体交换参数降低,抑制了作物生长,导致生物量和产量下降.与CF相比,CF100和CF100 SAR处理下冬小麦产量分别降低了68.2%和63.6%;②与CF100组相比,CF100 SAR组对冬小麦细胞膜系统和叶绿素a含量产生显著的复合影响(p<0.05),而对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气体交换、小麦生长、生物量和产量的复合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84.
含溴水源水臭氧处理时溴酸盐的产生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方某含溴水库水(溴离子浓度15~38μg·L-1),利用连续运行实验装置研究了臭氧氧化时溴酸盐的产生条件,同时初步考察了后续生物活性炭(BAC)对溴酸盐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单独采用预臭氧方式时,在臭氧消耗量控制为2.0mg·L-1以内的条件下,溴酸离子浓度低于6 μg·L-1;而采用预臭氧与后臭氧联合处理时,在总臭氧消耗量为2.0mg·L-1的条件下,出现了溴酸离子超标(10μg·L-1)情况.长期运行结果表明,尽管新炭对溴酸离子没有去除效果,但系统连续运行3个月后,BAC上的微生物对溴酸盐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985.
采用序批试验研究了焙烧温度对铁覆膜砂(Iron Oxide Coated Sand,IOGS)吸附6价铬Cr(VI)的吸附平衡和吸附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铬在IOCS上的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低温制备IOCS具有较高吸附容量且对pH不敏感.110℃制备IOGS在pH 7的最大吸附容量(0.181 mg·g-1)远高于660℃制备10CS(0.023 m8·8-1).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随焙烧温度提高而下降.  相似文献   
986.
建立了一种利用通用引物RT-PCR技术检测水中肠道病毒的方法.利用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柯萨奇病毒B3型作为参考病毒株,根据肠道病毒RNA5′非编码区中具有高度同源性的序列来设计通用引物.比较了M-MLV酶和AMV酶的逆转录效果,AMV酶能够成功地从地表水和生活污水中逆转录病毒RNA,更适于实际应用.对比研究了PCR过程中的退火温度,c(Mg2+)等因素对RT-PCR检测结果的影响,选择退火温度55 ℃,c(Mg2+)为2 mmol/L的反应条件,优化了RT-PCR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水样中接种的连续稀释的病毒,确定了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38 CCID50.考察人工污染的地表水、污水、二级处理出水样品发现,检测灵敏度基本一致.该方法可应用在实际环境的肠道病毒检测中.   相似文献   
987.
POPs废物处置技术多目标决策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国际上较为成熟的9种POPs废物处置技术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适合我国的POPs废物处置技术. 从经济指标、环境指标和技术指标3个影响因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每个指标又细分为若干个子准则. 根据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专家咨询表,发放给POPs相关领域的专家打分. 采用matlab对评价结果进行数值分析,得到9种处置技术的总权重,其中分值最高的处置技术有:水泥窑共处置0.174 8,高温焚烧0.172 7;其次是安全填埋0.107 1,热解吸0.107 0,原位玻璃化0.103 0;最后是深井灌注0.086 9,超临界水氧化0.084 1,碱催化脱氯0.082 3,碱金属还原0.082 3.表明高温焚烧和水泥窑共处置是目前我国POPs废物处置技术的较佳之选.   相似文献   
988.
为研究三峡库区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风险,在介绍健康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根据三峡库区水质监测资料对水源水主要持久性有机物多环芳烃和邻苯二甲酸酯类污染进行健康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在所评价断面中,长江和嘉陵江汇合的寸滩断面污染较严重,健康危害的风险相对较大. 水源水6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饮水途径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为2.79×10-10~4.44×10-13 a-1,按年风险大小依次为DEHP>DBP>Pyr>NA>FLA>DEP;有机污染物对健康危害的年总风险仅为3.70×10-10 a-1,远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值(5.0×10-5 a-1). 三峡库区水体中6种POPs污染所致的健康危害年风险度目前还处于很低水平,但应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989.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实施有效性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管理程序、技术方法、内容设置、评价结论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建立了评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包括“早期介入、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审制度的严格性、工作程序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实用性、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合理性、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性、累积影响评价、替代方案、评价结论的明确性、规划评价结论的有效采纳、缓解和跟踪措施”等13项指标,并在对9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实施有效性评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介入时机晚、替代方案较少、公众参与普遍流于形式和对累积影响考虑不够等.   相似文献   
990.
经济快速增长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苏锡常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原锡山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时间的土壤取样点为研究对象,从时空转换角度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1980—1995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为0.59;1995—2000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速率增加为0.74. 统计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1982—2005年原锡山市pH降低0.58,w(有机质)降低1.02 g/kg,w(全氮)降低0.16 g/kg,w(全磷)降低0.48 g/kg,w(速效氮)降低7.63 mg/kg,w(速效磷)增加26.16 mg/kg,w(速效钾)增加36.9 mg/kg,土壤含水率降低0.52%,土壤的相对质量指数降低3.06;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各指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