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8篇 |
免费 | 75篇 |
国内免费 | 43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9篇 |
废物处理 | 18篇 |
环保管理 | 58篇 |
综合类 | 607篇 |
基础理论 | 144篇 |
污染及防治 | 239篇 |
评价与监测 | 47篇 |
社会与环境 | 15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24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88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58篇 |
2007年 | 77篇 |
2006年 | 77篇 |
2005年 | 34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Process of rice straw degradation and dynamic trend of pH by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MC1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LIU Jian-bin WANG Wei-dong YANG Hong-yan WANG Xiao-fen GAO Li-juan CUI Zong-jun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06,18(6):1142-1146
The process of the rice straw degradation in the fermentor with aeration at 290 ml/h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of dissolved oxygen (DO)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um DO during cellulose degradation by microbial community MC1 ranged from 0.01 to 0.12 mg/L. The change model ofpH values was as follows: irrespective of the initial pH of the medium, pH values decreased rapidly to approximate 6.0 after being inoculated within 48 h when cellulose was strongly degraded, and then increased slowly to 8.0--9.0 until cellulose was degraded completely. During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15 kinds of organic compounds were checked out by GC-MS. Most of them were organic acids. Quantity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maximum content compound was ethyl acetate which reached 13.56 g/L on the day 4. The cellulose degradation quantity and ratio analyses showed that less quantity (under batch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and longer interval (under semi-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rice straw added to fermentation system were contributed to matching the change model of pH, and increasing the quantity and ratio of rice straw degradation during cellulose degrading process. The highest degradation ratio was observ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fice straw added one time every five days (under semi-fermentatio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202.
203.
本文从珠江三角洲地区酸雨监测数据资料入手,对本地区酸雨状况及其趋势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酸雨依然严重,且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204.
介绍了在传统SBR脱氮工艺的基础上 ,开发的用于处理COD和氮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的两段SBR系统 (TSSBR) .根据传统SBR工艺在反应过程中 ,当COD不再被降解 ,而硝化反应又没有开始时 ,DO迅速大幅度升高以及pH曲线上出现的拐点 ,可以将COD降解与硝化反应分割开 ,先后在不同的反应器内进行 ,分别命名为SBR1和SBR2 ,避免高COD浓度对硝化反应的冲击 ,提高处理效率 .利用在线检测的DO、ORP和pH参数实时控制SBR1、SBR2各个生化过程的反应时间 ,解决了两段SBR系统的自动控制问题 ,可以使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保证出水水质 ,节约能耗 .采用实时控制策略 ,并控制系统温度在 3 0℃左右 ,可将SBR2的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酸型硝化结束 .采用该工艺处理石化废水 ,COD去除率达到 90 %~ 95 % ,3 0℃时的比硝化反应速率达到 0 3kg(NH4 N) (kg(MLSS)·d) ,出水已检测不出氨氮和硝态氮 相似文献
205.
为了解苯并三唑(BTA)在水-土系统中的迁移转化,通过批实验方法研究了BTA在华北平原土样(GSS13)中的吸附,考察了平衡时间、土壤投加量、溶液初始pH以及共存阳离子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阶段,土壤对BTA的吸附速率较快,之后随着吸附点位的减少,吸附逐渐变慢;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土壤对BTA的平衡吸附为非线性吸附,吸附等温线为Freundlich型;随着土壤投加量的增大,单位质量土壤吸附BTA的量减少,可能原因是所选土壤对BTA的吸附存在"固体浓度效应"。溶液的pH通过改变BTA的存在形式和土壤表面的带电性而影响吸附,当溶液pH在BTA的pKa2(8.6)附近时,土壤对BTA的吸附效果最好。此外,溶液中共存阳离子对土壤吸附BTA有不同的影响, Na+对吸附影响不明显,而不同浓度Ca2+对BTA的吸附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6.
207.
利用从土壤铁锰结核及其附近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的4株锰氧化菌,研究了不同pH、Mn(Ⅱ)初始浓度下菌株的锰氧化效率及生长情况,并用SEM-EDS及TEM对菌株WHS26、GY16形成的生物氧化锰及水羟锰矿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H及Mn(Ⅱ)初始浓度对菌株的锰氧化效率均有影响,4株菌在pH 7~8、Mn(Ⅱ)初始浓度为10~20 mmol·L-1时,锰氧化效率最高;GY16、WHS26形成的生物氧化锰的形貌与化学合成的水羟锰矿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呈胶膜状附着在菌株表面,后者呈结晶态.该结果可为生物氧化锰应用于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8.
C/N和pH值对高温好氧反硝化菌产N2O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50℃高温、好氧条件下能进行高效好氧反硝化的菌株TAD1为研究对象,在不同C/N和pH值培养条件下,对其24 h的反硝化效率和反硝化过程中N2O的逸出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N和pH值对菌株TAD1的反硝化效率和N2O产生量有明显影响.菌株TAD1最适宜的C/N为9,pH值为7,此时反硝化效率达到99.12%,N2O产生量仅为3.35×10-2 mg/L,N2 O转化率为0.045%,反硝化产物以氮气为主。另外,菌株TAD1不适宜在酸性条件下生长,pH值为6时反硝化效率为83.18%,N2O产生量为13.88×10-2 mg/L,是pH值为7时的4.14倍,是pH值为8时的5.07倍。 相似文献
209.
粒级、pH和有机质对汞在松花江沉积物表面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进一步揭示汞在松花江沉积物表面的环境行为,通过模拟实验,研究粒级、pH和溶解性有机质(DOM)对汞在松花江沉积物表面吸附-解吸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级沉积物的吸附能力差别较大,本实验条件下,沉积物粒级越小,其吸附能力越强.在各种浓度的实验设计组中均有:pH由3.5升高至4.5时,吸附量增加,当pH4.5时,随pH的继续升高吸附量开始降低;沉积物中汞的解吸量随pH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变化,各体系的最小值均出现在pH5.柠檬酸对沉积物吸附汞的影响以抑制作用为主,其抑制作用强度与吸附体系中汞浓度有关;柠檬酸对解吸量的影响也比较明显,随着柠檬酸浓度的增加,对沉积物中汞解吸作用的影响表现为促进-抑制-稳定的变化趋势.因此,以上因素对汞在沉积物表面吸附-解吸的影响较大,在进行河流汞污染控制及突发污染事件处理时,有必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0.
为了测定煤层硫化氢(H2S)含量,防治矿井H2S涌出,提出一种通过钻屑法测定煤层H2S含量的方法。在未受采动影响的新鲜煤壁,采用钻屑法取样,通过测定煤样H2S解吸量、取样过程损失量和H2S残存量确定煤层H2S含量。根据溶于水中H2S的p H值和色谱分析解吸气体中H2S体积分数,确定H2S解吸量;根据煤样解吸规律和气样H2S体积分数,确定H2S损失量;根据色谱分析残存气体中H2S体积分数,确定其残存量。用此方法,对山西某矿H2S涌出煤层进行现场和实验室测定。研究表明,该矿H2S含量为(4.465~6.701)×10-3m3/t。钻屑法测定煤层H2S含量是可行的,可以为矿井H2S治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