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405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77篇
综合类   658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200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1991年至2000年实测数据为依据,揭示了玉溪市中心城区10年来酸雨的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2.
低pH对草鱼血液酸碱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低pH(6.0—4.0)对草鱼血液酸碱平衡、p_(o2)及p_(co2)的影响,结果表明,低pH引起草鱼严重的酸血症.亚致死pH(6.0—5.0)时,血液酸碱平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碱贮备[HCO_3]的丧失,血液pH的明显下降经机体缓冲调节可趋于稳定.致死低pH(4.0)时,血液pN和[HCO_3]下降均非常显著,并在96h内随酸化时间延长而日趋严重.仅在pH≤4.0的酸水中草鱼存在低氧症影响问题.草鱼是一种酸敏感性鱼类,为确保成鱼在天然水体的生存和繁育,水质pH至少应维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23.
封悦科  涂勇 《四川环境》2004,23(3):51-53
本文分析了金沙江对硫酸的缓冲特征,建立了江水的缓冲曲线方程,并且验证了此方程的有效性,证明用此方程预测硫酸进入金沙江后江水pH值的变化情况,其预测准确度在0.2个pH单位内。  相似文献   
24.
后张梁管道摩阻损失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常规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改进了管道摩阻损失的测试方法 ,消除了喇叭口等因素影响 ,使得管道摩阻测试更加合理和准确。介绍了后张法预应力管道摩阻损失的计算 ,结合秦沈客运专线双线整孔简支箱梁的管道摩阻损失测试 ,利用最小二乘原理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了摩阻系数 μ和k的计算公式 ,所得参数为施工提供了依据。最后讨论了摩阻系数对张拉控制应力的影响 ,提出现场测试的一般性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25.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装饰日益普及.各种新材料的引入,使得室内的各种有害气体总量日益增加.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居民生活用煤气,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作为一种可燃性、有毒气体,也具有极强的危害性.因此,研制一种能检测多种有害气体的实用仪器,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仪器为便携式多功能仪器,采用可充电电池供电,可以检测ppb的挥发性气体,显示气体浓度值,也可检测煤气,并具有声光报警功能.  相似文献   
26.
为改善跳水池水质的化学安全性和生物学稳定性,保障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工作人员身体健康,结合长春市泅渡馆跳水池,阐述了基于pH和ORP的池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确定了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参数及其控制范围,为健康跳水池池水处理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7.
Restoring connectivity between fragmented populations is an important tool for alleviating genetic threats to endangered species. Yet recovery plans typically lack quantitative criteria for ensuring such population connectivity. We demonstrate how models that integrate habitat, genetic, and demographic data can be used to develop connectivity criteria for the endangered Mexican wolf (Canis lupus baileyi), which is currently being restored to the wild from a captive population descended from 7 founders. We used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that incorporated pedigree data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connectivity and persistence for a restored Mexican wolf metapopulation of 3 populations of equal size. Decreasing dispersal rates greatly increased extinction risk for small populations (<150–200), especially as dispersal rates dropped below 0.5 genetically effective migrants per generation. We compared observed migration rates in the Northern Rocky Mountains (NRM) wolf metapopulation to 2 habitat‐based effective distance metrics, least‐cost and resistance distance. We then used effective distance between potential primary core populations in a restored Mexican wolf metapopulation to evaluate potential dispersal rates. Although potential connectivity was lower in the Mexican wolf versus the NRM wolf metapopulation, a connectivity rate of >0.5 genetically effective migrants per generation may be achievable via natural dispersal under current landscape conditions. When sufficient data are available, these methods allow planners to move beyond general aspirational connectivity goals or rules of thumb to develop objective and measurable connectivity criteria that more effectively support species recovery. The shift from simple connectivity rules of thumb to species‐specific analyses parallels the previous shift from general minimum‐viable‐population thresholds to detailed viability modeling in endangered species recovery planning. Desarrollo de Criterios de Conectividad Metapoblacional a Partir de Datos Genéticos y de Hábitat para Recuperar al Lobo Mexicano en Peligro de Extinción  相似文献   
28.
孙延芳  韩晓宇  张树军  李星  曹相生 《环境科学》2017,38(10):4302-4308
为保证出水水质稳定并提高氨氮去除率,实现CANON工艺的优化,利用SBR反应器进行了基于实时控制技术的CANON工艺稳定性研究.试验过程中,温度控制在30℃±1℃,pH 7~8,通过反应过程中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pH、DO、ORP的变化规律,制定了可行的实时控制策略.结果表明,进水氨氮浓度为917~1 540 mg·L~(-1)时,以6 mg·L~(-1)的剩余氨氮浓度作为控制参数可以满足工艺稳定性的要求,但氨氮传感器存在费用昂贵和误差较大等问题.采用pH、DO和ORP曲线的平台和特征点作为自控参数,可以维持CANON工艺的长期稳定运行,保证氨氮去除率平均维持在99%以上且出水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29.
况烨  周琰  王清萍  陈祖亮 《环境科学》2012,33(9):3160-3166
研究不同pH(8.0、6.0和3.0)下金属纳米颗粒(Fe和Fe/Ni)对纺锤芽孢杆菌(BFN)降解苯酚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pH在8.0和6.0时投加2种金属纳米颗粒(Fe和Fe/Ni)对BFN降解苯酚有促进作用,其原因主要是纳米颗粒在水中持续腐蚀产生H2,为BFN降解苯酚提供电子,促进BFN的生长.但在pH=3.0时,只有BFN-纳米Fe耦合体系才使苯酚得到部分降解,主要是因为纳米Fe颗粒与水反应产生OH-,使pH值有所升高,更适宜BFN的生长,同时提供电子供体H2促进BFN对苯酚的利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分析(EDS)数据证实金属纳米颗粒(Fe和Fe/Ni)在反应后附着在微生物表面,但微生物的表面形态并未发生显著改变.因此,纳米金属颗粒虽然通过附着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但其在腐蚀过程中产生的H2将作为电子供体而被BFN所利用,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有利于BFN的生长进而提高苯酚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30.
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目前以生物炭为代表的生物质对重金属的吸附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确定生物炭对溶液中镉的吸附性能,选用由棉花秸秆制备的生物炭,研究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温度、pH和离子强度等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研究表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等温线较好地拟合,在不同温度下其饱和吸附量分别为9.738 mg.g-1(288.15 K)、10.14 mg.g-1(298.15 K)、10.40 mg.g-1(308.15 K)和10.71 mg.g-1(318.15 K),热力学参数表明生物炭吸附Cd2+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在40 min即可达到平衡;pH对生物炭吸附Cd2+的影响较大,在pH2~8范围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pH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着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大呈降低趋势.该项研究可为生物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