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9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404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77篇
综合类   658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200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o study the pH preference of epiphytic lichens, the bark pH of Fraxinus, Tilia, Quercus and Ulmus trees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was measured using a flat surface electrode. The total number of trees was 253. A survey was made of the lichens in a 40 × 40 cm quadrat surrounding the pH measurement point. Our data analysis using multivariate and un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dicates that the tree speci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lichen colonisation, and that bark pH alone is of less importance. We hypothesize that the changed pollution climate, with strong decreases in both sulphur dioxide and ammonia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a concomitant general increase in bark pH, has made epiphytes less sensitive to pH.  相似文献   
992.
温度、pH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PSS分析软件,考察了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单室MFC运行过程中,温度、pH与产电性能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碳纸双室MFC的日均电压与温度、阳极pH均未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而与阴极pH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产电的决定性因素为阴极反应;石墨毡/碳纸双室MFC日均电压与温度未呈现显著相关关系,而与阳极pH、阴极pH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产电的决定性因素为pH;单室MFC的产电性能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pH对其影响不显著,对于单室MFC的运行调控应主要从温度入手。  相似文献   
993.
氢氧化镁是一种正在研究的用于脱除烟气中低浓度CO2的化学吸收剂。为了掌握工业用氢氧化镁粉末的溶解速率,利用缓冲溶液,在不改变溶液体积的情况下对不同悬浊液浓度、溶液温度、溶液pH值和搅拌速率情况下的氢氧化镁粉末溶解速率进行了研究。提高悬浊液浓度、提高溶液温度、降低溶液pH值和提高搅拌速率均能增大氢氧化镁的溶解速率。悬浊液浓度从0.1 mol/L增加到1 mol/L时,溶解速率增大了2.2倍;温度从23℃增加到52℃时,溶解速率增大了4.3~9.5倍;pH值从9.8降低到6.6时,溶解速率增大了78~225倍;搅拌速率从350 r/min增加到700 r/min时,溶解速率增大了1~2倍。  相似文献   
994.
应用酸碱质子理论,根据质子平衡方程建立了氨法脱硫洗涤液相关离子浓度与pH的相关性模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脱硫洗涤液理论计算pH与实测的pH基本吻合。结合实验验证了影响洗涤液pH的硫元素存在形态与脱硫洗涤液pH之间的相图关系,并提出模型修正方法。模型可作为氨法脱硫洗涤液pH的合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批量实验和柱状实验并结合磷的分级提取探究了给水处理厂废弃铁铝泥(ferric-alum water treatment re-siduals,FARs)吸附正磷酸盐的效果。批量实验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FARs对磷的等温吸附过程,且当pH从5增至9时,FARs磷的饱和吸附量从41.68 mg/g减小到17.08 mg/g。pH越低,磷与FARs的结合能力越强。柱状实验结果表明,FARs具有显著的磷吸附能力,在运行的89 d里,磷的去除率保持在80%以上。出水pH与进水相比略有增加,但增加量不会对地表水体造成影响。磷的分级提取结果进一步说明,被吸附的磷主要以释磷风险小的铁铝结合态存在。综合实验结果表明,FARs可以作为高效磷吸附剂应用于地表水除磷。  相似文献   
996.
共存物质对钢渣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建  梁文艳  汪丽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2):4268-4274
研究了pH、共存离子(Cl^-、NO3^-、SO4^2-、F^-、HCO3^-)和腐植酸对钢渣吸附除磷的影响。结合吸附饱和钢渣上的磷形态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原因,采用SEM-EDS(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对吸附磷酸盐前后钢渣表面的微观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钢渣对磷酸盐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吸附饱和钢渣中的磷主要以Ca—P形式存在。钢渣吸附磷酸盐最适初始pH为3~5,高pH抑制Ca—P的生成,对吸附不利。NHf的存在提高了Ca—P含量,从而促进钢渣对磷酸盐的吸附。共存阴离子Cl^-、NO3^-、SO4^2-对钢渣吸附磷酸盐没有影响,但是F^-和HCO3^-明显抑制Ca—P的生成,从而减少了钢渣对磷酸盐的吸附。腐植酸的存在显著抑制了Ca—P和O-P的生成,使钢渣对磷酸盐的吸附量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997.
阐述了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pH值及密度测量的重要性,介绍了一种新型pH值及密度复合测量系统及其应用实例,为类似装置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装置实际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不理想,由于设计、运行维护经验少及设备选型不合理等原因使脱硫系统维护工作量大。浆液pH值、密度等关键工艺参数设计范围较广,不利于系统稳定运行。目前国内缺少从化学反应理论和工艺控制角度对湿法脱硫系统的研究,对脱硫系统运行经济性的研究也较少。鉴于以上脱硫运行现状,开展了旨在优化湿法脱硫工艺控制、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优化研究。  相似文献   
999.
投药方式对鸟粪石法脱氮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鸟粪石法脱氮除磷过程中,投药方式对反应产生很大影响.以MgCl2·6H2O和Na2HPO4·12H2O为沉淀剂进行脱氮除磷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药剂的投加顺序影响不大,加药速度以缓慢加药为宜,pH值调节时机对氮磷的去除率影响很大,pH值调节时机由前调改为后调,氨氮的去除率由70%左右提高至80%~85%,磷的去除率由6...  相似文献   
1000.
在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烟气脱硫脱硝系统的仿真过程中,增压风机是风烟系统仿真的核心。根据脱硫增压风机静态性能曲线的特点,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的曲面拟合理论与风机有关定律,实现了回归建模、数据结构简化以及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将增压风机的性能曲线簇转化为满足应用精度的函数,对风机的压头、导叶角度、风量和全压效率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仿真。太仓港环保电厂的工程应用表明:风机压头仿真模型曲线拟合值与实际值比较接近,绝对误差在0.005~0.06 kPa之间,相对误差在0.1%~1.5%之间;全压效率仿真模型曲线拟合值与实际值较风机压头大,绝对误差在0.1%~2.5%之间,相对误差在0.15%~3%之间,基本满足工程应用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