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378篇
安全科学   31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603篇
基础理论   178篇
污染及防治   191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In this study, the Tsunami-caused deterioration of soil and groundwater quality in the agricultural fields of coastal Nagapattinam district of Tamilnadu state in India is presented by analyzing their salinity and sodicity parameters. To accomplish this, three sets of soil samples up to a depth of 30cm from the land surface were collected for the first six months of the year 2005 from 28 locations and the ground water samples were monitored from seven existing dug wells and hand pumps covering the study region at intervals of 3 months. The EC and pH values of both the soil and ground water samples were estimated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mappings of these parameter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e geostatistical analysis module of ArcGIS((R)).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spherical semivariogram fitted well with the data set of both EC and pH and the generated kriged maps explain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under different ranges of EC and pH values. Further, the recorded EC and pH data of soil and ground water during pre-Tsunami period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llected data and generated variability soil maps of EC and pH of the post-Tsunami period. It was revealed from this analysis that the soil quality six months after the Tsunami was nearing the pre-Tsunami scenario (EC< 1.5dSm(-1); pH<8), whereas the quality of ground water remained highly saline and unfit for irrigation and drinking. These observ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ground scenarios of the study region and possible causes for such changes and the remedial measures for taking up regular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82.
气体扩散电极在水处理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体扩散电极(Gas Diffusion Electrode—GDE)作为阴极,通过氧气还原产生过氧化氢(H202),在亚铁离子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形成Fenton试剂,从而间接氧化有机污染物,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述了电极材料、电流密度、pH、催化剂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提出了该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3.
就水环境中pH对巨大拟阿脑虫Paranophys magna(纤毛门,盾纤目)种群生长的影响及后者的应答与适应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虫体生存的pH阈值约为5-9.6,最适范围为7.0-9.0;pH对巨大拟阿脑虫的种群生长有显著影响,种群自然增长率及种群所达最大种群密度均随pH的不同而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84.
以柠檬酸废水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物,在不同pH值调控条件下开展柠檬酸生产废水剩余活性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研究.通过对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VFAs)、有机质、氮磷和污泥脱水性能的分析,探讨了柠檬酸污泥厌氧产酸机制.结果表明,pH≥10的碱性条件更有利于有机质的溶出从而促进VFAs的产生.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发现在恒定pH值下腐殖酸(HA)和富里酸(FA)会大量溶出降低VFAs的产量.初始pH=10是柠檬酸污泥厌氧产酸的最佳p H值,发酵4d的VFAs浓度最高达(6681.47±126.82)mgCOD/L,是文献报道中市政污泥产酸量的近2倍,其中乙酸占比49.8%,发酵后产酸功能菌Chloroflexi、Bacteroidota的相对丰度分别由初始的9.52%、10.87%增至16.84%、14.39%,污泥归一化毛细吸水时间(nCST)为(11.34±0.27)s·L/g,脱水性能良好,发酵液TP浓度为(20.45±0.33) mg/L.研究表明,利用柠檬酸剩余活性污泥碱性厌氧发酵产酸作为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外加碳源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85.
采用活性碳纤维处理腐植酸模拟废水,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吸附的研究,测定吸附等温线和动态吸附曲线;研究不同温度、不同活性炭纤维、不同pH值和流速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基于地面观测数据,分析了"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宁波市酸雨污染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5年降水pH从2010年的4.37上升到4.89;2010—2015年酸雨发生频率降低了17.4百分点;重酸雨区范围不断缩小,轻酸雨区范围不断扩大,酸雨污染程度有所改善。降水中化学组成变化显示,与"十一五"末相比,2015年除NO_3~-、Cl~-外其他离子浓度均有所下降;2015年SO_3~(2-)与NO_3~-的当量浓度之比从2010年的3.10下降到1.73,表明酸雨污染从硫酸型向硫酸与硝酸混合型转变。  相似文献   
87.
在常温条件下,采用生物滴滤塔处理模拟甲硫醚废气,考察了气体空床停留时间(EBRT)、容积负荷、喷淋密度及营养液pH对生物滴滤塔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EBRT为90 s、进气甲硫醚质量浓度为150 mg/m~3、喷淋密度为0.65 m~3/(m~2·h),营养液pH为6.8时,甲硫醚去除率为90%;容积负荷高于15 g/(m~3·h)时,对生物滴滤塔的性能产生抑制作用;EBRT为90 s及60 s时,最佳喷淋密度分别为0.56~0.65 m~3/(m~2·h)及0.65~0.75 m~3/(m~2·h);降解甲硫醚的微生物对pH的变化较敏感,最适营养液pH为6~7。  相似文献   
88.
研究了pH和温度对2,2’,4,4’-四溴联苯醚(BDE-47)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H和温度都可以影响BDE-47在受试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pH升高或降低均会使土壤对BDE-47的吸附能力提高,且在碱性环境中提高的程度更大;酸性或碱性条件下BDE-47在土壤中的解吸滞后性显著增强。温度降低后,土壤对BDE-47的吸附能力提高,5℃时的单点分配系数(Kd,表征土壤对BDE-47的吸附能力)是25℃时的1.03~1.67倍;温度由25℃降低到5℃后,BDE-47在土壤中的解吸滞后性增强。  相似文献   
89.
研究了微磁场条件下pH冲击对处理低负荷葡萄糖废水的微氧活性污泥表面性质的影响。在pH=6.0和9.0的条件下对添加磁粉和无磁粉反应器微氧活性污泥进行15 d的冲击,而后调整pH=7.5进行5 d的恢复实验。对pH冲击下污泥絮凝能力FA、疏水性RH和表面电荷SC的变化情况进行考察,结果表明,有磁粉反应器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无磁粉反应器。经过5 d的恢复实验,添加磁粉反应器污泥的各指标均能恢复到接近初始值,而无磁粉反应器污泥难以恢复到接近初始值。  相似文献   
90.
添加天然沸石和石灰对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土壤培养实验,研究镉污染土壤中添加沸石、石灰及两者配施对土壤pH值和土壤镉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沸石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培养时间呈现先增加后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但均高于对照。高剂量石灰的处理对土壤pH的影响最大,与对照相比土壤pH提高了3.33个单位。在土壤5~50 d培养过程中,石灰处理的土壤交换态镉含量呈现先逐渐降低而后略有升高的趋势,其余处理均呈下降趋势。培养50 d后,高剂量的沸石、石灰及高剂量沸石与石灰配施处理的土壤交换态镉含量从5 d时的67.54、61.95和55.56 mg/kg降低至54.65、49.93和45.96mg/kg。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培养时期交换态镉含量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关系。在10个处理中,L2Z3(石灰2 g/kg土和沸石60 g/kg土)组合处理效果最好,使土壤交换态镉含量下降了34.68%,碳酸盐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4.30%,铁锰氧化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16.97%,有机结合态镉含量上升了1.31%,残渣态镉含量上升了12.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