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457篇 |
免费 | 1220篇 |
国内免费 | 319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601篇 |
废物处理 | 355篇 |
环保管理 | 2784篇 |
综合类 | 10271篇 |
基础理论 | 1571篇 |
环境理论 | 10篇 |
污染及防治 | 1538篇 |
评价与监测 | 782篇 |
社会与环境 | 1115篇 |
灾害及防治 | 8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0篇 |
2023年 | 354篇 |
2022年 | 571篇 |
2021年 | 698篇 |
2020年 | 715篇 |
2019年 | 552篇 |
2018年 | 471篇 |
2017年 | 645篇 |
2016年 | 748篇 |
2015年 | 758篇 |
2014年 | 817篇 |
2013年 | 1013篇 |
2012年 | 1170篇 |
2011年 | 1290篇 |
2010年 | 900篇 |
2009年 | 998篇 |
2008年 | 749篇 |
2007年 | 1157篇 |
2006年 | 1162篇 |
2005年 | 1034篇 |
2004年 | 906篇 |
2003年 | 845篇 |
2002年 | 726篇 |
2001年 | 622篇 |
2000年 | 566篇 |
1999年 | 531篇 |
1998年 | 355篇 |
1997年 | 290篇 |
1996年 | 199篇 |
1995年 | 194篇 |
1994年 | 165篇 |
1993年 | 151篇 |
1992年 | 99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4篇 |
1974年 | 5篇 |
1973年 | 7篇 |
1972年 | 5篇 |
1971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641.
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传统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进行改进,开发了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通过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研究,考察了反应器去除有机物和脱氮的能力。结果表明,在填料投加率为35%、进水COD为200~800mg/L、HRT为6h、有机负荷为0.8~3.2kg/(m.3d)的条件下,系统COD的去除率在89%以上;同时反应器具有良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能力,在DO为2.0mg/L、C/N为25、HRT为6h的条件下,NH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98%和93%。另外,内循环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前者对COD和氮的去除效果都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642.
643.
644.
645.
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比较了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HY)和传统活性污泥反应器(AS)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16 h、污泥龄12~15 d、水温19~21℃、pH 6.3~7.8的条件下,复合生物反应器比活性污泥反应器运行更稳定,未发生污泥膨胀。在相同运行条件下,复合生物反应器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91%和98%,而活性污泥反应器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5%、84%和90%。稳定工况下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比硝化、比反硝化速率,比吸磷、比释磷速率均高于活性污泥反应器,且微生物相更加丰富。通过建立16S rDNA克隆文库发现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具有高度多样性,但生物膜微生物的微生物相比活性污泥更复杂。 相似文献
646.
647.
利用PCR-DGGE研究膜生物反应器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考查了天津某再生水处理厂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简称MBR)培养驯化直至正常运行全过程中总细菌群落结构的演替情况.结果表明,在MBR环境中,接种的传统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在几天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进污水驯化时,微生物群落也遭受了冲击,最后经过培养驯化趋于稳定,一些菌种逐渐成长为顶级优势微生物,在反应器内占据主导地位.最终该反应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微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另外,对该微生物群落的部分优势总细菌进行了克隆测序和系统发育树分析,通过鉴定获得的10条总细菌的16S rDNA序列,它们分别与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亚硝酸菌属、丛毛单胞菌属和杆菌的同源性在97%以上,这些优势微生物在MBR反应器去除有机物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8.
利用16s rDNA方法检测刺参消化道细菌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7年7月采自大连瓦房店养殖厂的刺参为实验材料,通过对刺参肠道中的细菌16s rDNA V3区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同源性分析,对其种类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测序获得11条16s rDNA V3区基因序列,并进行Blast同源比对,确定序列同源性,分析出11种细菌,三种梭菌属(Clostridium)细菌,两种为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一种产丙酸菌属细菌(Propionigenium),一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六种细菌分别与4种不可培养的未命名细菌同源,并根据测序结果建立系统发生树。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检测海洋微生物的方法,为刺参病害诊断提供科学依据,为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新种的发现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649.
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