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3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571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82篇
综合类   1002篇
基础理论   255篇
污染及防治   127篇
评价与监测   135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31.
土壤中微量金属元素的植物可给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钱进  王子健  单孝全 《环境科学》1995,16(6):73-75,78
评述土壤中微量金属元素(TMs)植物可给性研究进展,讨论影响土壤中重金属植物可给性的主要因素,如植物的类型、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及TMs的种类和形态等的影响。同时对采用不同提取剂得到的可提取态金属含量和植物可给性之间的关系及污泥的施用等导致TMs的植物可给性的变化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332.
环境中的轮胎磨损颗粒:从路面到海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萌  曹秉帝  张涛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2):4263-4278
轮胎磨损颗粒是环境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全球轮胎磨损颗粒的释放量在590万t·a-1左右,约占海洋微塑料总量的15%.轮胎磨损颗粒产生于路面,通过雨水径流迁移,进而存在于路面、土壤、沉积物、水体、生物体等环境介质中.当前轮胎磨损颗粒的检测主要通过检测标记物来实现,因此,标记物的选择是关键.同时,轮胎磨损颗粒会通过吸附和浸出污染物产生污染,对人体和生物体都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对于环境中轮胎磨损颗粒的控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在迁移路径中截留轮胎磨损颗粒和加速轮胎磨损颗粒的分解;而改进轮胎配方,降低磨损率可从源头减少轮胎磨损颗粒的释放.目前,人们对轮胎磨损颗粒的认识不足,检测方法还需要完善,其环境行为和风险评价也缺乏相关的研究.获得轮胎磨损颗粒从路面到海洋迁移的规律性认识,对于了解其生态风险和潜在污染问题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归纳总结了轮胎磨损颗粒的产生、检测方法、环境分布、潜在风险和缓解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轮胎磨损颗粒研究今后应予以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333.
分析了2018年10月初广州市一次为期6 d的臭氧污染事件,利用拉格朗日光化学轨迹模型对广州市的臭氧污染进行了溯源分析,量化了不同区域对臭氧污染的贡献,评估了重点排放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前体物减排对臭氧污染控制的效果.结果表明,本次污染事件期间,日最大8 h臭氧均值均超过160 μg·m-3,最高达271 μg·m-3,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平均浓度为(77.7±42.8)μg·m-3和(71.9±56.2)μg·m-3.芳香烃和烯烃是主要的VOCs反应活性物种,分别贡献了38%和30%的·OH反应活性以及51%和16%的臭氧生成潜势.本次臭氧污染事件主要受3类气团输送影响,3类气团中的高排放区域分别为广东省外、广东省内和广州市本地,在高排放区域中臭氧生成均受VOCs控制.途经区域前体物减排的敏感性分析表明,减排VOCs对于降低臭氧浓度的效果优于减排NOx.在100%减排情况下控制高排放区域的交通源排放对广州市臭氧控制的效果(臭氧降低14.6%~21.0%)高于控制工业(8.4%~15.3%)、电厂(0.9%~6.2%)和民用源(2.3%~4.7%)的排放,但单独控制交通源在小于90%减排比例下对臭氧污染控制的效果并不显著(<10%).此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物源排放也对臭氧生成有重要贡献,在模型中关闭生物源排放后,广州市臭氧浓度降低6%~19%.本研究证实了拉格朗日光化学轨迹模型在区域臭氧污染溯源的应用效果,并为广州市臭氧污染的区域协同控制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34.
2015年5月17~20日嘉兴市发生了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本研究根据5月17~22日污染气体(O_3、SO_2、NO_2和CO)、PM_(10)、PM_(2.5)、10 nm~10μm气溶胶数浓度、气象要素及边界层探空数据,分析了这次过程的成因及其不同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副高位置北抬、均压场结构、地面静小风和边界层中逆温层为这次雾霾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水汽、动力和热力条件.这次雾霾过程包含1次降雨和2次雾过程(雨雾和辐射-平流雾).雾霾过程中NO_2、CO、PM_(10)和PM_(2.5)的浓度较高,SO_2和O_3的浓度较低.强降雨对PM_(10)、PM_(2.5)和SO_2清除作用较大,弱降雨会加重污染过程.雨雾的发展过程中,PM的浓度持续积聚;辐射-平流雾过程中,PM浓度先快速下降然后再增加.不同过程中气溶胶数浓度谱均为单峰型分布,但是谱型差异较大,干净天、降雨、雾霾过程、雨雾和辐射-平流雾过程中气溶胶数浓度谱峰值分别位于20~30 nm、100 nm、30~60nm、120 nm和90 nm.表面积浓度谱在干净天、降雨、雾霾和雨雾过程中均为三峰型分布,辐射-平流雾为四峰型分布.  相似文献   
335.
城市街道常绿灌木植物叶片滞尘能力及滞尘颗粒物形态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王赞红  李纪标 《生态环境》2006,15(2):327-330
城市园林植被中街道常绿灌木受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和道路扬尘等多重污染影响,其叶片生长高度恰好接近人体呼吸带,叶片受污染程度可反映人体污染暴露水平,是良好的环境质量代用指标。对于北方城市环境而言,常绿植被叶片的滞尘效应尤其重要。作者选择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的石家庄市为代表,对北方地区园林常用灌木植物大叶黄杨叶片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在石市4条主交通干道两旁样点首先对选定的大叶黄杨叶片进行冲洗,5日后取回载尘叶片进行滞尘量测量,重复进行5次,获得5个周期内叶片滞尘量数据;并对叶片表面滞尘颗粒物形态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晴朗微风天气条件下,大叶黄杨叶片平均滞尘量为0.8614g·m-2·d-1,单叶最大饱和滞尘量为11.6197g·m-2,累积达到叶片饱和滞尘量的时间是15日。大叶黄杨叶片滞尘量大于同时期环境监测的大气降尘量,差额来自机动车排放和道路扬尘影响,这种影响约占叶片全部滞尘量的34.7%。大叶黄杨叶片表面滞尘为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深度清洗后叶片表面仍滞留粒径小于5μm的颗粒物,说明大叶黄杨叶片可以固定有害悬浮颗粒物并使之从大气环境中清除。本研究表明大叶黄杨强滞尘能力是城市近地面层环境中清除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36.
汞在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DFG 1型五段分级采样装置及冷蒸汽原子荧光法 ,对北京市冬、春、夏和秋季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 (分别为≤ 1 1μm ,1 1— 2 0 μm ,2 0— 3 3μm ,3 3— 7 0 μm和≥ 7 0 μm )中的汞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汞的浓度在 0 6 0— 3 95ng·m-3 之间 ,冬季平均浓度为 2 85ng·m-3 ,远大于其它季节 ;大气颗粒物中的汞呈双峰分布 ,在≤ 1 1μm的细颗粒和粗粒径处各有一峰值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的汞主要分布在≤ 1 1μm的细颗粒中 ,不同粒径颗粒物中汞的分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冬季各粒径颗粒物中汞的浓度比其它季节高 ;大气颗粒物中汞的质量中值粒径 (MMD )冬季为 0 71μm ,其它季节均大于1 0 μm ;北京大气颗粒物中的汞至少有 5 0 %可进入人体呼吸系统 ,且冬季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337.
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气(气相)-粒(颗粒相)分配是影响POPs在大气中分布、迁移和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POPs的气-粒分配特征有助于提高POPs环境归趋预测的准确性,对区域范围内的大气POPs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两种经典的POPs气-粒分配理论及模型,总结了有关大气中几类典型POPs在气相和颗粒相中的分配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讨论了不同种类POPs气-粒分配的一些差异性特征和可能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大气中新型POPs气-粒分配特征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38.
了解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富集特征是其风险评价和土壤修复的基础。分别以黑龙江省典型的农耕黑土和沼泽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获得〉4000、4000~2000、2000~1000、1000~250、250~53和〈53衄16个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测定了本土和各级团聚体颗粒中Cr、Cd、As和Pb的含量,并对其颗粒组分布特征及对有机碳的响应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2种土壤中的重金属Cr、Cd和Pb的富集因子均大于1,而As则存在明显的流失。除了黑土中的As和Pb外,其他重金属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加而呈现富集减弱的趋势。其中,cr和cd主要趋向分布在粉.黏团聚体(〈53wn)颗粒中;Pb在黑土中易赋存于1000~2000μm大团聚体中,在沼泽土中则富集于53~250μm的微团聚体中;As不但趋向被吸附在53~250μm的微团聚体中,而且在黑土中也容易被吸附在〉l000μm的大团聚体中。金属质量负载计算表明,大粒径颗粒组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总体贡献较大。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升高,cr和Cd分布与颗粒有机碳含量正相关,黑土中As的分布与颗粒中有机碳含量负相关而在沼泽土中呈弱正相关,Pb的分布则与有机碳含量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39.
上甸子区域本底站大气痕量活性气体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TE公司C系列气体监测仪,于2005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连续观测SO2,CO,NO-NO2-NOx和O3的浓度.分析了晴天、雨天、霾天和沙尘天气条件下,不同气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痕量活性气体在不同天气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浓度及日变化特征,晴天和雨天日变化最小,而霾天日变化最大;(2)风向和风速是影响上甸子气体浓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夏季降水对SO2和NOx的去除作用较为明显;(3)上甸子O3白天最大值与夜间最小值的比值低于4,远低于城区,不利于光化学污染的形成.  相似文献   
340.
海洋环境中痕量活性磷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东星  梁英 《环境化学》2006,25(3):252-256
活性磷(正磷酸盐)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在某些海域,它甚至成为初级生产力的限制因素.痕量活性磷分析是探索海洋,特别是寡营养海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海洋环境中痕量活性磷的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