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370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626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117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81.
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动态碳库,其微小的变化可能带来对全球大气CO2浓度的较大变化。颗粒态有机碳在土壤中周转速度较快,比土壤总有机碳更易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对于评价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固定过程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集不同的耕作、轮作和施肥处理的14年28茬的紫色土长期试验土壤,分析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在土壤及不同深度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长期垄作免耕并实行水稻(Oryza sativa)油菜(Brassica)轮作的利用方式下,0~10cm土层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利用方式下,而稻油水旱轮作平作利用方式下最低。整个耕层0~3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介于8.92~29.98g·kg-1之间,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变幅为0.54~3.43g·kg-1之间,且存在随深度递增而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都可用作评价利用方式影响紫色水稻土土壤质量变化与固碳能力的有效指标,但颗粒有机碳对于管理措施的响应更为敏感。从总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关系来看,不同管理下有机碳的增加与土壤物理保护能力的提高有关。垄作免耕(稻油)的利用方式最有利于有机碳的保护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2.
为解决船舶柴油机SCR催化剂积碳再生问题,提出了臭氧直接氧化再生的方法。实验用玻璃纤维无胶滤筒采集PM,然后在管式炉中用臭氧氧化滤筒中的PM,研究了温度和臭氧浓度对PM氧化的影响。实验表明,臭氧的最佳氧化温度窗口为200~240℃,PM氧化速度随臭氧浓度提高明显加快,PM氧化率可以达到92%以上。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船舶柴油机SCR积碳O3低温再生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83.
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特征,2009年8月18~24日在某单位工作及生活区选取4个室内点和1个室外点进行颗粒物采样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室内粗颗粒(PM10)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而细粒子(PM2.5)的浓度水平较高,表明室内PM2.5的污染较重;室内与室外PM2.5比值显示,P...  相似文献   
184.
以2018年3次沙尘天气为研究对象,分析了PM2.5和PM10浓度、水溶性离子组分、气象条件和气溶胶光学特征,研究了长治市沙尘天气的典型污染特征和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长治市2018年共8d为受沙尘天气影响日,其中4月份最多(5d),这与春季大气环流调整,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有关.沙尘污染发生前一般受西方或西北方冷空气影响,大气层结不稳定,大气环流转为经向环流,平均风速达4m/s以上;沙尘污染过程中PM2.5/PM10均低于0.3,环境空气中粗颗粒物占比较大,水溶性离子总浓度在PM2.5中占比下降,Ca2+浓度为沙尘污染发生前的4倍以上.冬季沙尘为近地面扩散传输,春夏季沙尘为高空沉降传输,影响范围大,区域传输贡献明显.长治市沙尘重要潜在源区为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中部和新疆中北部的荒漠地区,传输路径主要为西北路径和正北路径,其中西北路径为哈萨克斯坦—新疆中北部—内蒙古西部—长治以及新疆中北部—内蒙古西部—长治两条路径,正北路径为蒙古国—内蒙古中部—山西北部—长治.  相似文献   
185.
高砷煤燃烧影响下室内外空气砷含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空气总悬浮物采样器和安德森颗粒物分级采样器,对陕西南部燃煤型砷中毒地区的室内外空气样品进行了采集和化学分析,探讨了室内外空气ρ(总砷)与煤w(砷)的关系,以及空气ρ(总砷)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室内外空气ρ(总砷)均与煤w(砷)呈显著正相关,烤火间空气ρ(总砷)与煤w(砷)的相关系数(R)为0.80(P<0.01);室外空气ρ(总砷)平均值与当地煤w(砷)平均值的相关系数(R)为0.97(P<0.01);烤火间空气ρ(总砷)高峰主要出现在向煤炉添煤3 h后的旺火期,且旺火期的室内空气ρ(总砷)与空气ρ(粉尘)呈显著正相关(R0.74,P<0.05).与土木结构相比,砖混结构房屋有助于减少燃煤释放到空气中的砷在不同房间之间的扩散;室内不同房间之间、室外不同地点之间以及室内外的空气ρ(总砷)差异主要表现在颗粒物粒径小于2.1 μm的部分;天气状况对室内空气ρ(总砷)随颗粒物粒径的分布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6.
年6—8月在天津市区进行的连续灰霾观测发现,灰霾发生的天数占观测时段的1/3. 灰霾日与非灰霾日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灰霾日ρ(PM2.5)与ρ(PM10)的平均值分别是非灰霾日的1.64和1.55倍. 灰霾日S含量高于非灰霾日近50%;灰霾日ρ(SO42-)和ρ(NO3-)明显高于非灰霾日,其中灰霾日ρ(NO3-)增幅最高可达251.02%;灰霾日PM2.5和PM10中的ρ(OC)、ρ(EC)均是非灰霾日的1.25倍以上. 灰霾日与非灰霾日的气象条件相近,表明此次观测期间天津市区夏季灰霾天气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不大. 使用CMB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PM2.5来源进行的解析表明,二次硝酸盐和二次硫酸盐对灰霾日ρ(PM2.5)的贡献率分别是非灰霾日的2.17和1.34倍,而其他源类在灰霾日和非灰霾日的贡献差异不明显,说明二次离子可能是造成天津市区夏季灰霾最主要的颗粒物源类.   相似文献   
187.
儿童肺功能的多因子及交互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儿童肺功能横断面数据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研究了影响儿童肺功能的多因子及其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儿童肺功能指标主要受儿童基本体质情况、呼吸系统疾病和家庭室内暴露因子以及这些因子的交互影响.儿童肺功能与空气颗粒物(PM10-2.5和TSP)的负相关比较显著,未发现与SO2和NOx有显著相关性.作者还对空气颗粒物与年均取暖期燃煤取暖、母乳喂养、呼吸系统疾病等因子的交互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细颗粒物对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更为不利.  相似文献   
188.
运用质粒DNA评价法对澳门半岛的中山公园、高士德马路、氹仔岛的澳门大学3个采样点冬季PM10的氧化性损伤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PM10的TD30值(引起30%超螺旋DNA损伤所需要的颗粒物的剂量)为中山公园采样点相对较低,其次是高士德马路采样点,澳门大学采样点最高,说明澳门半岛PM10的氧化性损伤能力大于氹仔岛.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图像分析系统对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类型及粒度分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这些微观特征与颗粒物氧化性损伤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次粒子和未知超细颗粒物的含量越高,TD30值越小,说明二次粒子和未知超细颗粒对大气颗粒物的氧化性损伤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比水溶样和全样的DNA评价结果得出,相同剂量下水溶样和全样对DNA的损伤量相似,说明大气颗粒物中的水溶组分是其氧化性损伤能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9.
上海工业区大气颗粒物中硫的化学形态和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低压冲击式采样器 (DLPI) 采集了上海工业区和郊区大气中28nm~9.92μm粒径范围的颗粒物样品,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和X射线荧光分析(SRXRF) 对样品中硫的化学形态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中的硫,大部分以硫酸盐形式存在;超细颗粒物中除了硫酸盐硫之外,一部分硫以低价的还原态形式存在,可能的化学形态为金属硫化物、噻吩类有机硫化物.细粒子中硫的质量浓度高于粗颗粒,约 70%的硫分布在细粒子中.硫的质量浓度呈多模态分布.工业区的超细颗粒物峰值出现在0.091~0.154μm;细颗粒的分布为积聚模,峰值出现在0.38~0.611μm;粗颗粒分布为粗模态,在1.59~3.98μm和6.57~9.92μm出现2个峰值.郊区的超细颗粒物中硫的质量分布不存在峰值;积聚模出现两个亚模态,分别为峰值在0.261~0.380μm的“凝结模态”和峰值在0.611~0.945μm的“液滴模态”;粗模态峰值在2.38~6.57μm.污染来源和颗粒物形成、转换机制以及不同采样时间的气象条件差异决定了2个地区颗粒物中硫的分布特性,工业区颗粒物中硫的来源有海盐源的贡献,而郊区较少受海洋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0.
桂江主要离子及溶解无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河流水体的化学组成记录了流域内各种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信息.对西江一级支流桂江化学径流的分析结果表明,桂江水体的离子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化学风化过程的控制,CO2是这一过程的主要侵蚀介质;H2SO4对碳酸盐岩的风化影响桂江河水的化学组成.大气沉降、人类活动、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化学风化对桂江水体贡献的溶解物质分别占总溶解物质的2.7%、6.3%、72.8%和18.2%.河流溶解无机碳(DIC)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揭示桂江河水中的DIC明显被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利用.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对桂江颗粒有机碳(POC)的贡献达22.3%~30.9%,这表明岩石风化来源的DIC经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碳,并在迁移过程中部分沉积水体底部,进而形成埋藏有机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