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201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350篇
基础理论   111篇
污染及防治   97篇
评价与监测   24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2022年3月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传播扩散,深圳市采取了严格的管控措施,这为研究深圳市环境空气中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AVOCs)变化对减排的响应,以及评估当前减排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了检验机会.基于2022年3月7~27日深圳市莲花站污染物的在线观测数据,对疫情管控前、管控期间和解除管控后AVOCs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基于观测的模型(OBM)研究了臭氧生成的敏感性变化,开展了前体物减排效果的评估.结果表明,受区域影响及气象条件的干扰,深圳市城区AVOCs的平均值在疫情管控期间并没有较管控前明显下降;但疫情管控期间“海陆风”影响下早高峰AVOCs的峰值较非管控期间平均下降了46%,且以芳香烃的降幅最大,下降了59%;在持续偏东风影响下或受区域传输影响AVOCs累积升高过程中,芳香烃也分别平均下降了25%和21%.深圳市疫情管控期间城区仍处于AVOCs控制区,短期内要使O3下降,提高AVOCs的减排比例是最有效的措施,建议AVOCs与NOx的协同减排比例大于1∶2;长期NOx需深度减排到60%以上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702.
为探讨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管控前后不同污染阶段PM2.5中二次无机离子变化特征,使用高分辨率(1 h)在线仪器对2019年12月15日至2020年2月15日郑州冬季气象、污染气体浓度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水平进行在线监测,分析此次COVID-19管控前后霾过程的成因、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特征和在霾不同阶段下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郑州主要受到高压脊控制,天气形势稳定,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累积,二次无机气溶胶(SNA,包括SO42-、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占比高达90%以上,COVID-19期间居家隔离措施对霾不同阶段下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产生不同的影响,COVID-19期间PM2.5在干净、发生和消散阶段的浓度比COVID-19前有所提高,但是发展阶段明显降低,居家隔离明显使PM2.5高值降低了;NO2、SO<...  相似文献   
703.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管控期间是一次典型的极限减排情景,是研究管控措施对大气颗粒物影响的重要机会.本研究于2020年1月16~31日利用在线观测仪器对郑州市PM2.5进行观测,分别探究管控前(2020年1月16~23日)与管控期间(2020年1月24~31日)PM2.5浓度、粒径分布、化学组分、来源解析和传输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较于管控前,管控期间郑州市大气PM2.5浓度下降4.8%.粒径分布特征表明,管控期间0.06~1.6μm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下降显著. PM2.5组分特征表明,SO42-、 NO-3和NH+4等二次无机离子是PM2.5中占比最大的组分,管控期间NO-3浓度的下降对PM2.5的下降有显著贡献.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PM  相似文献   
704.
基于2011-2020年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秩排序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经济指标与环境状况指标的变化趋势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武汉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工业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量年均变化率为-6.7%~1.5%,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年均变化率为-24%~-16%,与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显著负相关。环境质量整体状况持续好转,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河流综合污染指数显著下降,年均变化率为-9.0%和-6.3%。主要环境质量指标浓度均显著下降,但河流中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趋势不显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环境质量显著好转,其中环境空气改善水平高于地表水。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市环境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处于良性促进、持续好转的阶段,但地表水环境质量好转趋势相对平缓,改善过程中有波动,改善难度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705.
为探究新冠疫情管控期间公共建筑安全出口开放状态对人员疏散影响,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公共建筑疏散管理及安全出口开放状态,利用Pathfinder模拟疫情管控前后某高校办公楼人员火灾疏散,分析人员疏散过程中个人拥堵总时长、最长连续拥堵时长、人员疏散路径,提出3种推荐出口开放方案,并通过Pathfinder模拟得到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疫情管控期间,各公共建筑均关闭部分安全出口,以便于体温检测;疫情管控期间人员拥堵时长显著增大,常规情况下人均拥堵时长为16.01 s、个人拥堵时长最大为120.45 s,疫情管控期间人均拥堵时长为23.92 s、个人拥堵时长最大为168.23 s;区域A部分人员汇合至区域B中,导致楼梯2人员密度增大,在2~3层楼梯发生拥堵;同时开放出口Ⅰ和Ⅳ的方案Ⅲ为最优开放方案。  相似文献   
706.
为有效应对城市公共卫生危机,公共卫生系统韧性至关重要。以武汉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成功经验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媒体、非政府组织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观念与行为,解析出反映系统韧性特征的疾病监测体系、防疫资源管理、合作治理能力等10个主范畴及对应的52个子范畴,由此将系统韧性细分为功能韧性、过程韧性和整体韧性。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提升公共卫生系统韧性的层次结构模型,揭示多元社会主体通过前述韧性要素集合:社会防疫基础、防疫科技与文化、疫情风险综合治理的层级递进应急准备,实现城市公共卫生系统韧性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707.
新冠肺炎封城对南京污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为了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全国主要城市都相继停工停产,人类活动和污染排放强度大幅降低.本文针对新冠肺炎爆发前后南京地区污染排放变化,利用南京及周边地区的逐时污染观测资料,基于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WRF-Chem和集合平方根滤波同化系统,在同时同化污染物浓度初始场和污染源排放的框架下,在1 km的高分辨率条件下进行了逐时同化实验模拟.结果表明,由于疫情管控,2月南京市区的PM2.5气溶胶和NO源排放分别较1月减少4.4%和30%,减少的区域主要位于工业区和南京城区.该结果显示同化系统在反演高时空分辨率的污染源方面具有很好的潜力.  相似文献   
708.
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期间,执行了严格居家隔离措施,人为排放源急剧降低,但北京仍出现了两次持续重霾污染过程.本研究使用北京市大气污染物、气溶胶数浓度和气象要素数据,结合气团轨迹模式(HYSPLIT),计算了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分析了两次重霾污染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演变特征及其潜在源区贡献.结果表明,COVID-19期间居家隔离措施对PM2.5和黑碳(BC)的日变化特征影响较大,对CO、NO2、SO2和O3的日变化影响较小.两次重霾污染过程首要污染物均是PM2.5,污染过程1主要是以局地污染为主,污染过程2以局地污染和外来输送为主.不同过程下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均为单峰型分布,峰值位于0.3 μm,在污染过程中主要是0.2~0.5 μm粒径气溶胶数浓度增加,是干净日的3.3~13.6倍.不同过程中BCliquid对BC的贡献为64.8%~85.1%.BCliquid的浓度为:污染过程2(5.04 μg ·m-3)>污染过程1(3.20 μg ·m-3)>干净日(疫情前,2.31 μg ·m-3)>干净日(疫情,0.76 μg ·m-3).不同过程中PM2.5和BC的PSCF和CWT分布特征不同.PM2.5的PSCF高值区在干净日(疫情前)和干净日(疫情)主要分布在北京的西南方和西部,权重浓度超过30 μg ·m-3;在污染过程1和污染过程2主要分布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和西南部,权重浓度均超过90 μg ·m-3.BC的PSCF高值区在干净日(疫情前)、干净日(疫情)和污染过程1主要分布在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权重浓度分别超过2.4、0.9和4.5 μg ·m-3;在污染过程2中分布在北京西南部,权重浓度超过5μg ·m-3.  相似文献   
709.
为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冀南地区空气质量变化规律,明确防疫管控措施对空气质量的具体影响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笔者综合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常规监测数据和部分大气超级站的PM2.5组分数据。结果表明:疫情防控重点区域石家庄市、邢台市空气质量整体好转,细颗粒物和一次排放气态污染物浓度下降明显,PM2.5来源中燃煤、生物质燃烧源占比上升,机动车尾气源占比下降,体现出交通管制、企业限产和道路工地扬尘管理等环保措施的有效性。疫情防控高风险区域石家庄市藁城区出现了明显的NO2浓度降低、PM2.5污染好转现象,而O3浓度显著升高成为新的特征污染物。结果显示,藁城区综合防疫管控举措对本地一次排放污染物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疫情防控核心区域藁城区增村镇因实行最严格的封村、限行、停产等措施,人为污染源排放"触底",6项监测指标中除O3浓度同比、环比均大幅度升高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全时段降低,SO2和CO昼夜差距缩小,环境质量明显优于周边乡镇。分析认为大规模持续化学消杀可能对O3浓度升高有影响,此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10.
新冠疫情使全球旅游业在消费需求、旅游投资、区域格局、产业链条、企业生存、人员就业等方面遭受诸多挑战。基于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的方法,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2020—2021年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旅游文献进行了分析与整理,研究的内容可归纳为疫情冲击力的评估及旅游业恢复情景预测、疫情冲击下的旅游产业现状、游客和旅游从业者的心理与行为、旅游危机管理、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研究新变化等5个研究角度。最后从新冠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旅游危机管理、旅游产业变革3个方面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以期对未来的旅游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