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68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71.
五氯酚对HeLa细胞毒性及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宫颈癌HeLa细胞为研究对象,运用MTT法检测PCP处理后HeLa细胞的增长抑制率;通过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率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评价PCP的细胞毒性作用;彗星实验检测HeLa细胞经不同浓度PCP处理后的DNA损伤.结果表明,PCP对HeLa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66.59μmol.L-1;HeLa细胞在12.5、25、50、100和200μmol.L-1 PCP染毒条件下,LDH的漏出率随着染毒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关系,在12.25、17.5和25μmol.L-1 PCP染毒下,细胞培养液中SOD的活性随着染毒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关系,低浓度PCP(25μmol.L-1)显著增加细胞培养液中LDH的漏出率以及PCP(12.25μmol.L-1)显著降低总SOD的活性;PCP(实验浓度为6.25、12.5、25和50μmol.L-1)不会导致HeLa细胞DNA损伤.因此SOD和LDH可作为评价低浓度PCP毒性效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2.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对有毒有机物冲击负荷的适应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中,以氯酚配水进行毒物冲击负荷试验,进水COD为1100~1200m g/L,HRT为1d 时,连续2d 投加五氯酚钠16.83~17.72m g/L.结果表明,厌氧污泥依次经历活性抑制阶段及活性恢复阶段.毒物冲击对反应器前段影响较大,对后段危害甚小.产酸菌比产甲烷菌先恢复,污泥活性恢复期为18~26d,污泥驯化越好,其活性恢复越快.出水挥发酸和碱度变化也可表征系统恢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73.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处理废水中的五氯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对五氯酚的模拟废水进行催化聚合处理的过程。结果表明,辣根过氧化物酶可以有效地去除五氯酚。反应的 最佳pH范围为4~5,去除率可达95%以上。聚合处理过程中五氯酚与过氧化氢的反应计量比为2:1。反应计量比以及处理过程中氯的释放 实验表明,五氯酚聚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二聚体。另外,反应速度与酶和过氧化氢的用量有关,增加酶用量或适量增加过氧化氢的用量可以明显缩短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74.
含五氯酚废水的生物降解性和微生物毒性试验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模拟中温厌氧消化反应设备条件,以葡萄糖为共基质,测定了五氯酚的产甲烷毒性及其废水的厌氧可生物降解性.测定条件:COD1100~1200m g/L,pH7.2~7.4,COD∶TVSS为0.8 左右,接种污泥未驯化,其产甲烷活性CH4/VSS为240m l/g.试验结果表明,五氯酚是一种对产甲烷活性抑制性较强的物质,当投加浓度小于5m g/L时产生中度抑制,大于10m g/L产生重度抑制,抑制程度与投加浓度大小呈正相关;产甲烷活性被抑制50% 的五氯酚浓度约为6m g/L.五氯酚对产酸阶段抑制程度很小,含不同浓度的五氯酚废水COD转化率稳定在70% 左右,但COD不能完全矿化,导致以丙酸、乙酸为主的有机酸积累,无丁酸积累.五氯酚去除率可达70% ~80% .用反应终点的甲烷转化率、酸化率、残余挥发酸百分率等特性参数能较好地表征反应体系产酸菌与产甲烷菌的活性及其被抑制情况  相似文献   
75.
五氯酚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期Wnt信号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从毒理基因组学角度探讨五氯酚(PCP)发育毒性的作用机制,将0hpf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暴露于50μg·L-1PCP中8h,提取其总RNA,与Affymetrix公司的斑马鱼寡核苷酸芯片杂交.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染毒样本中,1149个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log2ratio>1),501个基因的表达显著减弱(log2ratio<-1).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GenMAPP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Wnt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PCP暴露后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fzd2、axin2等Wnt信号通路重要的调控基因表达均发生了显著变化;PCP影响了经典Wnt通路和非经典Wnt通路,并可能影响了Wnt通路与FGF通路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6.
采用刷涂-热解法制备了Sb、Ru掺杂的Ti/SnO2电极。通过SEM、EDX、XRD和循环伏安扫描(CV)表征了电极表面形态、组成、结构和电化学性质,并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电催化氧化降解五氯苯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五氯苯酚转化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底物初始质量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电流密度、初始溶液pH值。在底物质量浓度为50mg.L-1,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80min,电流密度40mA.cm-2,溶液初始pH值为8的条件下五氯苯酚的转化率达到97.6%。  相似文献   
77.
五氯酚催化湿式氧化降解反应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温老化法制备了ZrO2载体,其比表面积为251.6 m.2g-1,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Ru/ZrO2催化剂,用于催化湿式氧化法处理五氯酚.研究了反应温度、氧气分压、PCP初始浓度及时间对PCP转化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增加氧气分压、减小PCP初始浓度及延长反应时间均可提高五氯酚的转化率.在C0PC...  相似文献   
78.
五氯苯酚的生态毒性效应及其遗传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五氯苯酚对土壤生态系统动植物的生态毒性效应,检测了五氯苯酚对8种作物种子的萌发和根伸长的抑制作用以及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急性毒性作用;并运用小麦根尖细胞微核实验和赤子爱胜蚓体细胞核的彗星实验,检测了五氯苯酚的遗传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五氯苯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作物种子的...  相似文献   
79.
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是进行风险污染物水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本研究进行了3种典型化合物五氯酚、硝基苯和氯化镉对10种我国不同营养级水生生物的24 h、48 h和96 h的急性毒性测试,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相应的急性PNEC,同时与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毒性数据库里的毒性数据计算获得的急性PNEC值,以及综合本实验结果与毒性数据库里的数据计算得到的急性PNEC值进行对比,发现通过3种数据来源获得的急性PNEC值中,硝基苯的PNEC值差异较大,由本次实验结果获得的急性PNEC值最小;其他2种化合物差异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本次实验所选的本土生物中华田螺和麦穗鱼对硝基苯比较敏感,并且数据库中硝基苯的急性致死数据较少、毒性值较大且变化范围较窄,而其他2种化合物数据量较为丰富,变化范围较宽,包括了较敏感物种的毒性数据。这表明为给我国水生生物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保护,对于数据量较为丰富并且毒性值变化较宽的化合物(如五氯酚和氯化镉)可以直接根据数据库里的毒性数据进行PNEC值的计算;而对于毒性数据量较少、毒性值偏大且变化较窄的化合物(如硝基苯)需要进行本土敏感物种的毒性测试。  相似文献   
80.
Cultivation of aerobic granular sludge for pentachlorophenol (PCP) degradation under microaerobic condition (DO concentration was controlled at 0.2-0.7 mg/L)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naerobic granules were selected as inoculum. The changes of appearance were observed and the variations of SVI, VSS/TSS, PN/PS and the size of sludge were measured during cultivating. The capabilities for degradation of PCP, AOX and CODcr were also studied. Observations on mature granules were carried out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bacillus was dominant on the surface of granules while in the inner of granules both bacillus and coccus were the dominant microorganisms. K, Na, Fe, Ca, Mg, Ni, Co, Mn, Cu and Zn were detected in the granules by element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