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0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889篇
安全科学   181篇
废物处理   139篇
环保管理   296篇
综合类   1527篇
基础理论   407篇
污染及防治   499篇
评价与监测   97篇
社会与环境   103篇
灾害及防治   315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296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163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北京是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城市之一,具有灾种多、活动频繁、群发性强的特征。北京山区公路所遭受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滑(崩)塌、泥石流、岩溶、采空地面塌陷等。为了防止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笔者通过对北京山区公路所遭受的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等特点及其所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应急与防治对策,以提高北京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2.
采用了从农药厂阿特拉津生产车间排污口污泥中分离出的菌种AT菌 ,进行了农药阿特拉津污染地下水微生物治理的模拟实验研究 ,在实验条件 (T =10℃ ,pH =7.5 )与野外含水层的条件基本一致情况下 ,难于生物降解的污染质阿特拉津的一次投菌降解率可达 3 1.0 8% ;设计了两种有效细菌的投放方式以模拟野外条件下的菌种投加条件。另外 ,AT菌的作用会造成被治理含水层的渗透性能降低 ,两种投菌方式下 ,实验后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分别下降 60 .5 4%和 3 4 5 6%。清水冲洗 10d的渗透性恢复率分别为 48.96%及 81.3 6% ,说明清水渗透恢复的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3.
日本二噁英减排控制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噁英减排控制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重要任务,是履行公约义务的难点.对日本二噁英减排控制20年来的实践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总结出了其协调管理机制设立、法律法规标准建立、监测能力建设以及宣传教育等八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二噁英减排控制工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4.
基于常熟河网原型调水实验和水功能区划,建立了感潮地区河网水量水质模型,对常熟河道水质降解系数及水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并按照点源和面源对区域内污染源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常熟河网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值和现状削减量的计算,为该地区的水污染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5.
谷永  田哲  唐妹  苑宏英  杨敏  张昱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2):2789-2797
考察了臭氧氧化对林可霉素的效价削减效果。在初始抗生素浓度为100 mg·L−1时,林可霉素效价削减50%所需消耗的臭氧量为0.118 mg·mg−1抗生素,降解过程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特征。进一步采用林可霉素实际废水考察了污水化学需氧量(COD)和pH对抗生素臭氧氧化处理的影响,发现废水的COD每增加100 mg·L−1,则单位抗生素实现50%削减需要增加的臭氧量约为1.64 mg。碱性条件下,臭氧可催化分解生成羟基自由基等活性基团而加速林可霉素的降解。同时,臭氧氧化后林可霉素生产废水的厌氧可生化性提高了98.51%。研究结果可以为林可霉素生产废水的处理技术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结合爆破振动的作用机理,分别对减少振源爆炸能量、干扰降振、阻断振动波传播途径、控制爆破规模、合理选择分段间隔时间等爆破振动主要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分析了通过电子雷管实现干扰降振的减振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7.
在湿法烟气脱硝中,Fe(Ⅱ)EDTA是一种常用的螯合剂,对NO有良好的络合吸收能力,但是Fe(Ⅱ)EDTA容易被O2氧化成对NO无络合能力的Fe(Ⅲ)EDTA。因此,选择合适的还原剂实现Fe(Ⅲ)EDTA的高效还原是络合脱硝的关键技术之一。比较了铁碳(Fe/AC)和铁粉(Fe)在不同搅拌速度下对Fe(Ⅲ)EDTA的还原,系统探讨了铁碳质量比、O2浓度、铁碳中Fe与Fe(Ⅲ)EDTA的摩尔比、pH值和Fe(Ⅲ)EDTA初始浓度对铁碳还原Fe(Ⅲ)EDTA的影响,考察了Fe/AC投加前后NO吸收效率的变化,同时通过BET、XRD表征技术对铁碳材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Fe/AC能很好地再生Fe(Ⅱ)EDTA,从而提高NO吸收效率。提高搅拌速度、铁碳中Fe与Fe(Ⅲ)EDTA的摩尔比、Fe(Ⅲ)EDTA初始浓度,Fe(Ⅲ)EDTA的还原速率会相应增大;O2浓度及pH增大会降低Fe(Ⅲ)EDTA的还原速率。表征结果表明,铁碳表面形成的氢氧化物为γ-FeOOH。  相似文献   
58.
选取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供试铁还原菌,旨在研究MR-1在还原含Cd聚合硫酸铁絮体过程中,絮体中Fe(Ⅲ)还原、Cd释放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扰动可促进絮体中Fe(Ⅲ)还原及Cd释放;絮体中Cd的添加使得Fe(Ⅲ)还原过程中产生的二次矿物主要物相由磁铁矿转变为针铁矿,且Cd浓度的增加导致Fe(Ⅲ)还原率逐渐降低,Cd释放率也逐渐降低;絮体中Fe浓度的逐渐增大同样使得Fe(Ⅲ)还原率逐渐降低,Cd释放率则先增大后减小;腐殖质类模型物质蒽醌-2,6-二磺酸钠的添加可提高絮体中Fe(Ⅲ)的还原率,进而促进Cd的释放。对同一体系或不同体系间的Fe(Ⅲ)还原率及Cd释放率进行线性拟合,结果发现较大的Fe(Ⅲ)还原率能够导致絮体中Cd的更多释放,从而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59.
研究了采自西南3省、1市17个选煤厂的原煤和洗精煤样品,分析了灰分、氟和砷含量,探讨了选煤脱除氟、砷的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选煤能有效降低煤中氟、砷的含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0.

Introduction

Highway crash occurrence is a leading cause of unnatural deaths, and highway agencies continually seek to identify engineering measures to reduce crashes and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such measures. Most past studies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oadway improvements in terms of crash reduction considered all rural two-lane sections as a single category of roads. However, it may be hypothesized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o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reflected in (and due to) the different design standards between different functional subclasses in the rural two-lane highway system can lead to differences in efficacies of safety improvements at these subclass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icacy of roadway improvements, in terms of crash reduction, at the various subclasses of rural two-lane highways.

Method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afety performance at each of the three subclasses of rural two-lane highways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negative binomial modeling technique. For each subclass, crash prediction models were developed separately for the three levels of crash severity: property-damage only, injury, and fatal/injury. The crash factors that were considered include lane width, shoulder width, pavement surface friction, pavement condition, and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lignments. After having developed the safety performance functions, the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the extent of crash reduction,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crash severity) of highway safety enhancements at each highway subclass were determined using the theoretical concepts established in past literature. These enhancements include widening lanes, widening shoulders, enhancing pavement surface friction, and improving the vertical or horizontal alignment.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re is empirical evidence to justify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family of rural two-lane roads into its constituent subclasses for purposes of analyz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afety enhancement projects and thus to avoid underestimation or overestimation of benefits of safety improvements at this class of highw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