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09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119篇
综合类   326篇
基础理论   93篇
污染及防治   159篇
评价与监测   56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石油污染土壤原位生物修复的强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添加营养物质和高效降解石油微生物对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作用,通过分层土柱的方法,连续监测了不同条件下不同土层的含水率、石油烃含量、细菌数量及脱氢酶活性。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物质同时接种高效微生物可使降解效果明显改善,降解率比在自然条件下提高近50%,而单纯添加营养物质不接种高效微生物可使降解率比在自然条件下提高约25%。降解初期,上层土壤降解效果较好,而到中后期,中下层降解效果好于上层。微生物数量和脱氢酶活性与石油降解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脱氢酶活性比微生物数量更能反映修复过程中微生物的存活状态。添加营养物质和高效降解石油微生物对油污土壤原位生物修复具有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82.
先利用C-18固相萃取小柱富集大港油田港东联合处理站污水处理站的采油废水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即萘、苊烯、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和苯并[g,h,i]苝),再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测定其浓度,以评价PAHs的去除率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采油废水经处理后,COD、石油类去除率分别达到82.27%、91.06%;外排水COD、石油类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要求,优于中国采油废水处理的一般水平。(2)采油废水主要以2、3环的PAHs为主,约占总量的93%以上。(3)苯并[a]芘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限值。(4)处理前的采油废水中蒽、菲和苯并[a]芘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处理后的外排水中萘、蒽、菲、荧蒽、苯并[a]芘的暴露浓度(PEC)/预测无效应浓度(PNEC)均小于1,目前尚未对环境造成威胁。但是8种PAHs(苊烯和苯并类PAHs除外)总和表现出较大的毒性,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3.
石油烃污染场地已经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的工业污染场地类型之一。国内基于人体健康风险的污染场地管理模式及分层次评估方法已经展现雏形,为风险管理者提供了基于人体健康的土壤石油烃风险筛选值和管制值,也为污染场地的防治与修复工作提供了决策支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分析了石油烃类污染物检测方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着重对比与分析了各标准制订的石油烃及其指示化合物的风险评估筛选值。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①完善石油烃监测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是精准获得风险评估结果的前提。现有石油烃馏分指标划分较为宽泛,有必要参考国外先进标准体系,逐渐完善石油烃馏分指标划分及其配套的定量分析方法。②新颁布的国家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在前期场地调查中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但是考虑到地域建筑物参数、人群暴露参数等的差异性,在后期场地调查中还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污染场地的具体修复目标值,并针对关键性参数作定量化解析。  相似文献   
84.
6种陕北适生豆科植物生长对原油污染土壤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筛选优良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植物,选取陕北适生的6种豆科乡土植物,对不同浓度原油污染土壤中植物的生长差异进行研究.采用混油法盆栽试验,分设0、5 000、10 000、20 000、40 000 mg·kg-1共5个不同的原油污染浓度,分析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对植物出芽时间、出芽率、株高、植物干重、叶绿素含量和枯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油污染显著改变土壤理化性质.5 000 mg·kg-1低浓度原油污染,对受试植物的发芽率和植物株高有促进作用,后随原油浓度加大植物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原油污染浓度低时草本植物耐受力较强,其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出芽时间、出芽率、株高及枯萎率等方面综合表现较优.从40 000 mg·kg-1浓度时枯萎率及叶绿素含量分析,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表现较高的耐受力.相关分析表明,原油污染浓度与植物出芽时间、出芽率、株高、干重均呈显著负相关,但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5.
石油污染对牡蛎超显微结构毒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石油污染对牡蛎生殖腺和肝胰腺组织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石油污染对牡蛎具有明显的慢性毒害作用,50 mg/L浓度组,实验10 d的牡蛎,其组织细胞受石油污染不明显;当实验时间为30 d时,出现明显的毒性效应,细胞核核膜肿胀,染色质聚集并边际化,细胞核崩解,细胞坏死,组织萎缩,线粒体的变化较其他细胞器对石油污染较敏感,受损坏的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86.
山东博山地下水污染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研究区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污染情况的基础上,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用趋势面分析和Kriging方法模拟地下水中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用灰色系统方法和对流-弥散方程的特征有限元解模拟地下水中污染物随时间的分布并且进行污染的预测,对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条件进行了分析,表明和数学模拟方法进行地下水污染的定量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7.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大量陆源污染物特别是备受各国政府和民众关注的微塑料、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药物和个人护理品等新污染物进入水体环境并迁移扩散,对近海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综述国内外微塑料、全/多氟化合物、抗生素和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在河口-近海环境中的污染来源、时空分布和迁移传输等环境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探讨近海水生生态系统中新污染物产生的不良生态效应和风险,提出未来研究重点应关注河口-近海环境中多种新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和新污染物产生的联合生态毒理效应及造成的生态和健康风险等,为陆海统筹下的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8.
Using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 and combined pollutant exposure method, the single and joint effect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PHCs) and cadmium (Cd) on polychaete Perinereis aibuhitensis Grube, an ecologically keystone species in estuarine and coastal environmen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oxicity of PHCs to P. aibuhitensis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Cd to the organism. There are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ortality of worms and the exposed concentration of single Cd or PHCs in solution. Similarly, the accumulation of Cd or PHCs in worm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d- or PHC-exposed concentrations. All the correlation relationships can be described using unitary quadratic equations (Y or Z = aX^2 + bX + c). It is calculat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expressions, that the median lethal dose (LC50) ofP aibuhitensis exposed to a single Cd or PHCs is 793.4-13567.3 and 28.0-119.9 μg/L, respectively. The exposed time has some stimulative effect on the two pollutants and on the mortality of the worms. Thus, even a low concentration of a single Cd or PHCs may have strong toxic effects on the worms when the exposed time becomes longer. The accumulation of Cd or PHCs in worms differs with an increase in exposure time at the given exposed concentration of a single Cd or PHCs. Noticeably, the accumulation of PHCs in worms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exposure time at the given high concentration of PHCs in solution. The joint effect of PHCs and Cd on P. aibuhitensis is very complicated and changes with the exposed concentrations of the two pollutants. At the given concentration of PHCs, the joint toxicity of the two pollutants on the worms changes from synergism to antagonism with an increase in Cd concentration. The accumulation of Cd in the worms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with the addition of PHCs to exposure solution.  相似文献   
89.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l methyl cellulose,CMC)对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增溶作用。通过批实验,对比研究了CMC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2种表面活性剂的增溶效果,探究了CMC浓度、pH、盐度及回用次数对土壤中石油烃增溶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CMC浓度为0.5%,增溶时间为24 h时,对TPHs浓度为17 695 mg·kg-1的污染土样,TPHs洗脱率高达60%以上。碱性环境有利于石油烃的洗脱,酸性体系会抑制石油烃的洗脱;增溶作用随盐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利用CMC对污染土壤进行增溶洗脱时,对于TPHs高浓度污染土壤,可以选择将其洗脱液回用1次或者2次;对于TPHs较低浓度污染土壤,可以选择将其洗脱液回用于较高浓度的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90.
Nahanni National Park Reserve is located at southwestern NWT-Yukon border. One of the fir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Nahanni lies within Taiga Cordillera and Taiga Shield Ecozones. Base and precious metal mining occurred upstream of Nahanni prior to park establishment. Nahanni waters, sediments, fish, and caribou have naturally elevated metals levels. Baseline water, sediment and fish tissue quality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roughout Nahanni during 1988–91 and 1992–97. These two programs characterized how aquatic quality variables are naturally varying in space and time, affected by geology, stream flow, seasonality, and extreme meteorological and geological events. Possible anthropogenic causes of aquatic quality change were examined. Measured values were compared to existing Guidelines and site-specific objectives were establish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