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7篇
  免费   1848篇
  国内免费   133篇
安全科学   181篇
废物处理   114篇
环保管理   353篇
综合类   2717篇
基础理论   599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695篇
评价与监测   169篇
社会与环境   88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5年   33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36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271篇
  2012年   340篇
  2011年   318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阳宗海沉积物中磷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絮凝剂(FeCl3)治理阳宗海砷污染的过程中,水体中的磷被大量沉积进入底泥,弄清其是否会在环境条件变化后发生反溶形成二次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模拟实验模拟泥-水界面pH变化、物理扰动和微生物活动的变化,旨在分析这些环境因子变化对沉积物中磷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阳宗海水体在目前这种磷浓度下,底泥的磷会随时间的增加而溶出再次造成水体磷污染,当暴露在清洁水条件下时磷的释放率会增加;这种由于絮凝剂吸附沉淀到湖底的磷,在上覆水pH增加0.5时底泥磷解吸附释放速率增加;每年秋季湖泊上下层水的交换活动会造成水体磷浓度的季节性升高,形成不可忽视的磷内源。而夏季水温分层导致湖泊底部厌氧,使厌氧微生物活性增强,这将进一步促进底泥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22.
邵啸  毕潇  吴涓  王宁  李玉成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027-1032
采用低温富集培养及混合平板分离技术,从巢湖底泥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在低温下仍具有较高效能的菌株D3、D6,经过厌氧/好氧交替培养,2种菌株在低温下(8℃)的除磷率均达到80%以上。在低温下,研究了pH、微量元素对2株菌株生长及除磷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株菌都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性,适宜其生长和除磷的pH为中性偏碱,微量元素的缺乏对2株菌株的生长和除磷效果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染色观察显示,厌氧培养时菌体内聚羟基丁酸(PHB)颗粒明显增多,转为好氧培养后异染颗粒增多,为典型的聚磷菌特征。经鉴定,2株菌均属假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西安市某污水处理厂进水、厌氧池上清液、二沉池出水、污泥浓缩水、污泥脱水进行FeCI3·6H2O、PAC除磷实验,并以FeCI3·6H2O为沉淀剂对厌氧池上清液从pH、Fe/P摩尔比、腐殖酸、挥发性脂肪酸(VFA)等因素进行批次实验分析磷去除状况.实验显示,三氯化铁、PAC对进水除磷效果不佳,厌氧池上清液用FeCI3·6H2O为沉淀剂时磷去除率较低,二沉池出水、污泥浓缩水以及污泥脱水用FeCI3·6H2O、PAC时其正磷去除率均可达到80%左右.通过对比不同pH值、Fe/P摩尔比、腐殖酸和VFA浓度对厌氧池上清液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5,Fe/P=1.3时磷的去除效果达到78%以上,腐殖酸浓度对磷去除率影响不大,VFA在低于10 mg/L和高于60 mg/L时对磷去除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4.
聚羟基烷酸(PHA)是微生物在不平衡营养条件下贮存的一种胞内聚合物,限磷和限氮两种方式均有助于活性污泥中的混合菌群合成PHA,研究考察了两种不同方式下活性污泥合成PHA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C∶N为125时,活性污泥中PHA的合成量达到细胞干重的59%;当C∶P为750时,活性污泥积累的最大PHA含量占细胞干重的37%,说明限氮和限磷两种方式对活性污泥合成PHA均有很大影响,且限氮方式更有效。  相似文献   
25.
针对以糖蜜配制的半人工黑水生物处理时除磷效率下降和污泥膨胀的现象,利用序批式反应器(SBR)进行了实验分析,比较了以蔗糖和糖蜜为主要碳源时除磷效果的差异,并探讨了污泥膨胀发生的原因。研究表明,以糖蜜为主要碳源配制模拟黑水时的除磷效果比蔗糖为碳源时差,主要是由于GAOs的竞争性代谢所致。以糖蜜为碳源的条件下,污泥的胞外聚合物含量是正常活性污泥的一倍以上,导致污泥沉降性能变差;糖蜜碳源时的夏季高温条件下丝状菌大量生长也是导致污泥膨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
固定化包埋亚硝酸菌短程脱氮与同步除磷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实现常温下低碳源城市生活污水的低能耗脱氮除磷,采用固定化技术和厌氧/好氧/缺氧(AOA)工艺耦合与游离组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在温度为25±1℃、pH为8.0±1、DO为1±0.5 mg/L和HRT为9 h的条件下,两组运行结果表明,固定组具有较高的硝化效率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亚硝氮的积累率可以稳定维持在70%以上,对NH4+-N、COD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2.2%、87.2%和81.3%,明显优于游离组。  相似文献   
27.
不同碳源和泥龄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4个SBR装置(1#~4#)中,对4种不同比例的丙酸/乙酸合成废水采用厌氧/缺氧方式驯化富集反硝化聚磷菌(DPB),研究了碳源浓度和污泥龄对除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厌氧段碳源COD浓度越高,释磷越充分,溶解性正磷酸盐(SOP)去除率越高;但当碳源COD浓度超过某个浓度值时,未反应完全的有机物残留于后续缺氧段对缺氧吸磷产生抑制作用。(2)污泥龄SRT=15 d时,活性污泥的性能较好,达到了较好的除磷效果。(3)在相同碳源浓度和相同的污泥龄下,随着丙酸/乙酸比例的提高,SOP的去除率逐渐的降低。说明在厌氧/缺氧环境下,碳源中丙酸比例的提高不利于系统中磷的去除。高乙酸含量的碳源更适合反硝化除磷系统。  相似文献   
28.
2018年在巢湖布设111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柱样,测定0 cm~10 cm和10 cm~20 cm柱样中总氮(TN)、总磷(TP)及相关基本指标,分析其污染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沉积物氮磷污染指数评估巢湖沉积物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巢湖沉积物中TN和TP的质量比范围分别为117 mg/kg~2 470 mg/kg和142 mg/kg~2 022 mg/kg;巢湖西湖区北部、东湖区北部和东部湖湾为氮磷高值区,中湖区南部氮磷值最低;TN、TP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21~4.37、0.31~4.35和0.44~3.83,巢湖沉积物污染程度为清洁—重度污染,西湖区污染程度最高,东湖区次之,中湖湖心最低。  相似文献   
29.
为有效预防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用瓦斯含量法分析煤与瓦斯突出过程的能量转化问题。首先,分析6个煤与瓦斯突出实例;然后,用自主研制的煤与瓦斯突出模拟试验装置,进行10次实验室模拟试验,验证突出实例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弹性能占突出总能量的0.01%~2.36%,瓦斯膨胀能占突出总能量的97.64%~99.99%,在瓦斯膨胀能中,游离瓦斯膨胀能占总膨胀能的0.07%~8.82%,解吸瓦斯膨胀能占总膨胀能的91.18%~99.93%;试验结果与实例分析结果相近。突出能量始终以瓦斯膨胀能为主,解吸瓦斯提供了绝大部分的瓦斯膨胀能,瓦斯含量对突出的发生和突出的强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0.
湖泊底泥磷释放及磷形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湘  李妍  何怡 《环境工程学报》2015,9(7):3350-3354
为研究底泥中内源性磷释放对城市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以西安市曲江南湖为对象,采用底泥磷形态标准测试方法(SMT)分析了磷的赋存形态,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了在不同环境条件(温度、pH和溶解氧)下磷形态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促进内源磷的释放,在夏季加剧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碱性条件有利于磷的释放,增大补给水源可减少底泥释磷量;厌氧环境下底泥释磷量是好氧时的3.96倍;Al-P 和Ca-P较稳定,在酸性条件下会加速其溶解;NH4+-P、 Fe-P 和OrgP受溶解氧、pH和温度影响较大,其吸附与释放能力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