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8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448篇
安全科学   139篇
废物处理   59篇
环保管理   55篇
综合类   681篇
基础理论   113篇
污染及防治   181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张蕾  马宏瑞 《环境工程学报》2011,5(9):2032-2038
采用浸渍法制备出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CuO/γ-Al2O3,通过XRD、电镜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降解了几种不同结构的偶氮染料,并通过改变CWPO的反应条件推断了其催化反应机理。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IR)等手段对染料降解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对比染料处理前后紫外可见光谱与红...  相似文献   
993.
提高常规净水工艺除氮能力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一种微污染源水中去除氨氮的小型动态试验的结果,以凹凸棒粘土为启动期的生物载体替代生物陶粘或软性填料,采用脱氮反应池串联或并联于常规净水工艺两种工艺流程,取得了类似其他生物氧化法的除氮效果,并且具有无明显生物培养期及启动快的特点,考了影响因素和含氮化合物在净化过程中的举动。  相似文献   
994.
The advanced treatment using integrated Fenton's reaction and coagulation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Before the advancement, the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containing lincomycin hydrochloride was pretreated by UASB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 and a SBR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process. The residual recalcitrant compounds, measur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mainly consisted of alcohols, phenols, and nitrogenous and sulfur compound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the Fenton's reaction was conducted at pH=3.0, H2O2CODOcr=0.27, H2O2/Fe^2+=3:1 and 30 min of reaction time, and the coagulation process operated at a sulfate aluminum concentration of 800 mg/L and pH value of 5.0, the color and COD in the wastewater decreased by 94% and 73%, respectively; with a finale COD concentration of 267 mg/L and color level of 40 units, meeting the secondary standard of GB8978-1996 for industrial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995.
分别以NaY、NH4Y和HY沸石为载体,以乙酰丙酮铁为铁源,采用固态反应法制备了铁负载量均为10%(w)的FeNaY-10、FeNH4Y-10和FeHY-10催化剂。考察了各催化剂对活性艳蓝(KN-R)的降解效果,其中FeHY-10的催化降解效果最佳。采用XRD和FTIR技术对FeHY-10催化剂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FeHY催化剂晶体结构仍然保持了Y分子筛特有的孔道结构,铁物种在Y 分子筛表面高度分散。催化降解实验表明,催化降解KN-R的最佳工艺条件为KN-R溶液(质量浓度为300 mg/L)加入量为50 mL、溶液pH为2、催化剂FeHY-25(铁负载量为25%(w))加入量为0.281 3 g、H2O2质量浓度为6.356 g/L、降解温度为35 ℃、降解时间为1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FeHY催化剂对KN-R的降解率为97.4%。  相似文献   
996.
化学品活性反应危险性表征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国内外典型活性化学反应事故的研究,在传统和通用的化学反应危险性评价表征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使用化学反应的最大功密度表征化学反应热危险性的新方法。该方法将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参数相结合,全面表征了反应过程的热危险性。采用加速量热仪模拟硝酸铵、过氧化氢,以及多种有机过氧化物的绝热反应放热情况,并运用测得的参数,计算得到其最大功密度,并与传统动力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对实验和计算结果的分析证明:利用最大功密度的方法评价化学反应的危险性更符合化学反应的实际情况,该方法为化学品安全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7.
PCR技术在水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PCR技术在水生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其中涉及的模式生物包括原生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鱼类等。PCR技术不仅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检测带来了便利,还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阐述污染物的毒性作用机制。最后指出了目前PCR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8.
采用超声/H2O2降解水中酸性嫩黄染料,探讨了超声波/H2O2降解酸性嫩黄的动力学规律并考察了超声波功率、染料初始浓度、H2O2用量以及初始pH对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波对酸性嫩黄的降解以及超声波/H2O2对酸性嫩黄的协同降解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降解速率常数随超声波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染料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投加适量的H2O2可提高降解速率,但H2O2用量过高反而会使降解速率减慢;溶液pH<5时,降解速率较快,且pH越小,降解速率越快;pH≥5时,降解速率较慢。  相似文献   
999.
城市污水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掌握镇江城市污水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特征,笔者通过构建并分析城市污水中细菌16SrRNA基因文库,对其系统族群研究发现:污水中细菌16S rRNA基因主要来自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的各亚族,占总检序列的86.3%,还有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类群,表明城市污水中微生物丰富多样.通过生物安全评价发现,污水中存在多种病原微生物,包括Arcobacter; Sulfurospirillum;Acinetobacter; Aeromonas;Fusobacterium;Bacteroides; Esch-erichia coli;Enterobacter;Clostridium 等.研究表明,近似弓形杆菌属(Arcobacter)的细菌比例高达74.2%,为城市污水中的主要优势菌群,PCR扩增23S rDNA上的特异性序列后进一步证实污水中Arco-bacter为致病性弓形杆菌,该发现为制定治理城市污水生物性污染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新驾驶员反应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驾驶员是交通事故的频发人群,并与其驾驶反应特性有关。笔者对96名(男75名,女21名)新驾驶员(驾龄≤3年)的反应时进行测试,与一定样本量(83名)的对照组相应指标作比较,其结果表明:对于简单反应时间,由于信息复杂度低,受试组和对照组未能表现出显著差异;当加大信息复杂度时(3光复合刺激),两组间反应时差异较为显著(p<0.01),即新驾驶员的反应能力较对照组差;应当有针对性地对新驾驶员进行反应时训练以增加其驾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