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94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01篇
综合类   535篇
基础理论   227篇
污染及防治   41篇
评价与监测   32篇
社会与环境   59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01.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植被保护及恢复措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研究不同生境类型及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本文以位于我国西北农牧交错带的宁夏盐池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植被恢复及保护措施特点,在宁夏盐池布设典型样地。样地类型分为:天然草地、退耕还草地、撂荒地、湿地、人工封育草地、流沙地等6种类型。植被调查采用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包括:植物名称、株数、盖度、高度、生物量(鲜质量)等。运用生态统计学原理,结合BiodiversityPro、MicrocalOrigin等生态学统计软件对不同样地类型植物进行聚类、多样性指数计量等处理、分析。聚类分析表明:不同植被保护及恢复措施下,植物组成、群落结构、主要建群种等都表现出不同特点,不同样地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群落、主要建群种等;多样性指数计量结果表明:不同样地间由于生境类型、植被保护及恢复措施等不同造成样地间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湿地由于充足的土壤水分条件,无论是丰富度指数还是综合多样性指数都远高于其他样地类型,综合多样性指数D、H分别为12.783、2.915。此外,退耕还草地和天然草地多样性指数也较高,尤其是退耕还草地,D、H分别为11.514和2.696,是农牧交错带一种较为合理的植被恢复措施;多样性较低的是人工封育草地,D、H分别为2.599、1.576。造成人工封育草地物种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因素一是随着封育时间的延长,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断加强、种间竞争等导致部分物种的消失等原因;二是随着封育时间的增加,土壤结皮加厚,水分入渗率和利用率降低从而导致植物群落衰退。  相似文献   
702.
单明军  刘洋  杨婷婷  孙海峰 《生态环境》2007,16(5):1364-1367
采用经筛选、驯化的"土著"硝化细菌与腐植酸配制而成的复合型微生物制剂对富营养化湖泊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净化试验,试验现场是在辽宁省鞍山市英泽湖拱桥北部圈定面积为40 m2、平均水深为1.5 m、体积为60 m3的水域内进行的。试验主要集中在湖泊藻类高发、富营养化严重的6、7、8三个月,每月投菌一次,并设未经处理的湖水为对照组。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的浊度,提高水体溶解氧,消除恶臭,改善水质,英泽湖水体中的TN、TP、氨氮、COD及浊度等水质指标均有明显降低,下降率分别为77.8%、72.2%、94.2%、60.0%和85.6%,并且水生生物具有多样性,水体自净能力大大增强。该生态修复技术具有效果显著、投资省、操作简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等特点,对解决天然水体富营养化污染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03.
不同人工措施对沙质荒漠生态恢复与重建初期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是流沙治理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对4种不同人工措施干预治理流动沙地后其生态恢复初期(前3年)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分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研究,并以流沙区为对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沙质荒漠生态系统恢复变化首先始于各种机械措施所建立的稳定地面的形成,为天然植物的迅速增殖和侵入、人工固沙植物的介入、枯枝落叶的储存及流沙成土过程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枯枝落叶层的形成又为土壤-植物系统物质交换建立了介面,促进了流沙的成土过程。不同人工措施治理区0~2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与流沙区土壤含水量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土壤水分仍能保持流动沙地原有的水分平衡状态。但随着天然植被的恢复与人工固沙林生长,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由干预前的40cm加深至第三年的160cm。系统内植物恢复与流沙成土过程的前期效果表明,草沙障或土沙障 固沙林措施优于塑料沙障 人工沙蒿和封育治理措施,是流动沙地得以快速治理的有效方法。从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看,人工植被在建立后第三年其生态功能才开始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704.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比较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区4种主要森林恢复类型下土壤中有机质、微生物结构与功能以及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恢复类型导致了土壤生物学性状的明显差异.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生物学性状均比长期干扰下CK的高.人工林土壤生物学性状相对比天然次生林土壤差.整合上述指标的土壤生物学肥力指数分别为:天然次生林(0.752)、油茶林(0.611)、杉木林(0.422)、湿地松林(0.439)、对照(0.124).在森林恢复初期,采用自然恢复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生物学肥力.导致天然次生林土壤生物学活性相对较高的主要因素是较高的凋落物产量和质量、较高的根系生物量、较丰富的植物种类组成、较优越的土壤生态条件和快速的植物生长.在反映土壤生物学活性的指标选择方面,培养基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培养基丰富度和培养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反映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大部分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是反映土壤生物学活性的较好指标.图3表6参68  相似文献   
705.
龙须草对我国南方紫色土小生境的改良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文军  邹冬生 《生态环境》2006,15(1):124-128
龙须草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先锋植物,为了探讨龙须草对我国南方紫色土地区的生境改良作用,在20度的紫色土荒坡地上设置了光坡地、自然草地、龙须草地、龙-林复合地四个处理,分别调查水土流失状况、土壤结构、土壤营养、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结果表明:与紫色土光坡地和自然野生草地相比,龙须草地和龙林复合地的水土流失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土壤结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状况、土壤营养状况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四个处理中龙-林复合处理的小生境改良作用最好,这说明在原有水保林下种植龙须草可获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南方紫色土地区种植龙须草不仅有利于当地生态恢复的实施,而且对生态恢复成果的保持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6.
Pb/Zn矿冶区植被恢复地土壤酶的活性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东韶关铅锌矿冶区植被恢复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自然植被恢复地(ZR)的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高于人工植被恢复地(RG)和无植被覆盖地(GB),其中脲酶、蛋白酶在ZR的活性极显著高于其在RG和GB的活性(P<0.01).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植被盖度、生物量等特征呈较高相关性.建议用土壤脲酶、蛋白酶活性作为Pb/Zn矿冶区植被自然恢复的指示指标,过氧化氢酶作为参考指标.图1表1参18  相似文献   
707.
土壤种子库对原有植被恢复的贡献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世界各国在大面积采用外来种替代本地树种之后 ,森林在植物组成上有很大变化[1,2 ] ,维管束植物迅速的减少 ,尤其是春天萌发的草本植物快速减少[2~ 7] .在苏格兰 ,次生木本植物在森林中所占的比例不到 10 % [8] ,而外来Piceasitchenisis几乎占了5 0 % [9] .大面积的外来物种纯林所带来的危害就是在林分的稳定性、抵御病虫害以及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劣势 .目前 ,一些地区的森林管理者提出用本地种逐渐取代外来种的经营目标[10 ,11] .原有森林地表植被的恢复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种植缺失的草本植物 ;(2 )临近原始林种…  相似文献   
708.
紧急调水后塔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恢复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已经二十多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绿色走廊濒临绝境,抢救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已迫在眉睫,2001年4月1日第3次向塔河下游输水,并确保向下游输水3亿m^3至台特玛湖,对此分析了紧急调水后塔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709.
河源夏季臭氧污染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在广东河源城区内采用在线连续观测,分析该地区近地面臭氧(O_3)及其前体物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重点探讨了夏季O_3污染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河源市城区O_3总超标天数为10 d,主要集中在7—9月。O_3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春、冬季低,夏、秋季高的季节变化。O_3浓度日变化呈典型单峰特征,前体物主要呈双峰变化。O_3小时浓度和CO无明显的相关性,与NO2浓度呈现较高的负相关关系;气象及HYSPLIT-4模型计算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污染时段河源高空、低空气团大部来自西南方向,夏季O_3污染主要来源于珠三角区域传输和本地源排放。  相似文献   
710.
New global initiatives to restore forest landscapes present an unparalleled opportunity to reverse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coul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roviding accountability, generating local buy in, and catalyzing learning in monitoring systems that need scal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to a range of local sites. We synthesized current knowledge from literature searches and interviews to provide les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calable, multisite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system. Studies show that local people can collect accurate data on forest change, drivers of change, threats to reforestation, and biophysic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that remote sensing cannot. They can do this at one‐third the cost of professionals. Successful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systems collect information on a few simple indicators, respond to local priorities, provide appropriate incentives for participation, and catalyze learning and decision making based on frequent analyses and multilevel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stakeholders. Participatory monitoring could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linking global, national, and local needs, aspirations, and capacities for forest rest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