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4篇 |
免费 | 89篇 |
国内免费 | 21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8篇 |
废物处理 | 15篇 |
环保管理 | 301篇 |
综合类 | 582篇 |
基础理论 | 227篇 |
污染及防治 | 65篇 |
评价与监测 | 32篇 |
社会与环境 | 59篇 |
灾害及防治 | 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61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45篇 |
2016年 | 48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62篇 |
2009年 | 65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81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为了探讨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对南方紫色土区4种主要森林恢复类型及对照地土壤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质量均高于长期干扰下对照的土地,天然次生林土壤质量又高于人工林,5种不同状况下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由大到小为:天然次生林(0.97)、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阔叶混交林(0.77)、枫香(Liquidambar formsana)×木荷×石栎×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阔叶混交林(0.67)、杉木纯林(0.41)、对照(0.04)。导致人工林和对照地土壤质量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周期性的森林抚育使土壤结构较差、凋落物量较低和土壤养分流失严重。研究表明,在植被恢复初期阶段,自然恢复是最大限度发挥森林功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32.
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恢复对蟹类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栖动物尤其是蟹类对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研究检验不同红树林种类及林龄和郁闭度是否对蟹类分布情况存在显著影响。从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动态变化对蟹类密度的影响可以看出:不同植被类型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光滩与成熟的秋茄(Kandelia candel),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桐花树、秋茄、白骨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红树林树种和林龄2因素对蟹类密度的影响的双因素分析中:树种、林龄、树种和林龄间互作均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红树林树种和郁闭度2因素对蟹类密度的影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中:树种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郁闭度对蟹类密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树种和郁闭度之间互作对蟹类密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33.
Marissa F. McBride Kerrie A. Wilson Yi-Chin Fang David Olson Mike O’Connell 《Ecological modelling》2010,221(19):2243-2680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ool for managing and improving highly degraded or altered environments. Fac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ites or ecosystems to restore, and a diverse array of restoration approaches, investments i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ust be prioritized. Nevertheless,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examples of the systematic prioritization of restoration ac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a general theor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at is sufficiently sophisticated and robust to account for the inherent complexity of restoration planning, and yet is flexible and adaptable to ensure applicability to a diverse array of restoration problems is needed. In this paper we draw on principles from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to explicitly formulate the ‘restoration prioritization problem’. We develop a generalized theory for static and dynamic restoration planning problems, and illustrate how the basic problem formulation can be expanded to allow for many factors characteristic of restor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patial dependencies, the possibility of restoration failure, and the choice of multiple restoration techniques. We illustr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our generic problem definition by applying it to a case study - restoration prioritization on The Irvine Ranch Natural Landmark in Southern California. Through this case study we illustrate how the definition of the general restoration problem can be extended to account for the specific constraints and considerations of an on-the-ground restoration problem. 相似文献
834.
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滨水带是重要的生态交错带,物质、养分和能量流动速率高,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近年来,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意识,我国滨水带多被建成近直立人工护岸,加之自然、人为干扰力度的加强,滨水岸线生境破坏,生物群落丧失,滨水带退化,水岸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通过对滨水带生态景观功能分析,研究滨水带退化原因与机理,系统归纳了国内外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生境恢复、生物廊道恢复、景观格局美化和水岸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今后滨水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方向,以及基于生态学、景观学、水力学、土力学、生物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背景的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定量分析、配置方法。最后指出,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需进一步分析我国水岸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细化滨水深槽-浅滩序列、量化滨水植被配置宽度与生物多样性关系、深化稳定化长效管理技术等,为我国退化滨水生态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以全面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835.
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及生态系统的固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目前,植被的自然及人工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及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现状最有效的措施。植被在恢复过程中对地上植被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凋落物及根系的输入,可以有效改善地下生态系统,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生物的生物量及活性。文章以地上及地下生态系统为出发点,综述了植被恢复过程中自然及人工恢复过程中不同的植被类型、不同的恢复时间下植物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植被的自然及人工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增加植物物种的多样性,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物种的组成发生改变且多样性呈增加趋势,但一些特殊环境下不当的人工恢复可造成植被演替向退化方向发展,降低生物多样性。不同的植被类型由于其生长方式的不同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土壤理化指标及微生物学指标呈现先增加而后趋于平稳的状态。针对已有的研究进展,提出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增加更多的对比研究,对不同环境下,不同的恢复物种,不同的恢复方式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另外一方面应增加不同尺度的研究,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样地尺度,未来应在更大尺度上进行分析;再者,地上及地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机理一直是土壤学科研究的热点,植被恢复过程中应增加更多该方面的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836.
土壤微生物能够敏感反应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变化及功能演变.为了探索土壤微生物在生态恢复措施下的变化及响应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广东海丰湿地在生态恢复进程中4种不同生境(植被恢复区、乡土植被区、潮沟和光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不同生境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表现为潮沟土壤TC、TN、TOC和TK含量最高,且植被恢复区土壤的TC、TN和TP含量显著高于光滩.潮沟和光滩上EC值显著高于植被恢复区和乡土植被区.细菌在潮沟中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最高,且植被恢复区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光滩;古菌群落结构在潮沟中比其他3种生境显著复杂,多样性与丰度更高;而真菌在乡土植被区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生境,群落结构也最为复杂.TN和TC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因素;TN和EC是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因素,而pH、TP和TN是影响真菌群落关键性因素.由此可见,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光滩上植被的定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生态恢复初见成效,研究结果可为光滩生态修复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7.
锁磷剂及覆盖技术对长广溪不同污染类型河段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索城郊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技术,选择无锡市城郊河道长广溪不同污染类型河段(农田区、农田支流区、生活区、工业区、一期修复区、二期修复区、一期修复支流区),采集底泥原状泥柱,进行锁磷剂和黄沙覆盖控磷技术处理,室内培养3周,测定磷的控制效果.结果发现,长广溪不同污染类型河段底泥中磷的释放速率具有明显差异,农田区、农田支流区、生活区、工业区、一期修复区、二期修复区、一期修复支流区的底泥磷的释放速率分别为:0.767、0.383、0.317、0.672、0.370、0.027、0.458μg P·m-2·d-1.除二期修复区外,所有河段的水体磷含量及底泥释放量均较高,生态修复时有必要进行底泥磷释放控制,其中农田区及工业区底泥污染最重,磷的释放速率也最高.锁磷剂和黄沙覆盖对所有河段底泥的磷释放均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锁磷剂的控制效率在81.25%—100%之间,黄沙的控制效率在62.50%—93.24%之间;对于农田区、农田支流区、一期修复区及一期修复支流区河段,黄沙和锁磷剂均能有效将底泥磷释放控制到较低水平,满足河道磷控制的目标,但对于工业区和生活区河段,只有锁磷剂能够达到控制目标,黄沙的控制效果不理想.研究表明,在太湖流域的城郊污染河道的生态修复中,锁磷剂和黄沙均可作为底泥磷控制材料使用,黄沙在部分类型水体可以替代锁磷剂,而锁磷剂的效果稳定,作用持久,操作简便,是相对更好的底泥控磷材料. 相似文献
838.
水体/底泥生物基城市河道富营养化水体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自主研发了水体生物基、底泥生物基和微动力涡轮水循环曝气系统.水体生物基对水体中COD、NH+4-N和TP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33%、98.00%和54.73%;底泥生物基在投加5 d内可达到20%以上的底泥减量率,上覆水曝气可有效缓解由底泥有机质降解而引起的营养盐释放;由水体/底泥生物基相结合并辅以微动力涡轮水循环曝气系统的组合技术,在中试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水体营养盐去除及底泥有机质降解效果,COD、NH+4-N、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0%、33.6%、23.4%,河道底泥中有机质成分由试验前的38.20%降至试验结束时的12.20%. 相似文献
839.
金属离子和氧化剂对3,5-二氯酚光化学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条件下 ,Fe2 +、KCl O3、KCl O4 、KBr O3、KIO4 对 3 ,5 -二氯酚光化学降解起加速作用 ,且随其浓度增大 ,加速作用也在增强。KIO4 的加速作用比较强。光照时 ,KIO4 +Mn2 +对 3 ,5 -二氯酚光化学降解的加速作用非常显著。无光照时 ,当 KMn O4 浓度增加时 ,3 ,5 -二氯酚被迅速氧化 ;KIO4 +Mn2 + /Fe2 + 能够使 3 ,5 -二氯酚发生化学降解 ,尤其是 KIO4 +Mn2 + 的作用。 相似文献
840.
Deflector Designs for Fish Habitat Restor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aired current deflectors are structures that are installed on each bank of a river to locally reduce the width of the channel, thereby creating flow acceleration and promoting scouring. These instream habitat structures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in restoration projects to create pool habitat for fish, but there are many discrepancies in deflector design recommendations in terms of orientation, height, and length. Our objectives were to (1) examine how the angle, height, and length of paired deflectors affect scour hole dimensions and potential for bank erosion; and (2) test the applicability to paired deflectors of existing equations for scour hole depth and volume. Three deflector angles (45°, 90°, and 135°), two deflector heights (with flow under and over the deflector height), and two lengths (reducing the width by 25% and 50%)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uniform sand in a laboratory flume. Results showed a 26–30% smaller scour depth resulting from 45° deflectors than from 90° deflectors and a 5–10% smaller scour depth for 135° deflectors compared to 90° deflectors. The volume of scour and the potential for bank erosion were greater when flow was under the height of the deflectors rather than overtopping and when the length of deflector was increased. When flow was under the deflector height, 135° deflectors had the highest amount of bank erosion; whereas during overtopping flow conditions, 90° deflectors had the greatest bank erosion potential. Values predicted by the model of Kuhnle and others were closest to observed scour depth and volume measurements. The assumption that upstream-oriented deflectors always generate the largest scour should be revi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