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5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76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333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01.
As one of a series of studie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gher-order structure and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a biodegradable plastic, the effects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plastic on microbial degrad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acterial poly(d-(–)-3-hydroxybutyrate) (PHB) films which had a wide range of crystallinity were prepared by the melt-quenching method. Results of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rystallinity evidently depressed the microbial degradability. Fro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observat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proceeded in at least two manners. One was preferential degradation of the amorphous region leaving the crystalline lamellae intact, which was considered to be a homogeneous enzymatic degradation over the surface. The other was nonpreferential spherical degradation on the surface. The SEMs indicate that the spherical holes were the result of colonization by degrading bacteria. The holes varied in size and number with the change of crystal structure. Therefo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PHB also influenced the physiological behavior of the degrading bacteria on the PHB surface.  相似文献   
502.
塑封电子元器件温度失效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和破坏性显微分析技术对塑封电子元器件在温度循环试验中发生的失效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缺陷发展的过程并结合现有检测标准要求,提出了对器件设计改进和完善现有检测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03.
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是一系统问题,除电子废弃物收集计划与物流、政策措施外,电子废弃物资源流程结构的建立和资源回收技术是保证。全面分析了电子垃圾中的资源结构,论述了从电子废物中回收材料的各种可行方法,尤其是从电子废物中回收玻璃、塑料和金属的各种再循环技术。如玻璃,讨论了从玻璃—玻璃和从玻璃—铅的再循环技术;如塑料,分析了化学再循环、机械再循环和热量再循环方法;如金属,讨论了铜、铅,以及贵重金属如银、金、铂和钯的回收过程与程序,最后对生物技术在电子垃圾金属回收中的应用这一环境友好的新技术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504.
介绍了再生植物纤维地膜降解的实验研究方法,检测分析了其干热老化实验结果,选择定量、抗张强度、伸长率为再生植物纤维地膜的追踪监测指标。在相同的田间实验环境条件下,以塑料地膜为参比,观测再生植物纤维地膜自然降解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其降解的可控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05.
海藻酸钠/聚乙烯醇共混膜制备及对离子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高分子海藻酸钠为原料,与聚乙烯醇进行溶液共混,研制海藻酸钠与聚乙烯醇共混膜。探讨了共混膜对微量A(sⅤ)、C(rⅥ)、Cu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共混膜具有韧性、有较高的抗水性和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等特点,并且对离子的去除率较高,提高了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6.
含有环境雌激素的塑料玩具及儿童用品有可能被小孩放进口中,如果放置的时间足够长,就会导致雌激素的溶出量超过安全水平,危害儿童的肝脏和肾脏,也可引起儿童性早熟。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塑料玩具中16种环境雌激素类化合物进行检测,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塑料玩具中16种环境雌激素的方法。采用超生萃取法进行提取,使用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在前处理过程中对样品进行无水硫酸钠脱水处理,使杂质显著降低;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考察了5种具有不同选择性的UPLC色谱柱对16种环境雌激素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16种环境雌激素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上获得了最为理想的分离效果。该方法的回收率为93.6%~98.8%,RSD为0.5%~2.3%,检出限达0.11~0.76 ng。采用本方法对市售的28种儿童塑料玩具进行了检测,检出的环境雌激素有DEHP、DCHP、DMP、DNOP,其它未检出,其中DEHP、DCHP和DMP检出率相对较高,分别占32.8%、24.5%、19.5%,DNOP则最小,检出率为10.4%。此方法简便、易行、分离度较好,可作为测定塑料玩具中增塑剂环境雌激素类化合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7.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覆膜玉米土壤温度的变异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山区受特殊的地理、地形以及水文气象条件的影响,造成农业生产播种难、出苗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但通过覆膜坐水技术能够起到抗旱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肥效等作用。以哲单7号玉米Zea maysL为供试品种,在设置对比试验小区(覆膜与不覆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覆膜玉米土壤温度变异特征,描述了覆膜后增温、提墒、增产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处理与不覆膜处理相比,增温最明显的时期出现在出苗到拔节阶段,且10cm和20cm处的温差表现为最大,可增温2.5℃左右,而后期增温减慢,播种后覆膜增温为玉米发芽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大大提高了出苗率,为作物节水增产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08.
在新疆北疆低肥力地区,以膜下滴灌棉花为对象,设置了水肥双因子的大田试验,研究了水肥配合对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养分及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对土壤有效氮、磷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旱薄地上,水肥皆有增产效果,在2种肥料中,氮肥效果更显著,作物产量随氮肥增加而显著增加,而FA效果大小则和氮肥配合、灌水量有密切关系。灌水、施肥之间有明显...  相似文献   
509.
冰雪表面HNO3的紫外光解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承驻  陆军  朱蕾 《环境化学》2012,31(4):528-532
利用308 nm激光与cavity ring-down spectroscopy技术对HNO3的气相与冰表面光解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其光解量子产额与吸收系数,结果表明,.OH+NO2*是其光解反应的主要通道;HNO3在253 K、308 nm冰表面的吸收系数为(1.21±0.31)×10-18cm2.molecule-1,比其在气相的吸收系数(1.24±0.19)×10-21 cm.2molecule-1(295 K)及(8.50±0.24)×10-22cm.2molecule-1(253 K)均高约3个数量级;HNO3在253K冰表面光解产生NO2*的量子产额为0.60±0.34.  相似文献   
510.
为探明渭北旱塬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春玉米田土壤活性有机碳(LOC)、 碳库管理指数(CMI)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07—2010年在陕西合阳县旱农试验站进行定位试验,以不覆盖为对照(CK),设置了3个水平秸秆覆盖量处理:4 500 kg/hm2(S1)、 9 000 kg/hm2(S2)和13 500 kg/hm2(S3)。结果表明,0~20 cm土层,与CK相比,S1、 S2和S3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分别提高5.08%、 14.12%和28.03%(P<0.05);活性有机碳(LOC)分别显著提高19.20%、 44.02%和23.50%(P<0.05);碳库管理指数(CMI)分别显著提高20.94%、 46.86%和50.21%(P<0.05)。春玉米产量分别与LOC和CMI显著相关(P<0.05),而与TOC则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LOC和CMI较TOC更能灵敏、 客观地反映渭北旱塬不同量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碳库质量的影响,且秸秆覆盖量以9 0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