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5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1121篇
安全科学   387篇
废物处理   72篇
环保管理   307篇
综合类   2357篇
基础理论   324篇
污染及防治   337篇
评价与监测   247篇
社会与环境   235篇
灾害及防治   76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166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73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环境中的多氯二苯并二(口恶)(口英)(PCDD_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_s)是当今最受重视的污染物之一,其中PCDD_s有75个异构体而PCDF_s有135个异构体,它们的毒性大小显著地依赖于氯原子的取代数和取代位置,由于这类污染物的低溶解度和高的辛醇/水分配系数,主要分布在土壤(85%)和沉积物(14%)中,只有1%进入空气、水和生物体.在自然环境中这类污染物代谢降解速度缓慢,从而增加了环境污染的复杂性.而鉴别这类污染物就成为一个主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2.
基于2003-01~2005-06利用静态箱法对太湖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观测,对太湖水-气界面交换通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湖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春、夏、秋、冬4季日平均通量分别为-0.79mg/(m2·h)、-4.89 mg/(m2·h)、-4.06 mg/(m2·h)和-2.56 mg/(m2·h),太湖均是CO2的汇.一般污染越重的区域,CO2通量值越大.藻型湖区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季节变化不明显,草型湖区水-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季节变化很明显,夏秋季高,冬春季低.CO2通量变化的可能相关因子还有天气情况、太阳辐射、风速及水温、pH、TA、Chla、TC、TN和TP等.  相似文献   
53.
人因评价的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因评价是安全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综合加权法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因评价的量化模型。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企业职业病档案等历史材料进行调查、整理和系统分析,找出造成职业危害的原因,以便有关部门和企业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生产现场的作业环境,加强职业危害管理,从而促进各级管理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和全体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最终实现控制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5.
城市垃圾渗滤液场内循环处理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城市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水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垃圾渗滤水场内循环处理的两大研究流派-以欧美国家为主的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和以日本为主的循环式准好氧填埋技术。根据我国城市垃圾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将准好氧填埋技术与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特点相结合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波液场内循环处理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6.
ABSTRACT: Most watershed water quality simulation models require the user to specify pollutant buildup and washoff rate parameters for pollutants, by land use. Buildup and washoff rates are difficult to measure directly, and only limited guidance and few observed data are available from the literature. Many studies, however, report storm event mean concentrations (EMCs). These EMCs must arise as a result of the buildup and washoff processes, but typically represent the net contribution from a variety of pervious and impervious surfac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Cs and buildup/washoff parameters. An assumption of the mathematical form of the buildup/washoff relationship gives an algebraic expression for the EMC consistent with model assumptions. This yields techniques to separate observed EMCs into contributions from different land uses and from pervious and impervious surfaces. Given this relationship, numerical optimization may be used to estimate site specific values of buildup and washoff parameters from observed storm EMCs for use in modeling. Use of this approach helps ensure that model parameters are consistent with observed data, providing a rational starting point for final model calibration. Several site examples demonstrate use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57.
在安全评价中,人因失误特别是事故后人因失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对而言,事故前人因失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通过对大量核电厂安全分析报告和运行事件报告的考察,系统地阐述了事故前人因失误对系统安全的显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在核电站开展事故前人因(失误)分析的程序。该程序主要包括系统熟悉,定性分析,筛选,定量计算,与故障树的集成,敏感性分析与不确定性分析,形成分析档等几个步骤。  相似文献   
58.
蒋庆丰  游珍  徐刚 《灾害学》2003,18(1):82-86
根据对重庆城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的地貌灾害的分析研究,认识到其地貌灾害的成因及变化趋势,即时间上的周期性、空间上的分散性、地域上的转移性,并针对其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9.
矿井重大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改进灰色统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灰色统计理论[1]研究了矿井四大灾害即冒顶、水灾、火灾和瓦斯爆炸的危险性预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方法──灰色统计综合法。同时,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对灰色统计的算法作了改进,改进后的算法便于记忆和应用。  相似文献   
60.
A self-comple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mong employees on offshore oil platforms in the Norwegian part of the North Sea in February 1990 and repeated in February 1994. A total of 915 employees on eight platforms (five oil companies) answered the questionnaire in 1990 and the response rate was 92%. In 1994, 1138 respondents on twelve platforms and nine companies filled in the questionnaire. The response rate was 87%. Significantly fewer of the personnel felt at risk in 1994 compared to 1990. Likewise, a greater percentage of the employees were satisfied with safety and contingency measures, and experienced job stress to a lesser extent in 1994 than they did in 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