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2篇
  免费   634篇
  国内免费   89篇
安全科学   131篇
废物处理   75篇
环保管理   352篇
综合类   1365篇
基础理论   309篇
污染及防治   413篇
评价与监测   173篇
社会与环境   69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5年   2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44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生物炭墙对紫色土坡耕地中氟苯尼考迁移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验室批量平衡实验,研究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中氟苯尼考吸附-解吸特征及生物炭施用的影响,此外,开展野外坡底生物炭(重量占比5%)可渗透反应墙的构建试验,观测自然降雨条件下该反应墙对坡耕地小区中氟苯尼考随地表径流与下渗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紫色土中的等温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方程,在低浓度范围内(<2mg/L),生物炭的施用一方面提高了其在紫色土中的吸附量,吸附过程可能以内扩散为主,另一方面,显著降低其解吸量;紫色土坡耕地中的淋溶作用是氟苯尼考的主要迁移方式;坡底生物炭(5%)渗透墙的构建有效地减控了其在紫色土中的淋溶迁移以及深层侧向迁移.  相似文献   
172.
陈晨  张帆  陈超  马杰 《环境工程》2023,41(5):222-230,236
近年来,我国河湖底泥中有机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底泥中存在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如氯酚类、多环芳烃类以及多氯联苯类等,若不及时处理,释放到上覆水环境中会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危害。目前,针对河湖底泥有机污染的修复技术已成为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当前底泥有机污染的治理技术包括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而原位修复技术已成为治理河湖底泥有机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主要介绍了底泥原位修复技术中的活性覆盖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以及联合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并对各种原位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提出了展望,以期为后续对原位修复底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3.
通过野外定位观测,对川中丘陵区坡耕地、水田与林地地表径流水中磷素迁移形态、迁移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坡耕地、林地磷素迁移以颗粒吸附态为主,水田磷素迁移以水溶性磷为主,所有土地利用类型径流中总磷含量已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准。坡耕地、水田和林地地表径流水中磷迁移的通量分别为0.88 kg/(hm2.a),0.15 kg/(hm2.a)与0.33 kg/(hm2.a)。  相似文献   
174.
通过污染源调查和采集样品分析得出唐山市大气中多环芳烃污染现状,与国内外一些城市相比较,了解目前唐山市大气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75.
河道的最小控制流量和最大纳污控制量(简称“双总量”)是维系河流健康的决定性因子。论文初步建立了基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河流“双总量”控制研究技术框架,并对唐山市月尺度的“双总量”控制指标进行核算。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除个别枯水年份和连续枯水年份外,唐山市河道的最小控制流量均可得到满足。在基准年、2010年和2020年3个规划水平年,唐山市规划河流COD的最大纳污控制量分别为16357.57、12659.19和11572.50t/a;NH3-N的最大纳污控制量分别为907.80、660.27和580.09t/a。在统一水资源配置平台上制定的“双总量”控制指标,从根本上保障了竞争用水条件下河流生态需水,客观确立了规划水平年河道纳污能力的年内分配,并整体上提高了河流的最大纳污能力。  相似文献   
176.
城市中的大部分街谷都存在上游阻挡建筑.为考察阻挡建筑对街谷内空气环境的影响,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分析了上游阻挡建筑对街谷内空气品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在常规建筑间距范围内,街谷湍流强度、平均风速和风速波动范围均随着上游阻挡建筑间距增大而减小,这将导致当上游阻挡建筑与街谷建筑间距从15m增加到60m时,街谷空间污染物平均浓度增大36%,近地空间增大41%.因此,实际设计中街谷上游阻挡建筑与临街建筑间的距离不应过大.  相似文献   
177.
大连湾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信息系统概念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原理和沿海地区地方政府的经济条件,以大连湾为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设计了排放入海湾的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涉及系统建设的原则,数据类型,软件,硬件,用户界面和功能。为我国海湾污染物控制工作提供经济实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8.
环境税收制度是未来中国环境政策改革的突破口,相对于其它的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税收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明显,开征环境税收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短期内,我国实施环境税收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环境政策体系应该采取税费并存,并逐步过渡到以环境税为主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9.
总结了固定生物膜-活性污泥(IFAS)工艺的相关研究进展,主要包括IFAS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与其他技术耦合后的工艺性能、关键运行参数的影响,以及动力学模拟对IFAS工艺运行过程的优化。和传统活性污泥法(CAS)比较,IFAS工艺结合悬浮污泥与附着生物膜二者的优势,对有机物和氮素等污染物表现出更好的去除效果。IFAS工艺与其他新型污水处理工艺的耦合,可提高功能菌的代谢活性、多样性及选择性。在抗运行冲击方面,IFAS工艺在C/N变化、低温及高氨氮的情况下仍具有较高的运行稳定性;在工艺优化方面,动力学模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IFAS反应器中运行参数、生物质特性,以及工艺性能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可达到工艺优化的目的。IFAS工艺的高污染去除及抗冲击性能为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很好的技术途径。为进一步提高对IFAS工艺的应用能力,未来在高性能填料的研发、生物膜挂脱膜平衡、泥膜两相间的交互作用及微生物特征分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0.
将生活垃圾焚烧厂从整体到局部分为场站-工艺-单元三个层次,通过现场调查,获取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在2009~2011年不同层次耗能排污数据。分析表明,在焚烧工艺中焚烧单元处理单位垃圾的电耗达到60.83 kW·h,余热发电单元水耗最大,尾气处理单元的电耗和水耗相对较小。不同场站在处理单位垃圾时烟气和炉渣产量比较接近,但飞灰排放差异较大,在2.92~24.78 kg/t垃圾之间。渗沥液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水质相对稳定,MBR单元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但其耗电量较大,占渗沥液处理工艺总耗电量的87.55%。焚烧工艺发电最优值为423.77 kW·h/t垃圾,产生的电能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剩余1.8×108 kW·h的电能,可用于渗沥液处理工艺或输向场站外部。每吨渗沥液处理最多可产生中水0.962 t,全北京市每年产生中水196456 t/a,使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