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3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548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95篇
综合类   1193篇
基础理论   274篇
污染及防治   193篇
评价与监测   150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5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40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3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黄菖蒲和狭叶香蒲根系对氮磷的吸收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改进的常规耗竭法,研究了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和狭叶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根系对NH4+、NO3-和H2PO4-的吸收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这2种植物根系对NH4+、NO3-和H2PO4-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均可采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描述。2种植物根系对NH4+、NO3-和H2PO4-的亲和力(Km)和最大吸收速率(Vmax)有显著差异。吸收H2PO4-时,黄菖蒲根系具有较高的Vmax值和较低的Km值,说明黄菖蒲具有嗜磷特性,并能够适应广范围浓度的H2PO4-环境,适宜用于污染水体磷的去除;吸收NO3-时,狭叶香蒲根系具有较高的Vmax值和较低的Km值,表明狭叶香蒲可用于广范围浓度NO3-污染的水体修复;吸收NH4+时,黄菖蒲根系具有较低的Vmax值和Km值,而狭叶香蒲根系具有较高的Vmax值和Km值,说明黄菖蒲适宜用于NH4+污染较轻水体的修复,而在NH4+污染较重水体中宜选用狭叶香蒲作为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42.
天然黄铁矿的除磷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磷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手段。为了考察黄铁矿的除磷特征,采用序批实验,分别研究了反应时间、初始磷浓度和干扰离子(NH4+、NO3- 和SO24-)对黄铁矿除磷的影响。动力学表明,黄铁矿的除磷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pH=6.5时,磷的平衡去除量为6.82mg/kg。Langmuir方程能较好描述黄铁矿除磷的吸附等温过程,其磷的饱和吸附量为11.01mg/kg。NH4+、NO3-和SO24- 对黄铁矿除磷基本没有影响。磷的去除主要是通过铁磷沉淀和铁氧化物及氢氧化物的吸附,去除的磷主要以可被生物利用的Fe、Al-P形态存在。黄铁矿的这些除磷性能和机制对选取黄铁矿作为人工湿地填料实现同步脱氮除磷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3.
曹德扬 《污染防治技术》2007,20(6):73-74,77
从出境水水质目标出发,提出出境水水质目标管理的两个阶段、实施及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44.
重庆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以长江,嘉陵江,涪江等河流为骨干和主体,水域面积8.25万ha,占水域总面积的76.4%,船体网箱养鱼是近年来在该地区兴起并迅速发展的鱼类集约化养殖方式。本文根据船体网箱养鲤试验结果和有关资料,分析了重庆境内江河水温,含氧量,流速,含沙量,浮渣,工业污染特点及对船体网箱养鱼的影响,拟合了养殖舱内,外流速关系及含沙量与透明度关系,并就船体网箱养鱼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措施。  相似文献   
45.
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33  
长江水系的鱼类约有300种,其中鲤科鱼类占半数以上,主要的经济鱼类多数属于鲤科。对不同江段的鱼类资源作了简介,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上游江段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特有种为主,需要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中游应保证主要经济鱼类的自然繁殖条件,加强珍稀鱼类的人工繁殖放流工作,同时对湖泊幼鱼资源进行保护;下游应注意保持江水质量,严格遵守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河口江段应规定幼鲟保护期,建议每年6月15日至7月31日停止一切损害幼鲟资源的渔捞作业。  相似文献   
46.
针对平原区城镇化背景下水系减少及连通受阻等下垫面变化引起的洪涝加剧问题,综合考虑水系结构和水力特性等因素,建立满足行洪排涝需求的平原水系连通度量方法,并以浙东沿海平原河网区为例,分析了城镇化下平原水系特征变化及其对河网连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20a来研究区水系数量和结构复杂性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衰减,河网密度和水面率分别减少20%和30%左右,水系尤其是低等级河道的减少导致河网结构趋于骨干化;2河网连通度受水面率等数量特征和水系空间连接结构的共同影响,在水系数量持续减少情况下,整个河网连通度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说明了骨干河道工程对水系空间结构特征的优化,可缓解水系减弱对河网连通的负面效应;3建立的河网连通度方法合理反映了水系数量和结构变化下的河网连通度演变规律,以及水系变化下区域排涝能力的空间差异特征,具有操作性强特点。  相似文献   
47.
以岩溶地区典型流域——赤水河流域为研究对象,以2000、2005、2008、2013年4期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Arc Map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流域景观格局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构建流域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与管控措施。研究表明:2000~2013年赤水河流域无风险区、潜在风险区、轻度风险区分别由1.66、2.95、75.41 km~2上升至5.63、21.81、115.45 km~2,而中度、重度风险区却分别下降了35.6和40.27 km~2;历年生态风险演变格局为以城乡建设用地为中心,生态风险由轻度、中度、重度向潜在或无风险区过渡,轻度、中度、重度主要以点状扩散或增加,潜在及无风险区则连片分布于农田区和山地丘陵区;基于不同生态风险区的风险源管控对策,对建立流域生态风险预警机制、降低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维护流域生态服务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以乌江渡水库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了大坝拦截条件下的夏季水化学特征:阴离子以HCO-3,SO2-4为主,阳离子以Ca2+,Mg2+为主,其余离子含量低于10%,说明了碳酸盐岩的风化对水体化学组成起到了主要控制作用,蒸发盐岩石的风化对水体化学组成影响较小。水库水体存在温度分层现象,形成了不同层位的水体有着不同的水化学组成,即水化学分层。水化学的分层形成了溶解组分在水库垂直深度上的规律分布,比如受藻类的影响,Si和叶绿素随深度成相反的变化特征;HCO-3受光合作用和有机质降解的影响,30 m 以上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递增,30 m 以下呈现相反趋势;水库泄水方式明显改变了水化学各种参数和离子在水体中的分配。乌江水库两主要支流(息烽河和偏岩河)分别对乌江渡坝前水体中的Ca2+,SO2-4,HCO-3,Mg2+和K+,Na+,Cl-有贡献。网箱养鱼、生活污水、农业施肥、酸性矿山废水以及酸雨沉降都会对水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49.
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对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调研,分析了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特征、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面临的机遇和潜在的压力,探讨了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对策。提出赤水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在流域综合管理理念指导下兼顾重点区域保护和生态廊道建设,探索流域尺度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流域社会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0.
The present study deal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self-organizing maps (SOM) in order to model, classify and interpret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of 210Po, 238U and 239+240Pu levels in the Vistula river basin. The data set represents concentration values for 3 alpha emitters (210Po, 238U and 239+240Pu) measured in surface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at 19 different sampling locations (8 in major Vistula stream while 11 in right or left Vistula tributaries) during four seasons (winter,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in the framework of a one-year quality monitoring study. The advantages of an SOM algorithm, its classification and visualization a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data sets, are stressed. The neural-network based classification made it possible to reveal specific patterns related to both seasonal an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part of Vistula catchment as well as in the right-shore tributaries, concentrations of 210Po and 238U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are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s of 210Po and 238U increase significantly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in the Vistula river catchment, especially in the delta of Vistula river. High concentration of anthropogenic originated 239+240Pu indicates “site-specific” character of pollution in two large left-shore tributaries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Vistula drainage area. Efficient classification of sampling locations could lead to an optimization of river radiochemical sampling networks and to a better tracing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changes along Vistula river stre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