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9篇
  免费   794篇
  国内免费   2560篇
安全科学   524篇
废物处理   176篇
环保管理   1938篇
综合类   7085篇
基础理论   1149篇
环境理论   6篇
污染及防治   891篇
评价与监测   1101篇
社会与环境   431篇
灾害及防治   142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67篇
  2022年   400篇
  2021年   450篇
  2020年   456篇
  2019年   383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417篇
  2016年   434篇
  2015年   513篇
  2014年   516篇
  2013年   683篇
  2012年   659篇
  2011年   746篇
  2010年   589篇
  2009年   576篇
  2008年   497篇
  2007年   663篇
  2006年   669篇
  2005年   497篇
  2004年   448篇
  2003年   488篇
  2002年   413篇
  2001年   385篇
  2000年   358篇
  1999年   261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66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10篇
  1973年   9篇
  1972年   11篇
  1971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以2010年8月湘江干流株洲段代表性断面水质与底泥监测资料以及其他资料为基础,采用WASP7模型模拟该江段丰水期镉浓度,并进行镉污染负荷测算与分配。研究结果表明,WASP7模型较好地重现了镉浓度的变化规律,8月份该河段上游镉入流量2 446.33 kg,下游出流量3 076.44 kg,区间增量630.12 kg,其中点源负荷量241.67 kg,占38.4%,面源负荷量304.49 kg,占48.3%,内源负荷量为83.96 kg,占13.3%。  相似文献   
952.
基于GCM_CB模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灰色聚类法已经运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然而此法在确定聚类权重时仅考虑重金属浓度,忽略了衡量重金属毒性强弱的重要指标生物毒性指数。为了更客观和准确地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将生物毒性指数引入到聚类指标权重中,构建GCM_CB(grey clustering method_concentration and biotoxicity)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型。通过对华东某地区的10个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分析评价,并与常用评价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其多数样点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但针对样品4和样品9中的元素Hg,因其强毒性,使得评价等级由I级定为II级,从而提高了评价方法的灵敏度,更加符合该区域的实际土壤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953.
Liu X  Xu L  Chen Q  Sun L  Wang Y  Yan H  Liu Y  Luo Y  Huang J 《Chemosphere》2012,87(5):549-556
We collected three ornithogenic coral sand sedimentary profiles from Jinyin Island, Jinqing Island and Guangjin Island of Yongle archipelago, South China Sea and reconstructed the deposition flux of anthropogenic Hg over the past 700 years in the study area. On the whole, the anthropogenic Hg flux is relatively low; it remained at a low level 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ith a small peak at about 1450-1550 AD, which may record the enhanced metallurgy activity in Ming Dynasty of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the deposition flux of anthropogenic Hg increased rapidly, but two trough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around 1940s and 1970s, corresponding to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caused by World War II, Civil War in China (1945-1949), and the Culture Revolution (1966-1976) in China. Since the 1970s the deposition flux of anthropogenic Hg has been persistently increasing, apparently the result of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countries around South China Sea.  相似文献   
954.
Ragazzi M  Rada EC 《Chemosphere》2012,89(6):694-701
In the sector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 the debate on the performances of conventional and novel thermo-chemical technologies is still relevant. When a plant must be constructed, decision makers often select a technology prior to analyzing the loc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available options, as this type of study is generally developed when the design of the plant has been carried out. Additionally, in the literature there is a lack of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he contributions to local air pollution from different technologies. The present study offers a multi-step approach, based on pollutant emission factors and atmospheric dilution coefficients, for a local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this approach it is possible to check if some assumptions related to the advantages of the novel thermochemical technologies, in terms of local direct impact on air quality, can be applied to municipal solid waste treatment. The selected processes concern combustion, gasification and pyrolysis,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The pollutants considered are both carcinogenic and non-carcinogenic.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concerning the location of a plant in an alpine region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local air pollution.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ces among technologies are less than expected. Performances of each technology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  相似文献   
955.
根据城市初期雨水径流的污染负荷初始冲刷效应以及主要污染物COD和N/P与SS成线性相关性的污染特点,对初期雨水的主要污染物COD和N/P开展了控制技术研究。以示范工程为基础,研究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的强化处理技术即沸石渗滤床技术,运行结果表明,对NH3-N、TP、COD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中对NH3-N的去除效果较为明显,进水氨氮浓度在2~5 mg/L,出水都能达到地表IV类水标准(NH3-N≤0.5 mg/L)。  相似文献   
956.
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初期冲刷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太白路高架桥为路面径流采样区域,采用人工等时间间隔采样方法,在桥梁排水立管对2010年9—11月的3场径流事件进行全程采样,测试径流过程SS、COD、溶解性COD、NH3-N、Pb、溶解性Pb、Zn和溶解性Zn的浓度变化,研究路面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严重,降雨数小时后的末期径流仍具有较高的污染水平;径流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与其赋存形态有关,SS、COD、Pb等以颗粒态为主的污染物的浓度随雨强变化剧烈波动,NH3-N、溶解态COD、溶解态Zn等以溶解态为主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受雨强影响较小,随径流过程呈逐渐减小趋势;路面径流初期冲刷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与污染物的赋存状态和场次降雨特征密切相关,溶解态污染物易于出现初期冲刷现象,颗粒态污染物是否出现初期冲刷与场次降雨特征有关;测试的3场径流事件初期30%的径流携带的SS、COD、溶解性COD、NH3-N、Pb、Zn和溶解性Zn的负荷占场次径流总负荷的比例分别为21.8%~50.0%、25.5%~49.3%、36.3%~52.6%、52.6%~66.7%、26.8%~45.0%、27.2%~63.4%和36.2%~62.6%,表明仅对初期径流进行治理无法实现对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57.
基于CBR和RBR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辅助决策专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事故呈现多发态势,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辅助决策专家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种使用简便、结果可靠的环境应急决策手段,可以提高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的成功率。目前辅助决策专家系统多基于CBR或RBR推理模式,介绍了两种推理模式的优缺点,研究了如何将二者联合使用构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辅助决策专家系统。利用CBR推理模式得到与用户输入条件相近的案例,用户可参考案例中应急处置部分内容指导应急处置,同时利用RBR推理模式得到与用户输入条件相近的化学品MSDS信息以及相应的应急处理步骤以供用户参考,上述三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南以供用户参考,提高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成功率。  相似文献   
958.
通过对石油石化企业环境突发事件风险分析,提出建设环境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再对国内外常见的地表水环境预警系统构成、环境质量预测模拟软件以及环境预警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总结,提出符合石油石化行业污染特征的环境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59.
关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重大危险源死亡半径分级法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密度和人员密度,并给出不同情况下相应的计算方法。然后以"最大危险原则"和"概率求和原则"为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计算的原则,以《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征求意见稿)》中的分级标准为标准,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进行分级,这样进行危险源分级时,可将周边环境中可能波及到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考虑进去,使得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分级的结果和实际情况更加吻合。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0.
AERMOD在国内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例验证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ERMOD是美国环保局推出的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它由AERMET(气象数据预处理器)、AERMAP(地形数据预处理器)和AERMOD(大气扩散模型)3部分组成.结合宁波市北仑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该模式系统进行模式验证,并应用于实际预测评价.验证结果表明,在采用适当的模型参数时,该系统预测值与实际监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SO2、NO2日均最高浓度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64.3%和85.7%.最后结合实际预测评价工作,提出AERMOD模式系统在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