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30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98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372篇
基础理论   103篇
污染及防治   103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采用光辅助引发技术,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备阳离子型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共聚物P(AM-DAC-DMDAAC)。考察了两种阳离子单体配比、引发温度、溶液pH值、引发剂质量分数等因素对产物特性黏数及溶解性的影响,并对产物的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m(DAC)∶m(DMDAAC)=1∶1、引发温度为15℃、pH=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03 0%时,所得聚合物的特性黏数达16.047 9 d L/g,溶解时间为40 min。在P(AM-DAC-DMDAAC)特性粘数12.110 2d L/g,用量为0.04%的条件下,污水的透光率96.00%,絮凝率76.04%,脱水率83.75%。  相似文献   
782.
文章研究了一种适用于高氯废水的无汞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方法。水样中加入10 mL重铬酸钾和15 mL浓硫酸,消解0.5h,冷却至室温再加入0.3 g硫酸银,消解1.5 h,测得其COD测定值,根据COD Cl-Cl-的关系曲线得到由氯离子产生的COD Cl-,将COD测定值减去C OD Cl-即为水样的COD真实值。实验证明,该方法适用于氯离子浓度不超过5 000 mg/L废水COD的测定。  相似文献   
783.
目的对硝酸银滴定法测定水中氯化物含量的不确定度的来源及其对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根据《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1059-1999对《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中氯化物测定的硝酸银滴定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分析评定。结果按数学模型计算水样中氯化物浓度为25.2mg/L,水样中氯化物测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6mg/L,结果表达为(25.2±0.6)mg/L。结论水样中氯化物含量测定的测量不确定度影响中,以分析滴定中消耗硝酸银标准溶液的体积引入的不确定度最大,其次为配制NaC l标准使用溶液引入的不确定度。  相似文献   
784.
利用絮凝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和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对有机颜料废水进行混凝处理,考察了单独使用CPAM、PAC及两者联合使用的处理效果,探讨了初始pH值、混凝剂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CPAM与PAC复配处理该废水时效果较好,水样pH值为7.0;CPAM与PAC的投药量分别为10mg/L和150mg/L时,浊度去除率可达97.56%.  相似文献   
785.
以华南滨海小流域——中山大学滨海水循环试验基地(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区,在对该流域地下水和雨水分别进行采样、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氯量平衡法(CMB)与地下水动态法计算了该流域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给水度。研究发现,试验基地地下水主要受降雨补给,地下水埋深在雨季(4—9月)、旱季(10—3月)的变动范围大致为0~1.5 m与0~0.5 m。根据CMB计算结果,补给区、中间区雨季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分别为旱季的1.3~1.6倍和1.3~2.0倍,且补给区大于中间区(M5井除外)。利用地下水动态法计算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所得雨季、旱季的均值(7.6%和4.6%)与CMB计算结果(7.7%和5.3%)较为接近。给水度、雨强与入渗补给系数均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将地下水埋深分别与降雨入渗补给量及潜水蒸发量进行多项式拟合对比,发现降雨入渗对地下水的最大入渗补给埋深约为2.3 m,当埋深为3.1 m时,地下水可获得最大净补给量。  相似文献   
786.
聚合氯化铝去除污泥水中磷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对比聚合氯化铝(PAC)对浓缩脱水污泥水及其上清液除磷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响应曲面法(RSM)分析了污泥水上清液PAC除磷过程中Al/P摩尔比、pH和搅拌转速(MS)对除磷效果的单独效应和联合效应,并探讨了PAC除磷动力学.结果表明,PAC直接对污泥水混凝除磷会恶化其沉降性能,且除磷效率不高.RSM优化得到的上清液除磷最优工艺条件为:Al/P摩尔比为2.49,pH为8.3,MS为398 r·min-1,除磷效率为97.8%,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优化操作模式行之有效.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PAC对污泥水的除磷过程分为化学沉淀与絮凝体快速吸附除磷和二级动力学沉淀除磷两阶段.  相似文献   
787.
污泥焚烧过程中氯化物对Cd迁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定层燃炉及向污泥中添加Cd方式,分别研究了污泥焚烧过程中有机氯(PVC)与无机氯(NaCl)对Cd迁移转化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不同焚烧条件下Cd的迁移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污泥焚烧过程中不同氯化物的加入均增强了Cd向飞灰或者烟气中迁移,但随着氯化物加入量的增加,Cd挥发增加的趋势并不明显.随温度的升高,有机氯(PVC)与无机氯(NaCl)均使得Cd在底渣中的分布减少,而焚烧时间及初始浓度对Cd迁移分布没有显著影响.底渣和飞灰的SEM-EDS和XRD分析表明,污泥焚烧过程中NaCl的加入导致Cd易与氯化物形成CdCl2、Na2CdCl4、K2CdCl6、K2CdSiO4和NaCdO2,而PVC的加入,除了与Cd形成Na2CdCl4和CdCl2外,还生成了K4CdCl6和K6CdO4氯化物,可见有机氯(PVC)与无机氯(NaCl)对Cd迁移转化影响主要与Cd的生成物种类及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788.
Concrete structure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reaching the end of their service life sooner than expected. This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ordinary Portland cement-based concrete deteriorates under environmental actions and also that structural inspections and conservation actions are expensive. Besides, as they consume energy and non-renewable resources, they have nega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s. Self-sensing concrete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way of monitoring concrete-reinforced structures at a much lesser cost and with lesser environmental impact. Although the short-term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se materials are usually well documented, the long-term durability issues about carbon fibre concrete still deserv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This paper reports som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ength and dur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several concrete mixtures modified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s of polymer and carbon fibre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dition of carbon fibre decreases the strength and increases water penetration under pressure and also increases chloride diffusion, whereas polymer addition is responsible for a denser microstructure and higher concrete durability.  相似文献   
789.
我国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行业汞排放清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我国电石法聚氯乙烯(PVC)生产全生命周期汞排放清单的计算方法。采用低汞触媒有盐酸脱吸工艺、高汞触媒有盐酸脱吸工艺、高汞触媒无盐酸脱吸工艺的汞输入因子分别为0.045 g/kt、0.091 g/kt和0.122 g/kt,回收产品的汞输出分布因子分别为95.37%、81.97%和97.18%。估算得到:2010年我国电石法PVC生产汞输入量792.8~814.8 t;回收的产品汞705.9~724.4 t,通过大气无组织排放、管道残留以及其他未知途径汞排放79.6~82.8 t;废水汞排放1.3 t;固体废物汞排放3.6~3.7 t;废酸汞排放2.5~2.6 t。回收的产品汞是汞输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90.
在大多数生态系统中,磷(P)元素是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元素,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水体中P的去除方法中尤以吸附法的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以稻草秸秆为原料,Ca Cl2(质量分数10%)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生物质炭,作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吸P材料.通过控制稻草秸秆炭制备的炭化温度、浸渍比等工艺条件及溶液初始P浓度、吸附时间、秸秆炭用量、干扰离子、pH等试验条件,研究改性稻草秸秆炭吸P性能及其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考虑经济性的前提下,稻草秸秆炭吸P性能最优的制备工艺条件为:炭化温度为700℃,浸渍比(m稻草∶m氯化钙)为1∶0.5;改性稻草秸秆炭处理含10 mg·L-1PO3-4-P(以P计)水样,P去除率可达到97%,溶液pH从6.87升至9.52;对稻草秸秆炭对P的吸附情况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进行拟合,R2可分别达到0.947和0.892,说明其主要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此外,根据溶液的pH和P浓度的变化情况,推测P的吸附主要由离子交换实现,即PO3-4-P(主要为H2PO-4)取代结合在Ca离子上的氢氧根而被吸附,秸秆炭上的氢氧根释放,水样pH值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