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18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265篇
基础理论   49篇
污染及防治   61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11.
EoCM是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专门为中小企业研制的环境管理工具,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组织管理效益。中德合作《浙江省企业环保咨询》支持的浙江省2004年EoCM示范项目成功实践表明:EoCM可以作为清洁生产审核的一种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企业实施EoCM实现了“三赢”,而且还得到了5%的劳动场所改善和5%的产品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12.
In this study, preliminary tests were conducted aiming to validate the use of ceramic porous cup for collecting soil water samples and monitoring pesticides contents, as usually made for nitrates. Interactions between porous cup and pesticides were examined under different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or three herbicides (atrazine, isoproturon, 2,4-D) and one insecticide (carbofura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eramic was not inert for pesticides : as much as 80% of the applied pesticide could be retained during the flowing of the first tenth milliliters of solution. Interactions were attributed to sorption and “screening” of molecules by the porous walls and were related to the ionic character of pesticides. However, retention was not irreversible, since pesticides were quickly released by rinsing with distilled water.

After these tests, porous ceramic cups could be considered as suitable samplers for pesticide determinations in soil solution, contingent on gaining further informations about soil - porous cup - pesticide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13.
TiO2多孔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物性表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首次利用高分子悬浮聚合与溶胶-凝胶法相结合的技术,成功地制备了具有中空结构的TiO2多孔微粒,并用X-Ray,SEM,自动气体吸附仪等手段对其物理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在最优pH条件下制备的TiO2微粒比表面可达67.5m^2/g,平均粒径为2μm,孔体积为0.1cm^3/g。与商品纳米TiO2相比,其微米尺寸使其具有易于分离和重复使用等优点,晶粒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高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4.
NKA-Ⅱ型大孔吸附树脂处理苯胺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苯胺废水的特点,利用NKA-Ⅱ大孔吸附树脂进行处理,研究了苯胺废水质量浓度、pH值、温度和流速等因素对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脱附性能的影响,并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苯胺去除率>99%,COD>98%,出水苯胺的质量浓度<40mg·L-1,COD出水的质量浓度<100mg·L-1,树脂的平均脱附率值接近99.7%。在废水得到有效处理的同时,苯胺资源也得到了回收,达到了废水治理与资源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5.
红豆杉内生真菌发酵培养基和原生质体制备酶系统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红豆杉内生真菌(Ozoniumsp.)适生碳源、氮源和生长情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了其发酵培养基和原生质体制备的酶系统;用L9(34)安排了四因素三水平并考虑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的发酵培养基为果糖1%、蔗糖1%、蛋白胨0.2%、酵母粉0.5%、KH2PO40.5%、MgSO4·7H2O0.3%、VB10.001%;分离原生质体的最优酶系统为1.5%溶壁酶 0.5%蜗牛酶 1.5%纤维素酶 1.0%溶菌酶;用此酶系统在30℃条件下酶解3h,原生质体的产量达6.55×107个/mL酶液;经荧光素二醋酸酯(FDA)染色评估原生质体活力,表明该条件下分离的原生质体活力较高,原生质体的再生率为2.56%.该研究为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紫杉醇生产菌奠定了基础.图6表4参32  相似文献   
116.
中国岩溶生态地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纯青  王莉  王洪涛 《生态环境》2005,14(2):275-281
因自然地理条件特殊,中国南方岩溶区形成组构相对脆弱的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加上不适当的认为干扰,岩溶多重介质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导致各类物种急剧减少或消失。文章主要对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的脆弱性、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土壤质量、生态承载力、化学元素迁移演变规律和人类参变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即划分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结构和功能区,并结合数学物理模型和实验,建立岩溶生态地质研究系统理论框架和实用技术方法库,使岩溶生态地质研究走上科学、合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117.
为适应地质资料汇交要求,提高汇交地质资料的质量,本文以华东地区为例,分析了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8.
纳米乳化油缓解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缓解乳化油在原位修复地下水污染过程中所产生的堵塞及修复效率降低的问题,采用升温相转变技术手段,制备纳米乳化油.并采用一维柱实验,开展微米及纳米乳化油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研究,对比分析微米及纳米乳化油造成多孔介质的渗透性损失、在多孔介质中的截留比率及迁移距离等问题,探究纳米乳化油缓解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效果.实验结果显示,微米及纳米乳化油所导致的中砂介质渗透性损失分别为20.40%和3.20%,乳化油截留比率分别为28.51%和20.15%.由此可见,乳化油截留是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重要原因,减小乳化油粒径可有效缓解多孔介质的渗透性损失.与微米乳化油相比,纳米乳化油有效降低中、细砂介质渗透性损失84.3%和47.5%.此外,乳化油截留对多孔介质渗透性损失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其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距离,微米及纳米乳化油在中砂介质中的迁移距离分别为6.53 m和8.19 m.相比之下,纳米乳化油所导致的细砂介质渗透性损失为10.70%,截留比率为25.71%,迁移距离为7.36 m,说明纳米乳化油迁移效果更佳,可适用介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19.
本文主要研究地下水修复试剂乳化纳米铁(EZVI)在含水层中的迁移特性和影响因素.一维模拟柱实验考察EZVI的穿透曲线和模拟柱中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乳化植物油对纳米铁的改性显著提高了纳米铁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能力,EZVI的迁移距离为未改性纳米铁的2~3倍;EZVI中的乳化植物油会随水流迁移,分别形成纳米铁反应带和植物油反应带;岩性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介质粒径越大,越有利于EZVI的迁移,且EZVI在粗砂中的迁移能力是细砂的1.9倍;注入速率通过影响纳米铁迁移到含水层介质表面的几率影响迁移行为,注入速率越大,迁移距离越长;共存离子对乳化纳米铁的迁移性能影响不大,会引起微量的铁的损失.最佳迁移效果的条件是3cm/min的注入速度,2g/L的注入浓度.  相似文献   
120.
为研究桉树遗态Fe/C复合材料(PBGC-Fe/C)对水中Cr(Ⅵ)的净化能力及其动态吸附过程,以PBGC-Fe/C吸附剂为固定床,选择溶液初始pH、进水流速、溶液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和环境温度为影响因素开展动态吸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在溶液初始pH为2,进水流速为5.14 mL/min,吸附剂投加量为2 g和环境温度为35℃的条件下,PBGC-Fe/C对水中Cr(Ⅵ)的最佳平衡吸附容量达到10.72 mg/g;提高溶液初始pH、进水流速和溶液初始质量浓度或降低吸附剂投加量均可缩短反应穿透时间和衰竭时间;Thomas和Yoon-Nelson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PBGC-Fe/C对水中Cr(Ⅵ)的动态吸附过程,说明该吸附过程中内部扩散和外部扩散均为非限速步骤,吸附速率常数(kTh)随着进水流速的增大从1.3×10-3 mL/(min·mg)升至2.6×10-3 mL/(min·mg),随着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从2.7×10-3 mL/(min·mg)降至1.4×10-3 mL/(min·mg).研究显示,PBGC-Fe/C对水中Cr(Ⅵ)具有较好的动态吸附能力,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