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2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21篇 |
废物处理 | 9篇 |
环保管理 | 112篇 |
综合类 | 382篇 |
基础理论 | 50篇 |
污染及防治 | 20篇 |
评价与监测 | 38篇 |
社会与环境 | 25篇 |
灾害及防治 | 3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20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63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39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41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104.
2000-2007年省级区域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灾害是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生产生活、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突发公共事件。区域自然灾害评估对于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区域灾情进行了综合评估,归纳总结了区域灾情分布规律。选择受灾人口、死亡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倒塌房屋、损坏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等8个基本指标参与区域灾情评估,并利用灾情综合指数法构建了灾情指数,其中绝对指数反映了区域灾情的绝对强度,相对指数反映了区域灾情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用灾情指数综合评估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以及省级区域的灾情强度和空间分布规律,认为西部区域受灾程度最大,自然灾害对其的影响程度最深,其次是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文章利用综合灾情的绝对指数和相对指数的对应关系,将我国大陆地区的31个省级单元划分为4类地区,即灾情总量较大且对本地影响较大、灾情总量较大但对本地影响较小、灾情总量较小但对本地影响较大以及灾情总量较小且对本地影响较小等4种类型。文章给出的灾情区域分布规律符合灾害系统理论,特别反映了承灾体的暴露度、脆弱性和抗灾能力是区域灾情强度的决定因素。评估结果与区域实际情况相符,说明所给出的灾情指数评估法是评估区域灾情强弱的合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5.
106.
西藏湿地的现状和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对西藏全区湿地的概况、类型、现状、重要湿地和现有湿地保护区进行系统描述,提出了湿地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对西藏湿地标准、功能、特点、类型等,进行了科学的论证。 相似文献
107.
为解决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中专家多元不确定判断偏好信息共存问题,提高应急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开发基于多元不确定偏好信息的灰色局势群体应急决策方法。将常用不确定判断偏好信息表达方式,统一转化为归一化效用值方式;综合考虑专家素养与经验、决策信息质量,结合有序加权平均(OWA)算子,确定专家信息集结权重,将个体偏好集结为群体偏好;提出灰色局势群决策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某地质灾害实例中,解决其应急资源配置决策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群体专家评价的主观和模糊等不确定性,以及偏好表达方式的多元性,用其得到的对应急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与实际应急决策机制相符。 相似文献
108.
进入新时代,具有“邻避”效应的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刚需”和重要支撑,环境“邻避”问题必将是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常态。本文选取南方某省作为典型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邻避”问题总体风险形势平稳可控,防控重点领域仍以传统领域为主,公众诉求反应和抗争表达方式由激烈转变为相对理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矛盾风险问题增多,风险传播快传导性强。本文系统总结出明确组织领导统筹机制、强化联动发挥协作效能、建设项目高标准实施、惠民措施灵活有效、社会力量聚合治理等地方实践经验。建议重点着力防范化解好传统领域风险,常态化推动机制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作用,以环境社会治理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环境“邻避”问题系统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09.
为度量和监控地下工程塌方风险态势,提出一种基于集对模型的地下工程塌方风险分析方法.通过归纳地下工程塌方灾害因素,建立地下工程塌方风险的层次化结构,应用变异系数法确定风险指标的权重值;以集对分析(SPA)的同异反联系度和距离测度为基础,构建地下工程塌方风险态势监控机制及分析模型.给出地下工程塌方风险态势度量工作步骤,确定地下工程塌方灾害风险集对势、贴近度和次序关系.最后,通过对塌方风险分析样本的集对计算,为有效防范塌方灾害由潜伏性向灾变性转化提供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110.
为提高矿业安全生产态势的预测精度,针对单一预测模型对非平稳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精度低、模型选择困难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糊信息粒化(FIG)的矿业安全生产态势区间预测模型。首先,将矿业安全生产态势时间序列映射为L、R、U等3个粒化参数序列;然后,采用差分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模型预测模糊粒子序列中的线性部分,得到非线性残差序列;最后,将非线性的残差序列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将ARIMA模型的预测结果与SVM模型的残差序列预测值叠加,得到矿业安全生产态势时间序列的区间预测值。结果表明:用21组测试集样本验证基于FIG的区间预测模型的精度,得到L、R、U参数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0.834 57%、 20.207 90%、0.651 97%;基于FIG的矿业安全生产态势区间预测模型拟合效果优于ARIMA和SVM,精确度较高且区间范围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