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8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85篇
安全科学   110篇
废物处理   75篇
环保管理   282篇
综合类   755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75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90篇
灾害及防治   9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71.
我国南部夏季季风降水水汽来源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多受季风影响。不同的季风将来自不同通道的水汽带入我国境内,控制降水的时空分布。论文利用CHNIP(中国大气降水同位素网络)中位于南部地区的观测站点,在2005年7月间,收集了月大气降水样及同步观测的气象数据。分析表明,降水中稳定氢氧同位素的空间分布可以很好地示踪和反演该地区夏季季风降水的3个主要水汽来源以及传输路径--体现南亚季风的西南水汽通道、体现南海季风的南海水汽通道及体现副热带季风的东南水汽通道。得到的大气降水线方程:δD=5.15δ18O-15.5反映了我国南部地区的降水过程历经了一定的蒸发。对δ18O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探讨时发现,δ18O与降雨量和高程存在对数关系,而与温度和相对湿度间存在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综合考虑各环境因子对δ18O的影响,给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δ18O(‰)=0.007H(m)+1.47T(℃)-0.02P(mm)+0.24RH(%)-66.3。  相似文献   
472.
我国西南地区1960~2000年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a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年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a西南地区的西部高原地区降水资源呈增加趋势,而东部除重庆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降水资源减少。西南地区年降水资源空间特征复杂,存在南北和东西相反变化的差异,空间异常可分为8个异常区,即滇南区、川西高原区、滇黔交界区、四川盆地东部、四川盆地西部、滇西区、黔渝交界区和凉山区。西部高原地区年降水量都经历了多雨-少雨-多雨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四川盆地东部经历了少雨-多雨-少雨的过程,四川盆地西部和整个西南地区东南部的降水量整体都呈下降趋势。川西高原区、滇南区和滇黔交界区在整个时段存在显著的准14a周期,其他异常区的显著周期及其年代变化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73.
施用不同氮肥对坡耕地径流中N输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付伟章  史衍玺 《环境科学学报》2005,25(12):1676-1681
以山东省泰安东北部刘家庄村坡耕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监测多次天然降雨中农田养分的流失,研究施肥处理对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地增大了农田径流中氮素浓度及流失量;在相同施肥量的实验条件下,与碳酸氢铵和普通尿素相比,控释尿素可有效地降低氮素流失15%~25%;70%左右的氮素流失发生在监测的前期.合理施肥、降低表土中速效氮养分含量是减少农田氮流失的关键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74.
用沉淀技术处理炼油厂的碱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正刚  余政哲 《化工环保》2005,25(4):298-300
用沉淀技术对炼油厂的碱渣进行再生处理,考察了影响再生效果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沉淀反应温度20℃、反应时间超过30min、沉淀剂CuO与Na2S的摩尔比为1.4的条件下,S^2-的去除率可达98%以上,沉淀剂CuO再生后可以循环使用,并且再生后碱液的物理性质与新鲜碱液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75.
Glyphosate us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reased from less than 5,000 to more than 80,000 metric tons/yr between 1987 and 2007. Glyphosate is popular due to its ease of use on soybean, cotton, and corn crops that are genetically modified to tolerate it, utility in no‐till farming practices, utility in urban areas, and the perception that it has low toxicity and little mobility in the environment. This compilation is the larg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occurrence of glyphosate and aminomethylphosphonic acid (AMPA)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ducted to date, summarizing the results of 3,732 water and sediment and 1,018 quality assurance samples collected between 2001 and 2010 from 38 states. Results indicate that glyphosate and AMPA are usually detected together, mobile, and occur widely in the environment. Glyphosate was detected without AMPA in only 2.3% of samples, whereas AMPA was detected without glyphosate in 17.9% of samples. Glyphosate and AMPA were detected frequently in soils and sediment, ditches and drains, precipitation, rivers, and streams; and less frequently in lakes, ponds, and wetlands; soil water; and groundwater. Concentrations of glyphosate were below the levels of concern for humans or wildlife; however, pesticides are often detected in mixtures. Ecosystem effects of chronic low‐level exposures to pesticide mixtures are uncertain.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 of low‐level detections of glyphosate, AMPA, and associated adjuvants and mixtures remain to b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476.
淠河流域降水时空变率大,深入分析不同强度等级降水的特征和变化,对于全面揭示研究区气候变化、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防治洪旱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淠河流域12个气象站1958~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年、季不同级别降水量(频次)的变化特点,以及主汛期(5~9月)连续3d最大降水量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淠河流域小雨量(频次)四季分布比较均匀,级别越高,降水频次越少,分布越集中,夏季暴雨多发。淠河流域年总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总降水频次则显著减少。夏季各级别降水量(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暴雨增加最显著,冬季总降水频次无明显趋势变化,小雨、中雨量增加显著,春、秋季总降水频次和小雨频次的减少趋势极其显著。淠河流域暴雨量、暴雨频次均在1968年发生增多突变,小雨频次在1975年有极显著减少突变,年总降水量有增多突变,总降水频次则有减少突变。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研究区主汛期连续3d极端强降水出现概率加大,不同重现期极值增大,洪涝灾害风险加剧。  相似文献   
477.
酸雨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已成为继欧洲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区。大气降水化学组成、物质来源及其贡献是酸沉降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为酸雨成因、发展趋势和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是解析和确定降水物质来源及其贡献的重要手段。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是导致雨水酸化的两个主要组分,另外我国大气降水中还含有大量碱性离子可以中和雨水中的酸性物质。本文对硫、氮、锶同位素在大气降水中物质示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7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问题表现得日趋突出,实施人工增雨(雪)技术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人工增雨(雪)的环境效应及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从大气、土壤、水体等方面,对人工增雨(雪)所引起的环境效应进行阐述,并归纳总结了人工增雨(雪)的评价方法。包括物理学方法、天气学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旨在科学合理地开发空中云水资源,降低人工增雨(雪)的作业成本。  相似文献   
479.
首先采用Pettitt方法对辽宁省21个气象站1958年一2008年51年的降水量序列进行突变分析,结果显示54476和54486两测站的年降水量序列分别在1996年和1998年存在显著的突变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其它测站的降水量序列均未检测出显著的突变年份。根据累积距平曲线分析辽宁省51年的年均降水量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8年一1975年为降水量增加阶段,1975年一1996年为降水量稳定阶段,1996年一2008为降水量减少阶段。最后应用Morlet小波分析对辽宁省年均降水量进行周期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在大尺度时间上存在约24年的周期震荡,在小尺度时间上存在约9年的周期震荡。  相似文献   
480.
为了分析洞穴滴水Ca2+、Mg2+和降雨、气温内在联系、进一步帮助解译周围地区地表环境,我们从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对贵州石将军洞滴水Ca2+、Mg2+等地球化学特征和周围气候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发现7个滴水点Ca2+、Mg2+年际变化趋势具有明显一致性,分为波动区、高值区及低值区,滴水点Mg/Ca比值与月降雨量没有明显一致性变化,但波动区,高值区及低值区均值与月降雨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能够反应外界降雨量变化。并且研究发现,在低值区由于温度和土壤CO2的影响,造成滴水Ca2+、Mg2+在1月份突变性降低,成为年际变化的波谷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