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8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388篇
安全科学   104篇
废物处理   91篇
环保管理   323篇
综合类   1048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106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175篇
灾害及防治   1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9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71.
利用川渝地区1960-2006年逐月降水量资料和美国NOAA Research/ESRL逐月再分析海表温度(SST)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点相关、合成分析和奇异值分解(SVD)等方法,详细探讨了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与赤道印度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川渝夏季降水量EOF分解得出的第一模态占总方差的27.8%,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为全区一致型;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与赤道印度洋海温区域(10°N~16°S,57~77°E)(下称关键区)存在显著相关。合成分析指出关键区海温异常偏暖(冷),对应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少)。通过SVD分解发现,川渝地区夏季降水量与关键区海温呈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印度洋关键区海温与川西高原和盆地东部夏季降水量呈同位相变化,与盆地中部降水量呈反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372.
中国西南酸雨区降水化学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周晓得  徐志方  刘文景  武瑶  赵童  蒋浩 《环境科学》2017,38(10):4438-4446
西南酸雨区为我国主要酸雨沉降区,且是全球三大喀斯特集中分布区之一.本文将该区9个地点的降雨资料进行了总结、整理和分析,数据包括pH值和主离子成分(Cl~-、SO_4~(2-)、NO_3~-、Ca~(2+)、NH_4~+、Mg~(2+)、K~+、Na~+).该地区降雨中的主要阴离子为SO_4~(2-)和NO_3~-,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_4~+.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其酸性离子、碱性离子和总离子浓度均普遍高于东南地区、而低于我国北方地区.西南酸雨区主要以pH值为4.5~5.6的弱酸性降雨为主,占总降雨频次的58%左右.根据酸、碱性离子的相关性、中和因子等分析结果,该区雨水中的酸性物质可能受到了碱性离子的中和作用,其中起主要中和作用的离子为Ca~(2+)和NH_4~+.将该区雨水pH值和酸、碱性离子浓度与我国其它地区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西南酸雨区降雨受到的中和作用要强于东南地区,但弱于北方地区的降雨.通过对西南酸雨区降雨中主要离子来源的分析和估算,降雨中的酸性离子SO_4~(2-)和NO_3~-主要来自于人为污染;99.7%的Ca~(2+)和84.0%的Mg~(2+)为陆源贡献,这可能与西南地区碳酸盐岩广泛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373.
城市污水强化处理的污泥性能与生物相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生物絮凝吸附技术对城市污水进行强化一级处理试验 ,对不同污泥负荷条件下污泥沉降性能及生物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74.
掌握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对施肥的精准管理和污染防控意义重大.以往研究多限于人为因素的探讨而缺乏自然地理因素对化肥施用强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分析.基于成都平原23492个点位的化肥调研数据,结合地统计学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究该区域2010~2015年均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2010~2015年均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总体处于120~360 kg·hm-2和60~180 kg·hm-2的中低风险强度.高风险强度主要分布在郫都、彭州、什邡、龙泉驿和金堂等粮(果)蔬种植区,相对低值区多分布在南部和东北部;②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块金系数为66.17%和41.60%,其空间分布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决定,呈中等空间自相关性;③人为和自然因素均对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种植作物类型(细分类)能独立解释12.90%和25.10%的施氮和施磷空间变异,是影响氮和磷施用强度空间分布的主控因子;成土母质的重要性仅次于种植作物类型,且对于施磷强度独立解释能力约是施氮强度的3.6倍.在种植作物类型起主要决定作用时,成土母质仍深刻制约和影响研究区氮和磷化肥施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因此,进行化肥施用管理和环境风险分析时需重点考虑种植作物类型和成土母质的综合作用,在磷肥施用方面更应关注成土母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5.
水体中甲基汞光化学降解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孙荣国  毛雯  马明  张成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2,33(12):4329-4334
为探究水体中甲基汞(MMHg)的光化学行为,采用室内模拟实验,以不同波长紫外灯及室内可见光为光源,探讨紫外光波长、光强度等因素对MMHg光降解的影响,并根据生成物Hg0的量变化分析MMHg光降解反应历程.研究表明,MMHg光降解最终产物中含有Hg0,且光照条件对MMHg光降解速率、Hg0的产量有影响.在反应器暴露于紫外光条件下时,MMHg光降解速率随紫外光波长的变短而增加,随紫外光强度的提高而增加,且MMHg光降解呈一级动力学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KUVA 0.403~0.562 h-1、KUVB 0.961 h-1、KUVC 1.221 h-1和KVL+UVA+UVB 1.346 h-1;Hg0释放通量为0.166~0.392 ng·min-1.当反应器暴露于可见光条件下时,反应器内MMHg浓度下降速率较慢,KVL0.061 h-1;Hg0释放通量为0.008 ng·min-1.而在黑暗条件下没有发现反应器内MMHg浓度下降,无Hg0生成.可见紫外光是导致MMHg降解的主要原因,光波波长与强度对MMHg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76.
为解决某线路板厂络合铜废水达标排放的问题,模拟该厂络合铜废水处理的工艺条件,采用硫酸亚铁和硫化钠相结合的化学沉淀法进行小试,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药剂投加量.结果表明,影响络合铜废水处理效果的各因素的重要性顺序依次为pH、PAM、FeSO4·7H2O、LIME、Na2S;处理500mL络合铜废水的最佳的操作条件是废水初始...  相似文献   
377.
近年来突发性水体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流域水资源安全,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突发性水体重金属污染应急处理处置技术备受关注,但现有的技术储备仍十分薄弱。本文基于文献调研和已有的案例总结,系统评述了现有的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的优缺点,并简要介绍了这些应急技术在已报道的国内历次突发性重金属水污染事件中的实践应用,指出了突发性重金属水污染应急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于未来应对突发性重金属水污染事件快速选择经济、有效、绿色的应急处理处置技术和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78.
酸沉降对马尾松菌根内Al积累和细胞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酸沉降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菌根共生体内Al的积累分布和根系细胞损伤状况,探讨了Al在马尾松根系和菌根的毒害位点及马尾松菌根的抗Al机制.结果表明,低pH值促进了Al在马尾松根尖皮层细胞壁和胞间大量积累;根系伸长区内Al含量明显低于根尖对照;茎、叶中Al含量较少;菌根能积累大量Al于菌丝内.酸和Al处理后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升高,丙二醛(MDA)增加.同时,根尖皮层细胞膨大变形,膜系统严重受损,细胞核膨大,核质凝集,线粒体膜明显受损;液泡增多并膨大,在150祄ol/L Al3+和pH值2.0处理时细胞明显衰老并出现空泡化;而菌根的形成能明显减轻酸和Al对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379.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wastewater using alkaline residu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kaline residue(AR) was found to be an efficient adsorbent for phosphate removal from wastewater. The kinetic and equilibrium of phosphate removal were investigat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modified alkaline residue. After treatment by NaOH(AR-NaOH), removal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le removal performance was almost completely lost after treatment by HCl(AR-HCl). The kinetics of the removal process by all adsorbents was well characterized by the pseudo second-order model. The Langmuir model exhibited the best correlation for AR-HCl, while AR was effectively described by Freundlich model. Both models were well fitted to AR-NaOH.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ies calculated from Langmuir equation were in following manner: AR-NaOH AR AR-HCl. Phosphate removal by alkaline residue was pH dependent process. Mechanisms for phosphate removal mainly involved adsorption and precipitation, varied with equilibrium pH of solution. For AR-HCl, the acid equilibrium pH( 6.0) was unfavora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Ca-P precipitate, with adsorption as the key mechanism for phosphate removal. In contrast, for AR and ARNaOH, precipitation was the dominant mechanism for phosphate removal, due to the incrase on pH( 8.0) after phosphate removal. The results of both XRD and SEM analysis confirmed CaHPO4·2H2O formation after phosphate removal by AR and AR-NaOH.  相似文献   
380.
珠江三角洲降水化学成分的区域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降雨)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该区可能存在二条降水物质通道,一条是从陆到海通道,从肇庆和广州分别至佛山、顺德、江门、台山、中山,至珠海出海,基本与西江和江河谷走向一致,另一条是从海到陆通道,从深圳始,到东莞和惠州,珠江口水面成为此二条通道的天然分隔屏障。地面源污染是造成该区局部降水酸度差异的调节因素,而造成全区降水酸化的根本原因是存在于平流层的区域性酸化大气层。南海海洋对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