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47篇 |
免费 | 986篇 |
国内免费 | 157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698篇 |
废物处理 | 239篇 |
环保管理 | 1015篇 |
综合类 | 4734篇 |
基础理论 | 1054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747篇 |
评价与监测 | 636篇 |
社会与环境 | 277篇 |
灾害及防治 | 5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67篇 |
2022年 | 307篇 |
2021年 | 363篇 |
2020年 | 317篇 |
2019年 | 305篇 |
2018年 | 310篇 |
2017年 | 377篇 |
2016年 | 449篇 |
2015年 | 447篇 |
2014年 | 458篇 |
2013年 | 614篇 |
2012年 | 707篇 |
2011年 | 687篇 |
2010年 | 499篇 |
2009年 | 518篇 |
2008年 | 355篇 |
2007年 | 574篇 |
2006年 | 517篇 |
2005年 | 448篇 |
2004年 | 357篇 |
2003年 | 348篇 |
2002年 | 274篇 |
2001年 | 240篇 |
2000年 | 205篇 |
1999年 | 177篇 |
1998年 | 162篇 |
1997年 | 171篇 |
1996年 | 118篇 |
1995年 | 94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
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标准样品和实际样品,用氨气敏电极法和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进行同步测试。结果表明,2种分析方法在水样氨氮质量浓度在0. 159~2. 81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氨气敏电极法的检出限为0. 03 mg/L,平行6次测定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 4%~4. 2%,加标回收率为85. 0%~110%;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的检出限为0. 025 mg/L,平行6次测定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 5%~6. 4%,加标回收率为93. 0%~99. 8%。同时氨气敏电极法在样品预处理、试剂配制和分析时间上要优于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氨气敏电极法能够满足地表水自动监测在线比对实际工作的需求,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2.
93.
为研究系统故障演化过程中,通过原因事件得到的结果事件发生可能性与直接试验得到的结果事件发生可能性不同的问题,定义系统故障演化过程的不连续现象,研究不连续现象出现的原因和消除方法。根据不连续现象的程度将原因分为3层,第1层是基本的原因事件、结果事件或传递的概率错误造成的不连续;第2层是因素对应错误造成的概率错误;第3层是演化结构不清造成的错误。针对这些错误提出消除方法,基本方法包括试验法、结构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第2层次使用空间故障树和因素空间等方法;第3层使用三值逻辑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导致不连续的原因是演化过程的结构性问题,消除的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变化。 相似文献
94.
95.
基于野外数据建立大型底栖动物电导率水质基准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合理地设定水质基准是水生生物保护和水生态系统恢复的基础。水体电导率数值的高低由溶解于其中的各种阴阳离子的浓度所决定,而较多的研究也证明电导率能够显著地影响水生生物类群,特别是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存活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离子组成的复杂性,导致无法开展基于室内实验的水生生物电导率基准值的推导。本文借鉴美国环境保护局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建立电导率基准值的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打分方法,分别从电导率是否对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物种存在毒性效应、人为干扰的增强是否会通过电导率产生毒性作用,以及其他环境因子是否对电导率基准值的制定产生影响3个方面,探讨了基于野外数据建立我国电导率基准的可行性。研究区域为辽河流域的浑河及太子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于2009年8月至2010年5月。研究结果表明,电导率的升高显著降低了大型底栖动物敏感物种的出现频率。通过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同电导率之间的相关性,证明了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显著地增加了水体中电导率的数值。对有可能引起物种消失的其他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是引起大型底栖动物消失的主要原因。综合以上结果,基于野外调查数据来建立大型底栖动物电导率基准值是可行的,为我国水质基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6.
用溶胶-凝胶法并通过控制煅烧温度合成不同晶相比的混合晶型纳米TiO_2,在紫外光光照下降解气相苯。考察了苯初始质量浓度、紫外灯光照强度和催化剂加入量对苯去除率的影响;探究了光催化降解气相苯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450℃煅烧制备的催化剂降解苯效率最高,此催化剂金红石相质量分数为6.30%;在苯初始质量浓度为74.39 mg/m~3、催化剂加入量为7 g、光照强度为2.18 klux的最佳条件下反应84 min,苯去除率达99.73%;光催化降解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符合0.5级动力学特征;当催化剂加入量为3 g时,单位时间单位质量催化剂降解苯的质量最多;苯的光催化降解反应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不锈钢-气氮板式热沉中,氮气压力、氮气入口流速以及热沉自身流道深度对热沉传热性能的影响。方法利用AnsysFluent软件,对板式热沉壁面温度分布情况以及进出口压力损失进行模拟仿真。结果提高氮气压力和氮气入口速度可以提升热沉的温度均匀性,但热沉进出口压力损失也会增大。对于气氮-板式热沉而言,流道深度的改变对热沉温度均匀性的影响不大,但流道深度较小时,进出口压力损失较大。结论建议在设计气氮-板式热沉时,流道深度选择在8~10 mm,外流程中氮气压力控制在0.3~0.4 MPa,氮气流速控制在20 m/s为宜。 相似文献
98.
99.
100.
建立了埋地含缺陷聚乙烯管道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计算管道的应力和变形量,分别考虑管道内压、地面载荷和管道缺陷深度变化对管道应力和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道最大应力随管道内压的增大而增大;随地面载荷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随管道缺陷深度增大而增大。管道变形量随内压增大而增大,但增长较小;随地面载荷增大而增大,增长较大;管道缺陷深度只对管道缺陷处变形量有影响。研究结果为确定城镇燃气聚乙烯管道工作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