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6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安全科学   67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84篇
综合类   448篇
基础理论   247篇
环境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129篇
灾害及防治   15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6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通过对单个或任意多个人因差错影响下构件截面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的分析讨论,推导出在理想已知条件下的数学解析求解公式;在考虑人因差错对结构参数影响程度的空间离散化后,得出了相应的简化计算方法;并以一个单筋梁的正截面为例进行了失效概率计算和人因差错影响程度分析.在目前人因差错的发生及其影响规律的研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数学模型的现实条件下,该方法对人因差错影响下构件截面失效概率的分析计算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
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期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期结构概率失效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失效概率的安全评价方法.以徐水沟特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风险评定识别出施工最不利阶段--最大双悬臂时的主要风险因素即:节段特性模量的不确定性、梁体自重的不确定性以及预应力损失的不确定性.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及蒙特卡洛法,计算徐水沟特大桥在最大悬臂时的失效概率,并确定施工期的目标可靠度.依据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施工期结构概率失效的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93.
基于灰预测模型的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大跨度预应力砼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悬臂浇筑施工梁段立模标高预测的GM(1,1)模型,并用残差的GM(1,1)模型对其进行修正;同时把该预测模型应用于松原龙华松花江特大桥实际工程;其结果表明梁段立模标高预测精度较高,完全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为同类桥梁的施工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由于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指导,目前遥感影像融合研究相对比较混乱。针对像素级融合统一理论框架的思想,指出了遥感影像融合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将像素级融合统一理论框架逐步向特征级和决策级推广,着重发展了一套遥感影像融合统一理论体系。在统一体系下,面向灾害监测应用,按照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和应用研究的3个层次进行该理论体系的设计。  相似文献   
95.
无性系林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无性系林业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状况,分析了无性系林业的优缺点,提出了无性系林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6.
生态城市的构架理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较多,然而生态城市的构架体系至今不明确。文章探讨了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和指标体系等构架理论,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基本策略,以期推动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97.
This article takes its point of departure in two approaches to integrating climate change into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and in the fact that these, as well as the synergies between them and other policy areas, are needed as part of an integrated assessment and policy response. First, the article makes a review of how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ergies between a)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and b)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concerns are integrated into Danish SEA practice. The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f not addressing synergies. Finally, the article explores institutional explanations as to why synergies are not addressed in SEA practice. A document analysis of 149 Danish SEA reports shows that only one report comprises the assessment of synergies between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whilst 9,4% of the reports assess the synergies between climate change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concerns. The consequences of separation are both the risk of trade-offs and 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enhancing positive synergies. In order to propose explanations for the lacking integration, the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is analysed and discussed, mainly based on Scott's theory of institutions.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highlights a regulatory element, since the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synergies is underpinned by legislation, but not by guidance. This means that great focus is on normative elements such as the local interpretation of legislation and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The analysis also focuses on how 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organisation in which climate change and SEA are embedded has bearings on both normative and cultural-cognitive elements. This makes the assessment of synergies challenging. The evidence gathered and presented in the article points to a need for developing the SEA process and methodology in Denmark with the aim to include climate change in the assessments in a more systematic and integrated manner.  相似文献   
98.
为避免因腐蚀导致油气管道失效,针对因管道特性和腐蚀尺寸的不确定性使得管道剩余强度成为概率模型的特点,建立了腐蚀管道强度损失随机模型;借助可靠性理论,通过分析管道腐蚀进程的时变性特点,将管道系统由损伤积累和抗力衰减导致的剩余强度随机化;提出基于穿越率的腐蚀油气管道失效评定及安全寿命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腐蚀速率和运行压力对管道失效概率及安全寿命影响显著,管道尺寸影响适中,而相关系数和拉伸强度影响较小;若腐蚀速率Va=0.2 mm/a,VL=10 mm/a或局部腐蚀缺陷半径达到管道壁厚的0.5倍时,建议作为重点风险段监测并检修。所建方法是对腐蚀油气管道运营监控和风险评估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9.
采用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对我国铅的淡水水生生物安全基准进行推导,并以太湖为例进行了流域水生生物安全基准推导。对于难以获得的本土生物毒性数据,开展了相应的毒性试验。获得了我国国家与太湖流域铅的水生生物安全基准值,基准最大浓度(CMC)分别为63.92、104.26μg·L-1,基准连续浓度(CCC)分别为1.21、4.06μg·L-1。同时,对我国主要河流以及太湖流域进行了铅的生态风险评价,联合概率曲线法显示影响5%水生生物种类的概率分别为66.22%和43.19%,熵值法则显示中国主要河流存在较大的铅暴露风险,因此,我国铅的潜在生态风险较大,主要河流与太湖流域存在铅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00.
以推拉理论为视角,分别从农村宅基地作为资源和资产属性以及拥有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农民迁移到城市这两个角度,重新梳理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因素,建立了农村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的推拉分析框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在南京市栖霞区农村实地调查得到的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归纳主要影响农户退出意愿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农户年总收入、家庭居住人口数和农户是否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是宅基地退出的主要推动因素;而非农业收入占比、外出务工人口数、是否参加城镇养老保险、是否拥有城镇住所、是否有宅基地产权证书以及宅基地抵押权认知情况是影响宅基地退出的主要拉力因素。基于以上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