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82篇
综合类   277篇
基础理论   105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根据"两型"社会发展要求,本文从低碳视角出发,对比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建设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13个地级城市在湖南省成为"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前后,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城市经济方面,13个城市呈现东高西低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情况明显快于其他地级城市;在城市社会方面,相对于其他方面变化差距最小,其中长沙市提升最快,张家界市变化最慢;在城市资源方面,整体水平相对于其他部分变化较大,其中长沙、邵阳等市的资源消耗较少,老工业基地娄底、岳阳等市资源消耗相对较多;在城市环境方面,大部分城市环境都有所提升。总体上,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的"两型城市"建设,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都有所提升,但仍存在巨大提升空间,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水平、"三废"利用率以及城市环境治理能力方面上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72.
王伟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0):183-187
文章通过对高氯酸钾行业的调查,对从食盐开始的高氯酸钾生产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清洁生产的内涵和高氯酸钾行业的特点,研究建立高氯酸钾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高氯酸钾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生产工艺设备水平指标、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循环利用指标、产品指标和环境管理指标6大类指标。  相似文献   
73.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及其定量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66,自引:3,他引:6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承载力描述了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是环境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是包含时间、空间和经济行为等自变量的函数。通过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及其综合值的计算可以描述实际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通过环境承载率(环境承载量/环境承载力)的计算可反映环境承载力的超载状况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程度。并以实例对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4.
The study evaluates the potential for bird species assemblages to serve as indicators of biological integrity of rangelands in the Great Basin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fish and invertebrate assemblages have been used as indicator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Our approach was to identify metrics of the bird community using relatively simple sampling methods that reflect the degree of rangeland degradation and are consistent over a variety of vegetation types and geographic areas. We conducted the study in three range types (i.e., potential natural plant community types) in each of two widely separated areas of the Great Basin: south-eastern Idaho (sagebrush steppe range types) and west-central Utah (salt-desert shrub range types). Sites were selected in each range type to represent three levels of grazing impact, and in Idaho included sites modified for crested wheatgrass production. Birds were sampled by point counts on 9 100-m radius plots at 250-m spacing on each of 20 sites in each area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In sagebrush-steppe, 964 individuals in 8 species of passerine birds were used in analyses. Five metric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impact class, both when analyzed within range type and when analyzed with all range types combined. Species richness, relative abundance of shrub obligate species, and relative abundance of Brewer's sparrow were generally lower for the higher impact classes, whereas the reverse was true for dominance by a single species and for relative abundance of horned larks. In contrast, total number of individual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as a function of impact class. In salt-desert shrub, a total of 843 birds in 4 species were included in analyses, 98% of which were horned larks. None of the metrics identified above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impact class. Two metrics for breeding birds in sagebrush steppe (species richness and dominance) showed little overlap between values for the extremes of impact class, and thus they have potential as indicators of biological integrity. However, the sensitivity of these metrics appears to be greatest at the high impact end of the spectrum, which suggests they may have limited utility in distinguishing between sites having light and moderate impact.  相似文献   
75.
中国民航局提出持续安全理念,并正在制定国家航空安全方案,推动行业安全管理由目前基于规章符合性的安全监管逐渐转向规章符合性基础上的安全绩效监管,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设定中国民航业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来衡量民航业是否满足持续改进安全的目标的要求。本文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对可接受安全水平的设定指南,同时参考国外民航常用的事故指标,设计了一套中国民航行业可接受安全水平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安全评估指标、安全绩效评估指标和安全指数三层,并对该指标体系内事故率指标和事故征候率指标设定了未来10年的目标值。该指标体系及其目标值的设定不仅可作为衡量民航是否持续安全的标准,也可为航空运输企业设定自身的安全绩效考核指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将社会发展概念从单纯经济增长拓展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整个发展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针对目前大城市普遍面临的交通环境压力和经济、交通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通过构建经济-交通-环境间的压力与响应关系,建立了可用于"回顾过去、解析现状、瞻望未来"的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隶属函数对单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对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的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Visual Basic 6.0及Office的Access 2000,开发了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估系统,并以上海市为案例进行了研究.本系统的开发可为城市交通环境可持续状况评价及发展对策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7.
底栖动物可反映多种生态威胁对水环境的积累效应,与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北京市典型流域北运河流域为例,基于2015年夏季野外采样调查34个站点水生态数据,对底栖动物群落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典型对应分析筛选得到水质驱动因子,利用临界点指示类群分析方法探究关键影响因子的指示物种及其阈值,并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  相似文献   
78.
太子河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与硅藻群落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评价河岸带土地利用对河流硅藻群落的影响,于2012年5月对太子河河岸带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森林用地、森林耕作用地、耕地、城镇建设用地)下38个采样点的硅藻群落和水环境特征进行采样分析. 结果表明:森林用地的指示种为膨大桥弯藻(Cymbella turgida)、优美桥弯藻(C. delicatula)、弧形峨眉藻(Ceratoneis arcus)、Gomphonema trancatum等寡污指示种;耕地的指示种为颗粒直链藻(M. granulate)、库津小环藻(Cyclotella kuetzingiana)、线形菱形藻(N. linearis)、尖布纹藻(Gyrosigma acuminatum)等污染指示种.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相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域内,硅藻群落结构特征较为相似. 典范对应分析显示,ρ(CODMn)、ρ(SS)(SS为悬浮物)和ρ(TDS)(TDS为总溶解固体)是影响硅藻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水环境因子.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域内硅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显著,其中,森林用地内硅藻生物指数(17.98)和硅藻属数量(17.33个)最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22)和Pielou均匀度指数(0.54)最低;耕地内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最高,分别为3.37和0.82;城镇建设用地内物种丰富度(11.00)、硅藻生物指数(9.20)和硅藻平均密度(0.71×104 L-1)最低. 研究显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对水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而影响硅藻群落的变化,其中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所占比例较高的河流水环境质量和硅藻群落状况最差;太子河河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硅藻群落结构影响显著,并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79.
中国灌区粮食生产水足迹及用水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2005 及2009 年459 个灌区资料为基础,从区域尺度计算粮食生产水足迹,建立粮食生产用水水平综合评价指标I对灌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粮食生产水足迹及其组成的区域间差异均较大,大值省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南,小值省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集中分布;全国粮食生产水足迹多年均值为1.336 m3/kg,蓝、绿水比例分别为63.7%和35.8%,有35.1%的水足迹损失于粮食生产过程。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粮食生产用水水平综合评价指标I相似的省区在空间上显著地聚集,局部自相关属性为HH和LL的省区超过了20 个,不同年份总体和局部的空间分异特征随时间变化均不明显;省区间粮食生产综合用水水平差异大,I值介于0.079~0.889 之间,变异系数为0.59,黄河中下游省区用水水平较高而东北及西北大部分省区则相反。结合人均粮食占有量与I值在全国的地位,对各省区粮食生产与农业用水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0.
区域环评中生态适宜度分析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城市生态学的内涵和自然与社会两大生态系统出发,结合上海城市特点,建立应用于上海市城镇区域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适宜度分析指标体系,它包括开发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三级指标体系,其中居住区包含环境质量、绿化景观和地理位置等6项自然生态指标,和生活设施、布局设计、人口密度和综合管理等10项人文社会生态指标;工业区包含环境质量和自然地理等8项自然生态指标,和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综合条件等9项人文生态指标.指标体系以上海市罗店镇和庄行镇城镇作为评价对象进行实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