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1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326篇
废物处理   29篇
环保管理   218篇
综合类   544篇
基础理论   102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58篇
社会与环境   47篇
灾害及防治   7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91.
石家庄市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扎实推进,成绩显著,但石家庄市广大农村地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事业发展缓滞。分析了石家庄市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发展,更好地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92.
介绍了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发展现状以及将其作为污染源纳入监管的背景;从进水水质监管、出水水质监管和对污水处理厂内部运营管理监管的角度,结合对部分地区行政管理部门、污水处理厂的调研,分析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不达标的主要原因;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经验,从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能、政企的合作、监管技术和末端污染控制方面,给出了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393.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输变电项目环保验收的调查实践,分析了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中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394.
分析了国华三河发电厂一期2×350MW机组配套脱硫系统GGH堵塞的原因及对脱硫系统的影响,结合三河电厂生产实践,给出了解决措施,为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系统的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5.
“限塑令”政策实施效应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限塑令"的政策安排、实施效果,以及"限塑令"的实行对塑料袋生产、销售、使用相关各方的影响,讨论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政策实施目的偏差、缺乏配套政策、回收利用产业发展缓慢、垃圾袋和替代品不环保等问题,提出了保证"限塑令"政策有效实施的对策建议,即应依照少用、回收、替代、降解的原则对待塑料袋的使用。  相似文献   
396.
新建水泥企业选址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企业厂址的选择和确定是其建设的重要环节,其结果将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建设经营和发展,本文从政策法规、技术经济及环保等层面对目前水泥企业厂址选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97.
哈密地区在未来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将如何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突出的工业污染以及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恶化的状况。文章对加快地区生态规划建设,寻求解决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成"十二五"期间生态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对策做了阐述。并就加强生态保护监督与管理、生态基础建设和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98.
昌黎县近几年环境空气监测数据显示:大气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环境受到轻微污染。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冬季燃煤造成污染物排放增加及风沙、扬尘影响,结合本县采用发展集中供热、改善燃料构成、提升监管力度、严格环境管理、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末端治理等防治实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99.
江苏的自然保护区,经历了由数量型向内涵型的发展过程,在介绍江苏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00.
INTRODUC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high-visibility garment design on daytime pedestrian conspicuity in work zones. Factors assessed were garment color, amount of background material, pedestrian arm motion, scene complexity, and driver age. METHOD: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naturalistic conditions on public roads in real traffic. Drivers drove two passes on a 31-km route and indicated when they detected pedestrians outfitted in the fluorescent garments. The locations of the vehicle and the pedestrian were recorded. RESULTS: Detection distances between fluorescent yellow-green and fluorescent red-orange garm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nor were there any significant two-way interactions involving garment color. Pedestrians were detected at longer distances in lower complexity scenes. Arm mo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etection distances for pedestrians wearing a Class 2 vest, but had little added benefit on detection distances for pedestrians wearing a Class 2 jacket. DISCUSSION: Daytime detection distances for pedestrians wearing Class 2 or Class 3 garments are longest wh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surround is low. The mor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 driver has to search through, the longer it is likely to take the driver to locate a pedestrian--even when wearing a high-visibility garment. IMPACT ON INDUSTRY: These findings will provide information to safety garment manufacturers about characteristics of high-visibility safety garments which make them effective for daytime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