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45篇 |
免费 | 156篇 |
国内免费 | 33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503篇 |
废物处理 | 121篇 |
环保管理 | 553篇 |
综合类 | 1392篇 |
基础理论 | 130篇 |
环境理论 | 2篇 |
污染及防治 | 259篇 |
评价与监测 | 99篇 |
社会与环境 | 126篇 |
灾害及防治 | 5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6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69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91篇 |
2016年 | 98篇 |
2015年 | 132篇 |
2014年 | 131篇 |
2013年 | 157篇 |
2012年 | 223篇 |
2011年 | 232篇 |
2010年 | 171篇 |
2009年 | 148篇 |
2008年 | 121篇 |
2007年 | 184篇 |
2006年 | 201篇 |
2005年 | 140篇 |
2004年 | 139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99篇 |
2001年 | 79篇 |
2000年 | 75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简述了在“大气污染扩散空间信息系统研究”项目中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的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3.
介绍了垃圾焚烧烟气烧脱硝控制的主要技术及应用情况,以及非催化还原技术的应用实例,采用该技术,氮氧化物排放值可满足现阶段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34.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臭氧浓度的升高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强,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是大气臭氧生成的重要前体物。珠三角地区工业体系发达,VOCs的生产及使用企业众多,由于VOCs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排放条件多样,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VOCs废气实用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5.
136.
我国地膜覆盖和残留污染特点与防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覆盖技术已成为我国农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农艺技术之一,但同时地膜残留污染也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系统分析梳理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地膜残留污染的特点及防控技术对于该技术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我国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应用情况、地膜残留污染特点和防治技术。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膜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在8%左右,1991—2011年20年间,地膜使用强度增加了3~10倍,但存在明显区域差异。总体上,北方省区的地膜使用强度大,增长幅度快。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最大作物依次为玉米、蔬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kg·hm-2。西北地区是残膜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中残膜量远远高于华北和西南地区。残留地膜大小和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片状、蜷缩圆筒状和球状等,在土壤中呈水平、垂直和倾斜状分布。目前,我国地膜残留污染防治技术滞后,人工回收是普遍和主要的回收形式,其他防治技术如机械回收、节约型地膜应用、生物降解地膜尚未较大规模应用。当前,为防止地膜残留污染进一步加剧,急需修订完善地膜标准和加强质量监管,提高可回收性;推广节约型地膜使用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应性研究,促进技术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37.
138.
139.
厦门市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克里格插值与空间相关矩阵,研究厦门市SO2、NO2、PM10和PM2.5污染浓度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提取人口密度、道路面积比重、建设用地比重、地表温度及植被指数等空气污染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布数据,划分研究区为生态区、居住区与工业区,定量评价了污染物浓度与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并识别出各污染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污染浓度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递减的空间特征,其主要受工业排放和机动车排放的影响;SO2与除地表温度外的其他影响因数均有较强空间相关性,PM10和PM2.主要与道路面积比重、建设用地比重具有较强相关性,NO2则与道路面积比重的相关性最强,污染浓度与影响因数空间相关性呈现出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递增趋势;与按照行政区的划分相比,工业区、居住区、生态区的划分显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0.
以模拟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T)反应器,对3种运行模式(M1:常规模式,M2:缺氧好氧模式、M3:缺氧好氧交替模式)下系统的脱氮性能进行了研究,比较了各模式下CAST反应器的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率,并对各模式下典型周期内氮基质浓度变化进行了考察,以确定系统的脱氮模式。结果表明,在氨氮去除不成为限制条件(去除率〉90%)的条件下,3种运行模式下系统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7.3%、70.6%和82.4%,以缺氧好氧交替模式下的最高;M1、M2和M3均可实现亚硝酸型硝化,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亚硝酸型硝化逐渐消失。静态实验分析表明,3种模式下系统的氨氧化速率大小次序为:vN:M1〉vN:M2〉vN:M3,反硝化速率大小次序为:vDN,M2〉vDN,M3〉vDN,M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