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79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247篇
基础理论   37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52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论述长江流域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分析粮食资源分布,生产状况,生产结构和地域差异,指出粮食合理布局的方向,提出以粮食集中产区为重点,建设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专业化地并以建设商品粮基地为建带突破口。  相似文献   
52.
Corn distillers’ dry grain, corncob powder, hardwood powder, and sugar beet pulp were separately anionized by oxidation with sodium hypochlorite in aqueous solution. Solid reaction products instantly precipitated upon admixing each of the above-oxidized materials with soy protein isolate. Infrared spectra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soy protein isolate complexed with all of the above-oxidized polysaccharides. Reaction products with either oxidized corn distillers’ dry grain or oxidized sugar beet pulp provided hard, brittle pellets with tensile strengths as high as 9.5 MPa, suggesting that these materials could be viable as biodegradable plastics.  相似文献   
53.
大气臭氧浓度升高对丛枝菌根(AM)及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模拟大气O3浓度(0.02μL·L-1、0.1μL·L-1和0.2μL·L-1)升高,观察其对丛枝菌根(AM)及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O3浓度升高对菌根侵染率影响较小,但对孢子和外生菌丝影响显著,高浓度O3时的孢子数比自然O3浓度时增加1倍,低、高浓度O3分别使AM外生菌丝量比自然浓度时下降48.7%和85.6%.随着O相似文献   
54.
丁布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及其对麦长管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玉米苗中分离、纯化得到丁布,利用纸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扫描和核磁共振^1H NMR等技术对其作结构鉴定。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且纯度在96.7%以上,以纯化的丁布为标样,用HPLC方法分析了不同抗性级别的小麦品种中丁布的含量。结果表明:品种之间丁布的含量差异显著,丁布的浓度与小麦的抗蚜级别呈显著负相关,与麦长管蚜的内禀增长率rm亦呈显著负相关,借助麦长管蚜全纯人工饲料研究表明,丁布对麦长管蚜有明显的拒食性作用。图3表2参13。  相似文献   
55.
油料作物对土壤老化残留DDT的吸收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峰  董元华  安琼  张桃林  刘德雄 《生态环境》2006,15(6):1188-1191
油料作物对亲脂性DDT的吸收富集能力是否会更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采用DDT老化残留土壤,温室盆栽油料作物花生(Arachishypogaea),大豆(Glycinemax)和芝麻(Sesamumindicum)。果实成熟后将植株分成根、茎、果壳和果仁四部分,GC-ECD测定各部位中的DDT浓度。研究了油料作物对土壤老化残留DDT的吸收积累情况,结果表明,∑DDT在三种作物不同部位中的浓度顺序都是:根>茎>果壳>果仁。含油量高的花生果仁和芝麻果仁中∑DDT浓度都明显高于大豆果仁的∑DDT浓度,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由果仁含油量的差异造成的。单株植物吸收积累∑DDT的总量顺序为:花生>芝麻>大豆。花生、大豆和芝麻三种作物的根和茎的生物富集系数都比较高,特别是花生的,说明这三种油料作物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积累老化残留DDT的能力以及从根部向茎部运输DDT的能力都是相当强的。  相似文献   
56.
本文根据1988年全国农业环境质量状况调查资料,选取我国部分商品粮基地县粮食重金属污染数据,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揭示了各商品粮基地粮食重金属污染的差异与分类。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各商品粮基地粮食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了相对污染程度的排序。  相似文献   
57.
受西风控制的天山地区黄土广泛分布,是中亚重要的黄土分布区之一。这些陆相风成沉积物为研究中亚干旱区气候环境变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载体。本文选取天山北麓博乐地区一个厚为12.7 m的黄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磁化率、粒度指标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结果表明:(1)博乐黄土粒度组成以粉砂为主,是典型的风成沉积物,成壤作用很弱;(2)博乐黄土磁化率变化主要受控于风力强度;(3)剖面粒度的环境敏感粒级为31.7μm、31.7—282.5μm,分别可能代表风暴过后的浮尘堆积和风暴过程中风力近距离搬运的沉积物组分;(4)博乐黄土MIS(海洋氧同位素)3阶段记录了多次千年尺度气候事件,能与北大西洋Heinrich事件和D-O事件对应,表明中纬度西风环流在传递北大西洋信号到东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8.
高磊  隆浩 《地球环境学报》2018,9(6):527-540
长江三角洲地层的年代学研究对探讨晚第四纪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陆海交互作用历史以及海岸地貌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选择长江三角洲YZ07和EGQD14两支钻孔开展系统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研究,总结前期已发表的50个年代数据并收集整理该区域相关钻孔的年代地层资料,探讨在可靠的年代框架约束下晚第四纪长江三角洲沉积地层演变特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规OSL测年以较细石英颗粒OSL测年效果较为理想;对粗颗粒石英,若存在长石包裹体对石英OSL信号的影响,建议用脉冲释光测年(POSL)技术加以解决。(2)以YZ07孔为例,14C测年和OSL测年结果对比表明在三角洲海岸地区,14C测年方法建立的年代地层框架需要谨慎对待,建议在此区域开展年代地层学研究时可以尝试将两种测年方法结合使用,以确保年代地层框架的准确和可靠。(3)针对争议较大的氧同位素3阶段(MIS3)沉积环境问题,EGQD14孔给出了新的年代学证据,认为MIS3阶段(约30?—?50 ka)长江三角洲可能是陆地河流相沉积环境为主导,这也得到了区域相邻的几支钻孔沉积记录的佐证。(4)两支钻孔从年代学角度证实了前人关于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以来长江三角洲发育下切河谷的沉积学判识和地层学论断。此外,多钻孔的年代地层学特征也验证了全新世时段海平面变化控制下的长江三角洲及海岸演变的时空动态。  相似文献   
59.
Enhanced Cd uptake and Zn depletion in rice grains and high potential for food Cd exposure by the high-yielding hybrid cultivars of China had been addressed.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2006 to determine the di erence in grain Cd and Zn between cultivars. Total 110 cultivars including super rice and common hybrid rice cultivars were grown on a single paddy soil (Entic Haplaquept) with a neutral reaction and low total Cd content. Grain Cd and Zn concentrations were determined with graphite atomic ad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GFAAS) and flame atomic ad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AAS) respectively.Wide variation of Cd content in grain was found in a range of 0.004–0.057 mg/kg, while the Zn content in a range of 10.25–30.06 mg/kg among the cultivars. Higher Cd but lower Zn concentration in grains of super rice cultivars was observed compared to the common hybrid ones. A highly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of grain Cd/Zn with grain Cd was found for super rice and common hybrid cultivars, meanwhile much higher slope for these hybrid cultivars than the reported non-hybrid cultivars was also observed. Using the limit value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guidelines for foods (MOHC and SSC, 2005), calculated potential risk of food Cd exposure with “Zn hungry” through diet intake was prominent with all the studied 110 hybrid rice cultivars, possessing high potential health problems for rice production in South China using the super rice cultivars. Breeding of genotypes of rice cultivars with low grain Cd and low Cd/Zn ratio is needed for rice production in acidic red soils where Cd bioavailability is prevalently high.  相似文献   
60.
我国主要蔬菜和粮油作物的砷含量与砷富集能力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蔬菜和粮油作物中砷的累积特点和富集能力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清洁区和污染区蔬菜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1.07 mg·kg-1和0.001-8.51 mg·kg-1(鲜重),均值分别为0.035 mg·kg-1和0.068 mg·kg-1不同种类蔬菜的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鲜豆类;清洁区和污染区粮油作物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2.20 mg·kg-1和0.007-6.83 mg·kg-1(干重),均值分别为0.081 mg·kg-1和0.294 mg·kg-1,其中水稻的砷含量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从富集系数来看,叶莱类蔬菜的砷富集系数最高,芹菜、蕹菜、茼蒿、芥菜等蔬菜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弱.粮食作物玉米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强.与蔬菜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相比,我国砷污染区的蔬菜中有32.2%的样本砷含量超标,其中叶菜类和根茎类的超标率分别为47.9%和12.8%.与粮食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比较,我国污染区粮油作物的样本砷超标率为34.8%,其中水稻的超标率高达42.9%.玉米和小麦的超标率均高于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