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1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0篇 |
废物处理 | 8篇 |
环保管理 | 26篇 |
综合类 | 169篇 |
基础理论 | 41篇 |
污染及防治 | 41篇 |
评价与监测 | 12篇 |
社会与环境 | 14篇 |
灾害及防治 | 1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水体硝酸盐污染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识别硝酸盐来源对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种水化学指标与硝酸盐氮氧同位素(δ15N-NO3-和δ18O-NO3-)对十堰水体水化学特征进行分析,识别水体中硝酸盐来源,并利用SIMMR模型计算水体硝酸盐不同污染来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水体中硝酸盐的形成主要受硝化作用影响,反硝化作用不明显.水体中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沉降、化肥、土壤氮、粪便和污水. SIMMR模型输出结果显示,粪便和污水、大气沉降、化肥和土壤氮对研究区地表水硝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43.1%、2.2%、43.3%和11.4%,对地下水硝酸盐的贡献率分别为37.2%、9.4%、28.3%和25.1%,地表水硝酸盐的主要污染源是化肥、粪便和污水,地下水硝酸盐的主要污染源是粪便和污水. 相似文献
42.
为明晰蓄水期降雨对三峡库区香溪河支流主要藻种原位生长的影响因素,本文在三峡水库降雨前后采用原位培养装置(培养笼)对铜绿微囊藻、小球藻和栅藻生物量变化特征进行原位培养实验.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2017年10月4~18日)降雨期与非降雨期水动力条件存在显著性差异(ANOVA,P 0. 05),降雨期间3种主要藻种Chl-a总量、比生长速率均显著小于非降雨期(ANOVA,P 0. 05),表明降雨对藻类生长起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关分析结果指出,表征垂向掺混的4个水动力参数与3种藻种比生长速率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水动力条件中剪切力τ、垂向紊流黏性系数Vr和垂向紊流扩散系数Vt的改变是导致藻类迅速衰亡的关键因素;②降雨前培养装置内混合层深度较低(1~2 m),降雨后(10月10~18日)混合层深度明显上升(大于5 m),同时降雨期叶绿素a(Chl-a)浓度显著低于非降雨期(ANOVA,P 0. 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光混比与3种藻种的比生长速率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降雨导致水体垂向扰动增强,混合层不断扩大,打破了水体原有的水温分层从而抑制藻类的生长增殖;③降雨量、水温、光照强度、总氮(TN)和溶解性总氮(DTN)在降雨期与非降雨期均存在显著差异(ANOVA,P 0. 05),相关分析表明,降雨带来降雨量、水温、光照强度、总氮(TN)和溶解性总氮(DTN)改变是影响3种主要藻种比生长速率的关键环境参数. 相似文献
43.
拱形抗滑桩墙支护结构体系模型试验相似材料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模型试验相似比尺和桩土间应力协调要求,用机制砂、河砂、水泥、石粉等配置了40组(每组6个)低强度、低弹性模量的圆柱形微混凝土相似材料试件.测试结果表明:微混凝土具有和原型混凝土大致相同的应力应变阶段和破坏模式,可以模拟原型结构的力学行为和变形、破坏特征.砂率和石粉取代率不同时,微混凝土试件的轴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在较大... 相似文献
44.
在处理污水的潜流人工湿地中,湿地植物容易受到缺氧胁迫.尽管菖蒲(Acorus calamus L.)是一类对缺氧条件具有显著抵抗能力的湿地植物,但菖蒲的生理响应并不能完全消除湿地长期缺氧带来的胁迫.生物炭添加能够缓解菖蒲体内超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的积累,显著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但生物炭对缓解缺氧胁迫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晰.因此,本研究通过在温室内构建5种不同的生物炭湿地,采用植物生态学分析方法,将植物根系通气组织、根孔隙度和根系泌氧相结合,研究菖蒲根部组织对生物炭添加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通过在传统潜流人工湿地中添加生物炭,有利于菖蒲形成根系通气组织,增大根孔隙度,生物炭投加量与根孔隙度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湿地中添加生物炭将利于O_2通过通气组织传输至地下部分,并以根系泌氧(radial oxygen loss,ROL)的形式扩散至根际,显著提高根系泌氧量.与其它光强相比,在3 000μmol·(m~2·s)~(-1)条件下,菖蒲泌氧能力较强,生物炭投加比例对植物ROL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5.
河流硝酸盐(NO-3)浓度及氮和氧同位素组成(δ15N-NO-3和δ18O-NO-3)可以辨识河水NO-3受自然过程和人为输入的影响,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河水NO-3来源及转化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特别是山区人为输入对河水NO-3的影响仍不清楚.选择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显著的伊河和洛河作为研究对象,借助水体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δD-H2O和δ18O-H2O)、δ15N-NO-3和δ18O-NO-3,辨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河水NO-3来源及... 相似文献
46.
为了解决塔河油田6 000 m及以上深井径向钻孔作业时管柱强度低、无法很好地传递钻压等问题,提出利用修井机和油管、钛合金管进行径向钻孔工艺,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优选有矫直段的单向弯曲转向轨道,研究轨道转向半径、钛合金管外径及壁厚、轨道与管柱间隙对钻进能力的影响,其次,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对上述参数进行敏感度分析并进行参数优选。结果表明:轨道转向半径及间隙与转向阻力呈反比关系,而钛合金管外径以及壁厚与其呈正比。因此,推荐钛合金管与转向器轨道的组合参数为:轨道转向半径为600 mm,转向角度为30°,钛合金管外径为25 mm,壁厚为2 mm,钛合金管与转向器轨道的间隙为4 mm。 相似文献
47.
2012年6月9-17日,使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分析了鹤山大气中单颗粒的特征,共采集到同时含有正负离子谱图的颗粒763350个,其粒径主要集中在0.2~2.0 μm之间,期间发生灰霾的天数为3d.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大气颗粒物类型主要可分为7种:元素碳(EC)、有机碳(OC)、元素-有机碳混合(ECOC)、大分子有机碳(HMOC)、海盐(Na-K)、富钾颗粒(K-rich)和富铅颗粒(Pb-rich).灰霾天气下,颗粒中的二次成分含量更高,粒径显著增大.各颗粒类型数量浓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以EC、ECOC和K-rich的增加最为明显.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秸秆的集中焚烧及EC、ECOC和K-rich的老化是形成本次灰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8.
南京地区一次灰霾天气的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脉冲激光雷达(MPL)对2012年10月南京地区的一次灰霾天气进行了不间断观测,结合地面气象要素和PM10、PM2.5质量浓度资料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颗粒物质量浓度、气象要素、气溶胶垂直方向光学特性和混合层高度(MLH)日变化趋势以及相关性并与11月11~12日非灰霾天气做了消光系数和MLH的比较.结果表明,本次灰霾天气颗粒物浓度与近地面消光系数日变化较相似,基本上呈现夜间高午后低的趋势;灰霾期间MLH峰值滞后于地面温度峰值2h,MLH与PM2.5呈现负相关关系,两者相关系数为-0.57;霾天MLH远低于非灰霾天;霾期间近地面消光系数大部分时刻大于1.0km-1,远大于非霾日0.1~0.25km-1范围的消光系数. 相似文献
49.
山区土壤重金属监测中,密集均匀的布点采样困难大,成本高。根据稀疏非均匀样本数据准确预测山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对可视化描述检测元素的分布及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云南省楚雄市南部山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锰、钒的采样数据,对集成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IRBFANNs)和传统插值方法:反距离(IDW)、普通克里格(OK)、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ANNs),进行了不同等级采样密度下的插值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样本点数量减少时,传统预测方法的插值精度都有所下降,而IRBFANNs算法在样本点较少情况下能够保持最好的插值精确度和稳定性,有效改进了空间插值性能。 相似文献
50.
利用基于光腔衰荡光谱(CRDS)技术自组装的大气CO2在线观测系统,于2009年在青海瓦里关、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和黑龙江龙凤山4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WMO/GAW)大气本底站对大气CO2进行了在线观测.初步分析结果表明,4站全年大气CO2体积分数最低值出现在7~8月,夏季临安、龙凤山和上甸子站CO2平均体积分数日变化趋势较接近,每日最低值出现在16:00~18:00(北京时间);临安站CO2月平均值较高,月均值振幅为10.52×10-6;龙凤山站月均值振幅在4站中最高,达到28.19×10-6,主要是由8月较低的CO2体积分数(平均值373.51×10-6)引起,同时该站夏季小时平均值的日变化振幅也最高(50.27×10-6);夏季瓦里关、临安、上甸子和龙凤山站非本底值分别占有效观测数据的50.1%、54.1%、44.6%和56.0%,对夏季0:00、6:00、12:00、18:00(世界时)370多条3日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站夏季来自污染方向的气团分别占总数的53.4%、45.4%、68.6%和85.0%,可能贡献大量非本底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